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2020-12-23 新財網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本報記者 張 曄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

  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作為首個落戶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教授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實施。

  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

  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以前對於氣象預報的研究分為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夠進行天氣預報的時限一般是1—10天,氣候預測的時限則是一兩個月至幾年,10—30天的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相對來說涉及不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羅京佳告訴記者。

  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從字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研究的方法卻不相同。

  羅京佳說, 天氣預報一般要考慮氣溫、氣壓、溫度等因素,這些都是大氣層本身變化的結果,並且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而氣候變化則慢很多,科學家進行預測的時候,需要考慮大氣、海洋、陸地等多圈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

  延伸期天氣預報則處於兩者之間,既要觀雲識天氣,也要計算海洋對大氣和陸地各項指標的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地利用傳統預報天氣的方法就容易出現偏差。

  目前,在全球大氣科學領域,延伸期天氣預報是懸而未決的難題。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

  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填補這個『縫隙』非常難,在氣候模式中必須準確刻畫出天氣和氣候系統多尺度相互作用的過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徐邦琪說,課題組將加強季節內振蕩及其尺度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提出新的延伸期預報理論和方法,「將有望提高延伸期預報的準確率,居民出行可以避免異常天氣,防災部門也能提前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向世界級氣候預測難題發起挑戰

  「今年夏季,長江中下遊流域遭遇強降雨,局部地區發生超歷史警戒水位的大洪水,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在作怪。」羅京佳告訴記者。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而東亞地區緊靠太平洋,氣候變化與厄爾尼諾現象息息相關。

  據羅京佳介紹,課題組已經研發出一套高精度氣候預測系統,不僅可以耦合大氣、海洋、陸面等不同模式,對未來2年內的氣候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預測,而且還可以結合人工智慧算法,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對厄爾尼諾現象提前18個月的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提高到80%以上。目前,國際上只有這套系統可以提供未來2年的厄爾尼諾實時預測結果。

  在今年3月,他們就依據這套系統向有關部門提交了今夏長江流域強降雨的預測。「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優化這套系統,比如對降雨強度、分布地區的預測將更加準確。」羅京佳說。

  除此之外,東亞地區常年受季風影響。「季風地區海陸系統複雜,西面是青藏高原,東面是太平洋副高壓帶,北面有冷西伯利亞高壓,南面海溫較高。」中山大學教授楊崧介紹說,世界上同時受冬季季風和夏季季風影響的只有東亞地區,想要準確預測這個地區的氣候變化非常困難。

  但是,我國減災防災、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都需要氣象科學研究提供穩定的支撐。

  王會軍告訴記者,氣候預測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需求的世界級科學難題,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氣候預測理論,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成熟的氣候預測業務系統。「成立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的目的,便在於集中聚焦氣候預測研究的三大科學難題: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與海溫的預測、延伸期天氣預報、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我們將從季風系統動力學理論、精細化陸面過程模式、熱帶海氣相互作用、季節內振蕩、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理論方面展開科學攻堅,力爭實現若干關鍵突破,提高氣候預測科學水平和準確率。」

相關焦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本報記者 張 曄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1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於傑作者 嚴常坤)12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 南信大氣候系統預測為你揭秘
    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正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掛牌,這也是落地我省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
  • 科技創新助力,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作為首個落戶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王會軍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實施。
  • 向世界級氣候預測難題發起挑戰
    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
  •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領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領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能量代謝與健康」正式獲批 2021-01-05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2億,中國海洋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再創新高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工作基本結束,中國海洋大學共獲批各類項目155項,項目總經費2.04億元,較去年增長37.5%,創學校歷史新高。項目平均資助率25.6%,高出全國10個百分點,青年基金資助率達31.5%,近全國的2倍。
  • 我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8日上午,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牽頭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揭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副省長朱忠明、省政協副主席張大方、中南大學校長田紅旗及部分院士、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我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的揚帆啟航。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研究項目...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今天啟動!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式獲批立項,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會前,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會見與會嘉賓。
  • 服務國家,氣象自主創新迎來「大氣象」
    12月10日,由王會軍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直接資助經費6000萬元的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信大揭牌,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也是首個落地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首個落地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做什麼?王會軍以及專家團隊接受了本刊採訪。
  • 讓氣候預測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中國氣象報記者 徐文彬  「國家氣候中心最核心的業務就是氣候預測。堅持客觀的氣候預測,更好地基於模式技術提高氣候預測準確率,是國家氣候中心當前的核心工作和未來的發展目標。」
  • 劉雅鳴會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侯增謙 共商深化合作推進...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報導7月15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會見來訪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侯增謙一行。雙方圍繞進一步深化合作、提升氣象基礎科學研究能力等深入座談。副局長宇如聰主持座談會。
  • 他們推進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的更好支撐氣候模式,是開展氣候預測的客觀工具和手段。1995年起,國家氣候中心啟動我國第一代季節氣候預測以及月動力延伸氣候預測業務系統研發,2005年投入業務化運行。如今,第三代氣候模式,即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下稱BCC-CPSv3系統)全部研製完成。
  • 關於發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大研究計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大研究計劃2019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託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 青藏高原是控制大氣環流及其變化的重要因子,並通過能量和水分循環過程影響著區域和全球的氣候變化。
  • 「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達了資助批准通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陳曉紅依託中南大學申報的「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以下簡稱「中心」)獲立項資助,項目直接經費5000萬元,實現湖南省在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上零的突破。
  • 揭開氣候預測的神秘面紗
    氣候預測不同,要預測未來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甚至幾年、幾十年的氣候,光靠研究大氣圈遠遠不夠,還需要了解海洋、陸面、冰雪圈及太陽活動等的情況,以及氣候變暖的背景,將它們納入一個預報系統裡,進行集中考慮。由此可見,氣候預測要比天氣預報更為複雜。  氣候預測需要的數據資料非常龐大。北極海冰的變化、海洋溫度的變化、陸面積雪狀況甚至太陽黑子的活動等各類資料都是其重要依據。
  • 這些高校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04 燕山大學 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主持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材料結構和性能的高壓調控原理與技術」正式獲得立項資助,項目直接經費1792萬元,這是燕山大學首次作為主持單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限項申請規定常見問題與解答
    (2)正式接收申請到自然科學基金委作出資助與否決定之前,以及獲得資助後,計入申請和承擔總數範圍。(3)作為項目負責人僅能獲得1次資助。作為主要參與者,是否可以同年同時參與申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不可以。作為主要參與者(骨幹成員或研究骨幹)同年參與申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合計限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