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閣,崇州古時名閣。閣前有紅梅,時謂"東閣紅梅朵朵鮮",為一勝景。詩人裴迪於此吟詩一首,寄與成都的杜甫,杜甫即和《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此詩被推為"古今詠梅第一"。舊小說《古杭紅梅記》,也借東閣紅梅敘寫了一段愛情傳奇。
東閣,崇州古時閣亭,閣前有紅梅。
唐安史之亂後,王縉出任蜀州刺史,詩人裴迪隨之遊蜀。裴迪曾於閣前吟詩,寄贈寓居成都的杜甫。杜甫感而和詩一首《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詩曰:"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此詩為世推重,至明時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文論家王世貞推其為"古今詠梅第一"。因杜甫此詩,東閣紅梅名聞天下,故成蜀州勝景,有詩紀其事:"東閣紅梅朵朵鮮,傳春破臘幾多年。竹籬茅捨身無價,悔落官衙萬口傳"。據清嘉慶時所撰的《崇慶州志》記述:東閣,在州署內東邊,是原崇州牧吳昌蔭所建,閣前有紅梅、古楠各一株,都有上千年的樹齡,唐杜甫與裴迪唱和東亭即於此。 因東閣紅梅名揚天下,至有小說《古杭紅梅記》,《永樂大典》收其一段名為《紅梅記》。
《古杭紅梅記》故事大略為:唐貞觀時,諫議大夫王瑞出為唐安郡守,有子名鄂隨任。王鄂有志進取,所以於郡治官署之紅梅閣下,置學館讀書。閣前有紅梅一株,香色殊異,結果如彈,味道極佳,可謂奇果。王瑞極為喜愛,每年結實,都要做上標記,以防他人偷食。故而於紅梅四周,築牆圍護之,並派人守護。每當梅花盛開的時候,王瑞就在閣上大開宴席,摘實以待佳賓,以共賞梅花。因此平時則關其門,不讓遊人觀賞。有一年冬天,梅花已開,香聞於外,然而王瑞還沒有來,就有兩個高髻大袖的女人在閣上憑欄語笑。守護梅花的小吏一見大驚,忙去檢查鑰匙是否丟失,結果鑰匙還在,這更讓小吏吃驚:上面怎麼會有人?於是趕緊向王瑞報告,王瑞立即派人去看。然而開門之後竟不見人,惟有閣之東壁留詩一首:"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憑伏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蘭幹。"王瑞見此詩清婉無俗氣,謂為神仙所題,所以便以青紗籠罩之。
又一日,王鄂與老師李浩然登閣,未見紅梅開,於是手指紅梅而言:今已小春,何不便開花,以呈"南枝向暖北枝寒"之佳效。沒想這一指,紅梅真的開放,且清香撲鼻,讓人如墜仙境。王鄂大為驚異。當夜,王鄂如常坐於書房讀書,三更時分,忽有一女子至窗前與他訴衷腸。王鄂舉燈而視,見其"玉容媚雪,花貌生春,衣雲袖以飄飄,頂霞冠而爍爍,神仙之豔質,絕代之佳人",以為非人,所以冷面相對。第二天夜晚,此女又來,吟詩唱曲,終讓王鄂心搖神動。於是兩人演繹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
原來,此女是上界仙花紅梅。曾在西王母宴玉帝時未及時開放,便被推下天門,墜落三峰山下,依巖而生。太守張仕遠視察此山,見其香色殊異,便移栽於閣中。後張仕遠奉調為唐安郡守,又移栽此花於唐安郡之東閣內,從此在蜀州固本生根,紅豔照人。
王鄂與紅梅花仙結為神仙佳侶,從此詩酒唱和,雖經險歷難,也是恩愛異常。後來王鄂高中狀元,外放眉州,也攜妻前往。然而在眉州任上,紅梅花仙塵緣絕,致使王鄂"愁腸如結,離恨如絲"。紅梅花仙臨去,囑王鄂"君若不棄,異日紅梅閣畔,再敘舊歡"。王鄂心念於此,便囑託朝宰,改任唐安群守。他一到唐安,便直至東閣賞梅,並題詩一首於壁上。詩曰:"宦遊何幸入皇都,高閣紅梅尚未枯。臨別贈言今驗記,南枝留浸向冰壺。"同時畫一軸紅梅仙子,永為奉祀。
東閣,歷來皆稱位於官署內。因此最早應在罨畫池內,後來才移於州衙署(今崇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處)。因與官署相聯,所以東閣紅梅又被稱為東閣官梅。後閣毀梅枯,蹤跡全無。
近年,崇州市興建唐人街,於是在蜀州牌樓傍再建東閣,且閣前有湖,湖畔有梅,現已成一景。
來源:崇州文博
。
唐安史之亂後,王縉出任蜀州刺史,詩人裴迪隨之遊蜀。裴迪曾於閣前吟詩,寄贈寓居成都的杜甫。杜甫感而和詩一首《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詩曰:"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此詩為世推重,至明時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文論家王世貞推其為"古今詠梅第一"。因杜甫此詩,東閣紅梅名聞天下,故成蜀州勝景,有詩紀其事:"東閣紅梅朵朵鮮,傳春破臘幾多年。竹籬茅捨身無價,悔落官衙萬口傳"。據清嘉慶時所撰的《崇慶州志》記述:東閣,在州署內東邊,是原崇州牧吳昌蔭所建,閣前有紅梅、古楠各一株,都有上千年的樹齡,唐杜甫與裴迪唱和東亭即於此。 因東閣紅梅名揚天下,至有小說《古杭紅梅記》,《永樂大典》收其一段名為《紅梅記》。
《古杭紅梅記》故事大略為:唐貞觀時,諫議大夫王瑞出為唐安郡守,有子名鄂隨任。王鄂有志進取,所以於郡治官署之紅梅閣下,置學館讀書。閣前有紅梅一株,香色殊異,結果如彈,味道極佳,可謂奇果。王瑞極為喜愛,每年結實,都要做上標記,以防他人偷食。故而於紅梅四周,築牆圍護之,並派人守護。每當梅花盛開的時候,王瑞就在閣上大開宴席,摘實以待佳賓,以共賞梅花。因此平時則關其門,不讓遊人觀賞。有一年冬天,梅花已開,香聞於外,然而王瑞還沒有來,就有兩個高髻大袖的女人在閣上憑欄語笑。守護梅花的小吏一見大驚,忙去檢查鑰匙是否丟失,結果鑰匙還在,這更讓小吏吃驚:上面怎麼會有人?於是趕緊向王瑞報告,王瑞立即派人去看。然而開門之後竟不見人,惟有閣之東壁留詩一首:"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憑伏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蘭幹。"王瑞見此詩清婉無俗氣,謂為神仙所題,所以便以青紗籠罩之。
又一日,王鄂與老師李浩然登閣,未見紅梅開,於是手指紅梅而言:今已小春,何不便開花,以呈"南枝向暖北枝寒"之佳效。沒想這一指,紅梅真的開放,且清香撲鼻,讓人如墜仙境。王鄂大為驚異。當夜,王鄂如常坐於書房讀書,三更時分,忽有一女子至窗前與他訴衷腸。王鄂舉燈而視,見其"玉容媚雪,花貌生春,衣雲袖以飄飄,頂霞冠而爍爍,神仙之豔質,絕代之佳人",以為非人,所以冷面相對。第二天夜晚,此女又來,吟詩唱曲,終讓王鄂心搖神動。於是兩人演繹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
原來,此女是上界仙花紅梅。曾在西王母宴玉帝時未及時開放,便被推下天門,墜落三峰山下,依巖而生。太守張仕遠視察此山,見其香色殊異,便移栽於閣中。後張仕遠奉調為唐安郡守,又移栽此花於唐安郡之東閣內,從此在蜀州固本生根,紅豔照人。
王鄂與紅梅花仙結為神仙佳侶,從此詩酒唱和,雖經險歷難,也是恩愛異常。後來王鄂高中狀元,外放眉州,也攜妻前往。然而在眉州任上,紅梅花仙塵緣絕,致使王鄂"愁腸如結,離恨如絲"。紅梅花仙臨去,囑王鄂"君若不棄,異日紅梅閣畔,再敘舊歡"。王鄂心念於此,便囑託朝宰,改任唐安群守。他一到唐安,便直至東閣賞梅,並題詩一首於壁上。詩曰:"宦遊何幸入皇都,高閣紅梅尚未枯。臨別贈言今驗記,南枝留浸向冰壺。"同時畫一軸紅梅仙子,永為奉祀。
東閣,歷來皆稱位於官署內。因此最早應在罨畫池內,後來才移於州衙署(今崇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處)。因與官署相聯,所以東閣紅梅又被稱為東閣官梅。後閣毀梅枯,蹤跡全無。
近年,崇州市興建唐人街,於是在蜀州牌樓傍再建東閣,且閣前有湖,湖畔有梅,現已成一景。
來源:崇州文博
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點擊上面微信號關注我關注我喲關注我們妥妥沒錯!商務合作 微信圖文、微信廣告等投放等商務合作請聯繫 028 8223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