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爾夫球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從7號杆開始打起的。如果你去練習場初次去體驗,練習場的球僮會給你一隻7號杆。然後會有教練教你站直,身體前傾,腿微曲,手自然下垂。接著就是握杆。你好不容易握好了,然後就是轉身、上杆、立腕,下杆,轉身,送杆,收杆。看著教練很熟練的動作,一聲脆響,把球打得老遠,你怎麼模仿都打不著球,或者把球打飛了。
不過,7號杆,只是練習的開始。其實練好了鐵桿後,真正去高爾夫18洞球場打球的時候,真草T臺上第一桿,基本都是一號木桿。只有一個給大家一桿進洞的3桿洞,才有機會用到鐵桿開球。可見,如果要想下場打18洞,那必須學好木桿,尤其是一號木桿。
那麼,怎麼把一號木桿打好呢?
一號木桿,在一個球包裡,其實是非常突出的。桿身最長,桿頭最大。學打球前看一些揮桿的視頻,一般都是木桿的視頻。大開大合,起杆、下杆、送杆,身體同時右轉、然後左轉,最後到收杆,側著身朝著前方。而高爾夫球,則隨著一聲金屬的脆響,朝天上飛去,你可以看到一個球道的軌跡。如果迎著陽光,拍一張照片,那可是一張非常裝逼的照片。如果是逆光,那也是非常美的剪影照。而如果是視頻,雖然只有三四秒,那也是一個容易打動人的動感視頻。
但是,一號木桿,卻是最難打的。很多人鐵桿打好了,再去學木桿,卻發現,長長的木桿,總是沒有鐵桿來得好把握。無論是胳膊、腿和腰,以及肩膀,都與揮鐵桿有所差異,雖然專家說,除了推桿,所有的杆,全揮桿,其實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木桿也不例外。
但還是有人說,木桿還是不一樣的。木桿,尤其是一號木,還有三號木,小雞腿,還有長鐵桿,一般是3號-6號鐵桿,擊球的時候都有掃的感覺。這些木桿和長鐵桿,其實是一組球發球桿或者球道杆。其特點是不求精確,但求距離和方向感。只要方向正確,直線打出,球在球道裡,距離達到要求,能夠過水,過灌木叢和森林,過沙坑,那麼木桿和長鐵桿,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筆者第一次下場打球,忽然鐵桿的感覺消失,擊球一再不穩定,後來就用比較穩定的木桿替代長鐵桿,在球道上發揮作用。
一號木的難點,主要是擊球點如何到位,球的飛行方向如何直,而且有力,距離遠。
準確性和距離,往往是兩難。但核心是,放鬆手和肩膀,因為手和肩膀,很容易走形,讓穩定的腰發揮作用,在揮桿過程中起主導,然後可以實現擊球相對來說比較穩,同時還有一定的距離。
這是保守主義的一號木擊球方法。穩定和起碼的距離為上。在此基礎上,慢慢練習,讓肌肉形成記憶。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慢慢地找到肩膀和胳膊,乃至腿部的發力點,讓上杆、下杆和擊球、送杆、收杆,一氣呵成,成為一個動作的整體。
這個時候,你的木桿就算練成了。
但還不夠,因為這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的一小部分,美麗的冰山一角下面是,更為基礎性的冰體。所以,為了基礎,很多更為紮實的基礎練習還是必須的:
核心的穩定性、腰的柔軟性和靈活性、肩膀的靈活性、手腕和胳膊的力量感,乃至於腰肌、背肌、大腿肌、小腿肌、腹肌的力量,以及脊柱的可旋轉性,對於優秀的一號木來說,都是看不見的力量秩序的支持。
到了這個時候,秩序練成,揮桿自然是水到渠成。到這一步,不是一萬兩萬個球可以做得到,往往有50萬個練習球,或者五十萬次全揮桿的練習,還有非揮桿的基礎性體能訓練,才可能有點比較爽的感覺。
到最後,我來賣一套高爾夫套裝吧,一雙鞋,一個T恤,還有一條長褲,配腰帶,好像還挺貴,不過下場打十八洞,這套行頭還是必須的,否則很可能不讓進場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