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史上,「鐵人」王進喜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驗!」
這些豪言壯語,就是出自王進喜之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玉門縣赤金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王金堂雙目失明,生活的重擔全都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所以王進喜從小就非常懂事,經常幫母親分擔一些家務,也養成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
1929年,玉門縣迎來了百年不遇的災荒,一家人實在是揭不開鍋了,王進喜只好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拿著一個破碗,開始了沿街乞討之路。
那年,王進喜還只有6歲。
那個時候,每一家都不富裕,再加上乞討的人也很多,所以王進喜辛苦一天,討來的飯也只夠一個人吃的,但是他一口也不吃,都給了父親,自己實在餓極了,就抓一把樹葉來充飢。
1938年,王進喜從鄰居口中得知玉門油礦招人的消息,為了養家餬口,就告別了父母,踏上了前往玉門油礦的路途。
到了玉門油礦後,由於王進喜年齡太小,只能做一名「苦工」,幹一些雜活兒。在油礦,「苦工」是地位最低的,王進喜不僅要幹一些髒活累活,還要被工頭欺壓和剋扣工錢。但是,王進喜硬是咬著牙挺了過來。
1949年9月30日,甘肅迎來了解放,身在玉門油礦的王進喜終於翻身了,他從當年那個剛入行的「苦工」,已經變成了一名業務熟練的石油工人,即將書寫屬於自己的華彩篇章!
1956年4月,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在入黨前,他的入黨介紹人問他:「進喜,你想好了嗎?加入共產黨,你以後的擔子可不輕啊!」
王進喜毫不猶豫地說:「我想好了!我一定要加入共產黨,就算是豁出這條命,也要報答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恩情!」
入黨之後,王進喜被任命為玉門油礦貝烏鑽井5隊隊長,負責鑽井事宜。
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礦的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工業領域,對石油的需求非常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由石油工業部牽頭,組織了一場名為「優質快速鑽井」的勞動競賽,在這場競賽中,王進喜率領的貝烏鑽井5隊,一個月鑽井5009.3米的深度,成為當年的全國最高記錄!
在新疆克拉瑪依召開的勞動競賽表彰大會上,作為玉門油礦的代表,王進喜從石油工業部部長餘秋裡將軍手中,接過了那面「鑽井明星」的紅旗。
當時,餘秋裡將軍說:「你就是王進喜吧,幹得不錯啊,拿了個全國第一!」
王進喜笑著說:「餘部長,我還想拿個世界第一呢!」
餘秋裡將軍被逗笑了,說:「有這個想法很不錯啊!」
1959年,王進喜被評為甘肅省勞模,進京參加建國十周年觀禮會和全國「工農群英會」,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雖然隔得很遠,但王進喜卻說:「雖然遠,但是看到毛主席,心裡很高興,幹勁兒十足!」
也就是在這一年,我國在東北平原上的大慶,發現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油田,中央定名為「大慶油田」。剛從北京返回後不久,王進喜就被玉門油礦的領導請進了辦公室,說有個大任務要交給他,「王進喜,東北發現了大油田,中央的意思是派你去,你怎麼個想法?」
領導介紹完情況後,王進喜立即說道:「我服從組織的決定,我現在就去收拾東西,隨時準備出發!」
王進喜說完後,一路小跑趕回宿舍,收拾好行李後,帶領著工人們,踏上了前往東北的火車。
當時的大慶油田,就是一片荒原,寒風呼嘯,滴水成冰,王進喜率領工人們進駐後,住在了騰出來的馬棚裡,一日三餐都是玉米面。
面對這樣的艱苦條件,工人們心中難免有些怨言,王進喜就鼓勵大家說:「來這裡就要做好思想準備,幹我們石油工人這行的,就跟享福什麼的沾不上邊,現在有地方住,有東西吃,已經非常好了,以後不許有什麼怨言!」
大慶油田建設初期,吊車和拖拉機等工程設備嚴重不足,面對沉甸甸的鑽井設備,工人們一時間犯了難,問王進喜怎麼辦。
王進喜望著那些巨大的設備,說出了那句流傳極廣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活人不能讓尿憋死!」
王進喜一聲令下,親自動手,帶領著工人們藉助著撬棍、滾木、繩索等工具,硬是把60多噸的鑽機,一步一步地運到了薩55井井場。
然後就是高達40多米的井架,王進喜又帶領著工人們沒日沒夜地幹,整整花費了4天時間,才將這座井架搭建成功。
鑽機安裝好以後,鑽井所用的水又成了大問題,王進喜二話不說,抄起了水桶和臉盆,帶著工人們從附近的河裡挑水,來回好幾公裡的路程,王進喜永遠衝在最前面,沒有休息一分鐘。
1960年4月19日,鑽井前的一切工作都已準備完畢,王進喜鄭重宣布「開工鑽井」,沒過多久,那口井便噴湧出了黑色的原油,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歡呼不已!
提起王進喜,大家都會想到他的綽號「鐵人」,那麼,這個綽號又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次,王進喜正在帶領工人們轉運鑽井設備,奔赴下一個鑽井地點,沒想到,一根鑽杆突然從高空墜落,砸在了王進喜的腿上,直接把王進喜砸暈了過去,工人們連忙停下手頭的活兒,跑過來救王進喜。
沒過多久,王進喜醒了過來,他一睜開眼,發現自己的周圍都是工友們,急忙說道:「我有什麼好看的!死不了,趕緊去幹活!」說完,他強忍著劇痛,站了起來,繼續指揮大家工作。
當時,王進喜腿上的傷口只是做了簡單的包紮,稍微一用力,傷口就裂開了,鮮血也流了出來,浸透了他的褲子和鞋子,失血過多的他再也撐不住了,栽倒在地上。
王進喜再次醒過來時,已經是在醫院的病床上了,負責做手術的醫生說:「受了這麼重的傷,流了這麼多的血,他還硬生生地挺了這麼久,真是鐵人啊!」
傷筋動骨一百天,按理說,王進喜要靜養至少三個月,可他哪裡能等這麼久?不到一周,就自己辦理了出院手續,跑去了鑽井工地上。
王進喜拄著一副拐杖,一瘸一拐地奔走在工地上,仔細地同工人們詢問有關情況。工人們都勸他應該去醫院靜養,可王進喜卻說:「沒什麼大事嘛,在這裡我也可以靜養嘛!」
幾天後,正在施工的一處鑽井平臺上,一塊方瓦突然掉了下來,王進喜聽說後,立刻拄著拐杖趕到了現場。作為一個擁有十幾年鑽井經驗的老工人,王進喜知道,方瓦的掉落意味著鑽井要發生井噴,如果井噴一旦發生,不僅會嚴重損壞鑽井設備,工人們的生命也將會受到威脅!
於是,他立刻組織工人們開始搶修工作,壓井噴要用到重粉石灰,可現場沒有那麼多,王進喜就讓工人們用水泥代替。可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攪拌機。
王進喜急了,他明白,時間越久,井噴越有可能發生,絕對不能再拖下去了!他猛地丟掉拐杖,跳進了泥坑中,用自己的身體攪拌起了水泥。工人們一看,也都跟著跳了下去!
就這樣,在王進喜等人的拼命攪拌下,花了三個多小時,終於將井噴壓了下去,挽救了鑽井設備和工人的生命!
王進喜上來後,就被送進了醫院,醫生都不敢相信,說這樣的人是怎麼熬過來的?陪他來的工人們既心疼又驕傲地說:「我們的王隊長,就是『鐵人』!」
後來,餘秋裡將軍來到大慶油田後,聽很多老百姓稱王進喜為「鐵人」,就向一位老大娘了解情況,老大娘流著淚說:「王隊長啊,幹起活來簡直不要命,腿被砸傷了,還操心著油田上的事,就是一個『鐵人』啊!」
餘秋裡將軍聽完後,感慨萬千,他回去後,在召開的石油決勝會上,向大家說:「一定要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成功拿下大油田!」
就這樣,「鐵人」這個綽號,從大慶油田傳遍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王進喜知道此事後,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不是什麼鐵人,我只想著,要對得起毛主席和全國人民的重託,無條件地拿下大慶油田。」
在大慶油田工作期間,王進喜忙得不可開交,經常顧不上吃飯,有時候剛吃了兩口,一聽說工地裡有事,又急忙趕去工地,等忙完了回來後,飯菜早已經涼了。
時間長了,王進喜就落下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他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當時,食堂的工作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拿出一點豬肉和蔬菜,偷偷地給他送到家裡,讓他補補身子。王進喜回到家後,看到桌子上的豬肉和蔬菜,就問妻子,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妻子說,東西放在門外,不知道是誰送的。
王進喜沒時間去查是誰送的,就把這些東西都送去了醫院,分給了病人們,他自己一點都沒有留。
在大兒子眼中,王進喜簡直就是「不近人情」,這話又從何說起呢?
王進喜那條傷腿康復後,又患上了關節炎,可他還是堅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上級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就給他配了一輛吉普車,讓他平時坐車上下班。不過,王進喜知道,這吉普車開起來,就是個喝油的「怪獸」,所以,他平時能步行就步行,輕易不坐車。
有一天晚上,王進喜的老母親突然重病發作,王進喜的大兒子就說:「爹,開您的吉普車送奶奶去醫院吧!」
按理說,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但王進喜卻說:「開什麼吉普車?家裡不是有自行車嗎?用它送你奶奶上醫院!」兒子拗不過他,只好騎著自行車,把奶奶送去了醫院。
奶奶病情好轉後,大兒子還是對王進喜有些牴觸,說他「不近人情」,王進喜聽說後,就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心裡有怨言,但你要明白,這吉普車不能亂用,這是公家的財產,不是我王進喜的私人物品。再者說,你爸爸我就是幹這行的,石油來的不容易啊,這吉普車一送一回,那得費多少石油啊!你奶奶生病,我也著急,但沒有辦法,只能用自行車送。」
大兒子在心裡嘆息一聲,不忍心再跟父親辯駁。
因為長期抱病工作,王進喜的胃病越來越嚴重,最終轉成了胃癌,不得不住進了醫院。
即便是在住院期間,王進喜關心最多的還是大慶油田,他不止一次地問醫生:「我這病多久能好啊?好了以後,我還得趕去油田上鑽井呢!」
醫生面對他的詢問,總是說:「這個病啊,一時半會兒還好不了,還得需要一段日子。」
王進喜不幹了,說:「醫生啊,我這病是小事,油田的事可不能拖,您就快點給我治好吧,我就是死也要死在油田上!」
但可惜的是,王進喜最終還是沒能回到那片他魂牽夢縈的黑土地,成為他臨終前的遺憾。在彌留之際,王進喜仍然用微弱的聲音囑咐身旁的工友們:「一定要……把大慶油田搞好,把石油產量提上去……」
1970年11月15日夜裡,王進喜與世長辭,年僅47歲。
王進喜雖然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的「鐵人」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石油戰線上的無數工人們,成為新中國石油戰線上的精神圖騰,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