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被稱為「鐵人」,卻47歲就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遺憾

2021-02-08 歷史客棧

在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史上,「鐵人」王進喜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驗!」

這些豪言壯語,就是出自王進喜之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玉門縣赤金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王金堂雙目失明,生活的重擔全都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所以王進喜從小就非常懂事,經常幫母親分擔一些家務,也養成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

1929年,玉門縣迎來了百年不遇的災荒,一家人實在是揭不開鍋了,王進喜只好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拿著一個破碗,開始了沿街乞討之路。

那年,王進喜還只有6歲。

那個時候,每一家都不富裕,再加上乞討的人也很多,所以王進喜辛苦一天,討來的飯也只夠一個人吃的,但是他一口也不吃,都給了父親,自己實在餓極了,就抓一把樹葉來充飢。

1938年,王進喜從鄰居口中得知玉門油礦招人的消息,為了養家餬口,就告別了父母,踏上了前往玉門油礦的路途。

到了玉門油礦後,由於王進喜年齡太小,只能做一名「苦工」,幹一些雜活兒。在油礦,「苦工」是地位最低的,王進喜不僅要幹一些髒活累活,還要被工頭欺壓和剋扣工錢。但是,王進喜硬是咬著牙挺了過來。

1949年9月30日,甘肅迎來了解放,身在玉門油礦的王進喜終於翻身了,他從當年那個剛入行的「苦工」,已經變成了一名業務熟練的石油工人,即將書寫屬於自己的華彩篇章!

1956年4月,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在入黨前,他的入黨介紹人問他:「進喜,你想好了嗎?加入共產黨,你以後的擔子可不輕啊!」

王進喜毫不猶豫地說:「我想好了!我一定要加入共產黨,就算是豁出這條命,也要報答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恩情!」

入黨之後,王進喜被任命為玉門油礦貝烏鑽井5隊隊長,負責鑽井事宜。

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礦的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工業領域,對石油的需求非常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由石油工業部牽頭,組織了一場名為「優質快速鑽井」的勞動競賽,在這場競賽中,王進喜率領的貝烏鑽井5隊,一個月鑽井5009.3米的深度,成為當年的全國最高記錄!

在新疆克拉瑪依召開的勞動競賽表彰大會上,作為玉門油礦的代表,王進喜從石油工業部部長餘秋裡將軍手中,接過了那面「鑽井明星」的紅旗。

當時,餘秋裡將軍說:「你就是王進喜吧,幹得不錯啊,拿了個全國第一!」

王進喜笑著說:「餘部長,我還想拿個世界第一呢!」

餘秋裡將軍被逗笑了,說:「有這個想法很不錯啊!」

1959年,王進喜被評為甘肅省勞模,進京參加建國十周年觀禮會和全國「工農群英會」,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雖然隔得很遠,但王進喜卻說:「雖然遠,但是看到毛主席,心裡很高興,幹勁兒十足!」

也就是在這一年,我國在東北平原上的大慶,發現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油田,中央定名為「大慶油田」。剛從北京返回後不久,王進喜就被玉門油礦的領導請進了辦公室,說有個大任務要交給他,「王進喜,東北發現了大油田,中央的意思是派你去,你怎麼個想法?」

領導介紹完情況後,王進喜立即說道:「我服從組織的決定,我現在就去收拾東西,隨時準備出發!」

王進喜說完後,一路小跑趕回宿舍,收拾好行李後,帶領著工人們,踏上了前往東北的火車。

當時的大慶油田,就是一片荒原,寒風呼嘯,滴水成冰,王進喜率領工人們進駐後,住在了騰出來的馬棚裡,一日三餐都是玉米面。

面對這樣的艱苦條件,工人們心中難免有些怨言,王進喜就鼓勵大家說:「來這裡就要做好思想準備,幹我們石油工人這行的,就跟享福什麼的沾不上邊,現在有地方住,有東西吃,已經非常好了,以後不許有什麼怨言!」

大慶油田建設初期,吊車和拖拉機等工程設備嚴重不足,面對沉甸甸的鑽井設備,工人們一時間犯了難,問王進喜怎麼辦。

王進喜望著那些巨大的設備,說出了那句流傳極廣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活人不能讓尿憋死!」

王進喜一聲令下,親自動手,帶領著工人們藉助著撬棍、滾木、繩索等工具,硬是把60多噸的鑽機,一步一步地運到了薩55井井場。

然後就是高達40多米的井架,王進喜又帶領著工人們沒日沒夜地幹,整整花費了4天時間,才將這座井架搭建成功。

鑽機安裝好以後,鑽井所用的水又成了大問題,王進喜二話不說,抄起了水桶和臉盆,帶著工人們從附近的河裡挑水,來回好幾公裡的路程,王進喜永遠衝在最前面,沒有休息一分鐘。

1960年4月19日,鑽井前的一切工作都已準備完畢,王進喜鄭重宣布「開工鑽井」,沒過多久,那口井便噴湧出了黑色的原油,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歡呼不已!

提起王進喜,大家都會想到他的綽號「鐵人」,那麼,這個綽號又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次,王進喜正在帶領工人們轉運鑽井設備,奔赴下一個鑽井地點,沒想到,一根鑽杆突然從高空墜落,砸在了王進喜的腿上,直接把王進喜砸暈了過去,工人們連忙停下手頭的活兒,跑過來救王進喜。

沒過多久,王進喜醒了過來,他一睜開眼,發現自己的周圍都是工友們,急忙說道:「我有什麼好看的!死不了,趕緊去幹活!」說完,他強忍著劇痛,站了起來,繼續指揮大家工作。

當時,王進喜腿上的傷口只是做了簡單的包紮,稍微一用力,傷口就裂開了,鮮血也流了出來,浸透了他的褲子和鞋子,失血過多的他再也撐不住了,栽倒在地上。

王進喜再次醒過來時,已經是在醫院的病床上了,負責做手術的醫生說:「受了這麼重的傷,流了這麼多的血,他還硬生生地挺了這麼久,真是鐵人啊!」

傷筋動骨一百天,按理說,王進喜要靜養至少三個月,可他哪裡能等這麼久?不到一周,就自己辦理了出院手續,跑去了鑽井工地上。

王進喜拄著一副拐杖,一瘸一拐地奔走在工地上,仔細地同工人們詢問有關情況。工人們都勸他應該去醫院靜養,可王進喜卻說:「沒什麼大事嘛,在這裡我也可以靜養嘛!」

幾天後,正在施工的一處鑽井平臺上,一塊方瓦突然掉了下來,王進喜聽說後,立刻拄著拐杖趕到了現場。作為一個擁有十幾年鑽井經驗的老工人,王進喜知道,方瓦的掉落意味著鑽井要發生井噴,如果井噴一旦發生,不僅會嚴重損壞鑽井設備,工人們的生命也將會受到威脅!

於是,他立刻組織工人們開始搶修工作,壓井噴要用到重粉石灰,可現場沒有那麼多,王進喜就讓工人們用水泥代替。可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攪拌機。

王進喜急了,他明白,時間越久,井噴越有可能發生,絕對不能再拖下去了!他猛地丟掉拐杖,跳進了泥坑中,用自己的身體攪拌起了水泥。工人們一看,也都跟著跳了下去!

就這樣,在王進喜等人的拼命攪拌下,花了三個多小時,終於將井噴壓了下去,挽救了鑽井設備和工人的生命!

王進喜上來後,就被送進了醫院,醫生都不敢相信,說這樣的人是怎麼熬過來的?陪他來的工人們既心疼又驕傲地說:「我們的王隊長,就是『鐵人』!」

後來,餘秋裡將軍來到大慶油田後,聽很多老百姓稱王進喜為「鐵人」,就向一位老大娘了解情況,老大娘流著淚說:「王隊長啊,幹起活來簡直不要命,腿被砸傷了,還操心著油田上的事,就是一個『鐵人』啊!」

餘秋裡將軍聽完後,感慨萬千,他回去後,在召開的石油決勝會上,向大家說:「一定要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成功拿下大油田!」

就這樣,「鐵人」這個綽號,從大慶油田傳遍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王進喜知道此事後,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不是什麼鐵人,我只想著,要對得起毛主席和全國人民的重託,無條件地拿下大慶油田。」

在大慶油田工作期間,王進喜忙得不可開交,經常顧不上吃飯,有時候剛吃了兩口,一聽說工地裡有事,又急忙趕去工地,等忙完了回來後,飯菜早已經涼了。

時間長了,王進喜就落下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他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當時,食堂的工作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拿出一點豬肉和蔬菜,偷偷地給他送到家裡,讓他補補身子。王進喜回到家後,看到桌子上的豬肉和蔬菜,就問妻子,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妻子說,東西放在門外,不知道是誰送的。

王進喜沒時間去查是誰送的,就把這些東西都送去了醫院,分給了病人們,他自己一點都沒有留。

在大兒子眼中,王進喜簡直就是「不近人情」,這話又從何說起呢?

王進喜那條傷腿康復後,又患上了關節炎,可他還是堅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上級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就給他配了一輛吉普車,讓他平時坐車上下班。不過,王進喜知道,這吉普車開起來,就是個喝油的「怪獸」,所以,他平時能步行就步行,輕易不坐車。

有一天晚上,王進喜的老母親突然重病發作,王進喜的大兒子就說:「爹,開您的吉普車送奶奶去醫院吧!」

按理說,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但王進喜卻說:「開什麼吉普車?家裡不是有自行車嗎?用它送你奶奶上醫院!」兒子拗不過他,只好騎著自行車,把奶奶送去了醫院。

奶奶病情好轉後,大兒子還是對王進喜有些牴觸,說他「不近人情」,王進喜聽說後,就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心裡有怨言,但你要明白,這吉普車不能亂用,這是公家的財產,不是我王進喜的私人物品。再者說,你爸爸我就是幹這行的,石油來的不容易啊,這吉普車一送一回,那得費多少石油啊!你奶奶生病,我也著急,但沒有辦法,只能用自行車送。」

大兒子在心裡嘆息一聲,不忍心再跟父親辯駁。

因為長期抱病工作,王進喜的胃病越來越嚴重,最終轉成了胃癌,不得不住進了醫院。

即便是在住院期間,王進喜關心最多的還是大慶油田,他不止一次地問醫生:「我這病多久能好啊?好了以後,我還得趕去油田上鑽井呢!」

醫生面對他的詢問,總是說:「這個病啊,一時半會兒還好不了,還得需要一段日子。」

王進喜不幹了,說:「醫生啊,我這病是小事,油田的事可不能拖,您就快點給我治好吧,我就是死也要死在油田上!」

但可惜的是,王進喜最終還是沒能回到那片他魂牽夢縈的黑土地,成為他臨終前的遺憾。在彌留之際,王進喜仍然用微弱的聲音囑咐身旁的工友們:「一定要……把大慶油田搞好,把石油產量提上去……」

1970年11月15日夜裡,王進喜與世長辭,年僅47歲。

王進喜雖然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的「鐵人」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石油戰線上的無數工人們,成為新中國石油戰線上的精神圖騰,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鐵人」王進喜47歲病逝,死後被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現狀如何
    這個奮力保護石油安全的工人就是王進喜,那個我們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鐵人」。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卻在1970年的時候重病去世了,國家感念於他的貢獻將他葬入了八寶山革命公墓。在王進喜47年短暫的人生當中,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石油開採上,很少有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家人子女。
  • 「鐵人」王進喜47歲去世,死後被葬入八寶山,5個孩子近況如何
    鐵人王進喜是將這種「鞠躬盡瘁」踐行到底的人,王進喜擁有堅韌的毅力,曾經的他卑微乞討,卻有鋼鐵一般的意志,為我國油田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王進喜用自己身體抵擋住井噴,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油田事業。
  • 你看過鐵人王進喜的筆記嗎?
    大家都聽說過鐵人王進喜的故事,他的很多語錄得到廣泛的流傳,也是得益於王進喜留存下來的筆記本。鐵人王進喜工作和生活中都隨身帶著筆記本。王進喜的筆記本都寫了有什麼呢?不如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寫詩時王進喜雖然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也不是職業詩人,卻留下了流傳很廣的詩句,鼓舞了幾代人。
  • 學鐵人·憶鐵人丨97載春秋 不朽的精神——紀念鐵人王進喜誕辰97周年
    記帳單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因胃癌晚期醫治無效不幸病逝,生命的時針定格在這裡,年僅47歲的生命定格在這裡。47年偉大人生,97載春夏秋冬……歲月能改變山河,時間車輪依然前行,但這些終將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衰落,那就是——鐵人精神。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因病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的47級臺階,正是寓意著他47年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生命雖定格在47歲但鐵人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鐵人精神依然流傳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15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鐵人王進喜離開我們已經整整50年了紀念是為了更好的銘記當天鐵人故裡玉門、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紛紛舉辦紀念活動11月15日,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在玉門市召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永遠的鐵人 紅色的記憶」主題紀念活動追憶「鐵人」偉績 重溫鐵人精神鐵人精神穿越50餘載引領我們砥礪奮進「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鏗鏘誓言,猶在耳畔
  • 「鐵人」王進喜47歲去世,死後被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現狀如何?
    而被喻為「鐵人」的王進喜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一名平平無奇的石油工人,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王進喜:奉獻祖國,熱愛家庭王進喜於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的一個田舍之家。也正是在1938年,王進喜進入了玉門石油公司,年僅十五歲的他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石油工人。王進喜並沒有因為自己年紀尚幼便推脫責任,反而比起身邊那些正值盛年的青年人更加賣力地工作。
  • 感悟鐵人精神
    近段時間,我作為市委統戰部的一名黨務工作者,參加了市直工委組織的黨性教育專題學習培訓班,並在學習過程中又一次走進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我8年前曾去過紀念館,但此次同樣心存敬仰。王進喜47歲英年早逝,卻留下英雄而光輝的事跡,感人肺腑。
  • 光輝的一生——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光輝的一生——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2020-11-04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鐵人王進喜是青海樂都人?
    大約在王進邦13歲的時候,王進喜回鄉探親,將他帶走了。」1970年,王進喜病逝前的那段日子,王進邦就一直陪伴在病榻旁。在考證王進喜生平的過程中,拉有清接觸了很多可能了解情況的人並獲悉,王進喜在玉門和大慶工作期間,曾兩次回青海探親。王進喜第一次來探親是在1952年土改以後,當時他在玉門油田工作。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緬懷「鐵人」事跡 傳承「鐵人」精神——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
    緬懷「鐵人」王進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攝新甘肅客戶端玉門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81載玉門油田基業常青,50年鐵人精神歷久彌新。11月15日,酒泉市委、市政府在玉門鐵人幹部學院舉辦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
  •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章副縣長不買他們的帳,最後只留下一個技術指導,其他的人就都撤回去了。二廠中斷了對紡紗廠的援助。1984年底,廠黨委決策:「自己動手,從打地腳開始,一年內試車成功!」「當年老大哥撤梯子,都沒有難倒咱們,難道還怕你們不成?」依然穿著軍大衣的章副縣長給回廠的400多名第一批職工做動員。「沒有他們,我們照樣幹,照樣把設備安裝起來,早日紡出紗來!」
  • 鐵人王進喜的最後歲月
    1969年4月,46歲的王進喜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時任大慶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可是面對文化大革命對大慶油田造成的幹擾破壞卻孤掌難鳴,無力扭轉形勢的惡化與生產秩序的混亂,王進喜心急如焚,他竭盡所能呼籲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抓革命、促生產」,貫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恢復兩論起家基本功」。
  • 「鐵人」王進喜47歲不幸離世!留下來的兩子三女,現在過得怎樣
    而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主人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他是一個堅毅之人,做著平常卻不平凡的事,我們能從他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與忠誠,甚至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他就是咱們的「鐵人」——王進喜。鐵人——王進喜出身於怎樣的一個家庭,他又是如何「一成名」的?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鐵人王進喜一生:密集表彰後遭批鬥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在黑龍江大慶,則有數百名各界人士來到鐵人廣場王進喜塑像前,手捧燭光進行追思。除了這兩個王進喜 曾工作過的城市,全國其他地方已經淡忘了這位曾任中央委員的模範石油工人。他更多已屬於歷史,而非現實。
  • 「鐵人」王進喜,死後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過著怎樣的生活?
    無數工人在崗位上燃燒自己,照亮社會,其中「鐵人」王進喜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為心中信仰,為祖國河山,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他敢為人先無私奉獻,將「鐵人」精神傳給了他的5個子女。 敬業報國,「鐵人」名號傳遍全國 1923年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傳來了嬰兒的哭喊聲,王進喜呱呱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