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那些曾經進入過法國公立大學校名的大人物!

2021-01-12 騰訊網

本文由「釉叔」公眾號授權轉載

我們國家的大學,以人名命名的極少,最知名的是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法國公立大學數量雖不足百所,這種情況卻俯拾即是。雖然近年經過合併,不少校名已成歷史,但不妨礙我們沿著這條線索,回顧一眾青史留芳的人物。

* 本文編寫過程中大量參考或引用「百度百科」及Wikipédia,因條目較多,未把連結一一列出。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開通白名單權限。

01

笛卡爾

巴黎笛卡爾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 Descartes),即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成立於1971年,是一所以醫學和人文科學為主的綜合大學。作為原巴黎大學醫學院的繼承者,五大的醫科實力卓著。

巴黎的13所大學最開始官方名字都是數字,比如 Paris 5,Paris 7,後來教育部允許各校在此基礎上增加專有名字。笛卡爾的科研方法非常現代,且涵蓋眾多領域,與綜合性大學貼合,故五大選擇笛卡爾為名。

2019年,巴黎五大和巴黎七大以及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合併,組成新的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

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tes)

1596~1690,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被稱作」解析幾何之父「,中學生都熟悉的平面直角座標系即由他創立。

他還留下了」我思故我在「(拉丁原文:Cogito, ergo sum,法語:Je pense, donc je suis)的著名哲學命題。

02

皮埃爾和瑪麗居裡

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Université Pierre-et-Marie-Curie),即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I),原巴黎大學科學院的主要繼承者,在自然科學、數學等領域達到全球頂尖水平,是法國公立大學中唯一的只有理工科和醫科的大學。

居裡夫婦都曾就讀於原巴黎大學科學院,屬於以傑出校友命名。

2018年,巴黎第六大學與巴黎第四大學(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合併,組成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

居裡夫婦(Le couple Curie)

瑪麗·居裡(1867~1934),波蘭裔法籍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稱「居裡夫人」,皮埃爾·居裡(1859~1906),法國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的丈夫。

1903年,居裡夫婦與貝克勒爾因為發現放射性現象而共獲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03

狄德羅

巴黎狄德羅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即巴黎第七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II)。1968年之後,原巴黎大學分裂為13所,其中大多數的學科都比較單一,比如三大、四大只有文科、六大只有理工科和醫科,但七大堅持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所以,選擇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為校名,也彰顯了這所大學多學科發展的雄心。

2019年合併之後,巴黎七大或巴黎狄德羅大學不復存在,新的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登場。

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戲劇家。他是第一部法國《百科全書》的主編,學術思想的涉及面非常廣,盧梭稱他具有「宇宙頭腦」,聖·伯夫則稱讚他是「十八世紀最具有綜合能力的天才」。

04

保羅·瓦萊裡

保羅·瓦萊裡大學(Université Paul Valery),即蒙彼利埃第三大學(Université Montpellier III)。創立於1289年的蒙彼利埃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經歷幾個世紀的風雨。1970年,蒙彼利埃大學一分為三,原來的文學院、藝術學院、語言學院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組成了現在的蒙彼利埃第三大學。

以保羅·瓦萊裡為校名,是為紀念曾於1884年至1888在蒙彼利埃度過高中時光的這位大詩人。

2015年,蒙彼利埃一大和蒙彼利埃二大合併為新的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pellier),蒙三則繼續獨立存在。

保羅·瓦萊裡(Paul Valery)

又譯:保爾·瓦雷裡,1871~1945,法國象徵派詩人,法蘭西學院院士,被譽為「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

《海濱墓園》(Le cimetière marin)是其巔峰之作,當中的這句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廣為流傳。

05

謝閣蘭

波爾多瑟加蘭大學/謝閣蘭大學(Université Bordeaux Segalen),即波爾多第二大學(Université Bordeaux-II),是一所以生命與醫療健康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1970年從原波爾大學分出來的時候,學校名為維克多·瑟加蘭-波爾多第二大學(Université Victor Segalen Bordeaux 2),但是這個名字比較複雜,為了避免使用中的不一致,學校在2010年啟用新名字即Université Bordeaux Segalen。波爾多二大把瑟加蘭的名字作為校名,可能是因為其曾于波爾多的海軍醫學院學習。

2014年,波爾多二大與波爾多一大及波爾多四大合併,組成新的波爾多大學(Université de Bordeaux)

維克多·謝閣蘭(Victor Segalen)

又譯:維克多·瑟加蘭,1878~1919,法國著名詩人、作家、漢學家和考古學家,也是一名醫生和民族志學者。他曾長期旅居和多次遊歷中國,並以此為靈感創作出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他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國醞釀或完成的,字裡行間都浸透著中國文化的養分,因此稱為「法國的中國詩人」。

06

蒙田

波爾多蒙田大學(Université Bordeaux Montaigne),即波爾多第三大學(UniversitéBordeaux-III),是一所以文科見長的學校。1970年從波爾多大學分出來之後叫作米歇爾··蒙田波爾多第三大學(Université Michel-de-Montaigne-Bordeaux-III),估計也考慮到名字太複雜的問題,2014年改為現名。蒙田與波爾多的淵源是他在波爾多法院供職十餘多,並曾兩度任波爾多市長。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代表作品三卷《隨筆集》(Essais)被視作世界文學經典,對培根、莎士比亞都有較深影響。

他的散文名篇《熱愛生命》,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四,因此也成為我國學生最熟知的法國作家之一。

07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波爾多第四大學(Université Montesquieu Bordeaux IV),即波爾多第四大學(Université Bordeaux-IV),是創辦於15世紀的波爾多法學院與經濟學院的繼承者,法學也是該校最具優勢的學科。1970年,原波爾多大學一分為三。波爾多一大擁有科學和法學兩部分,但一直相互獨立運作。1995年,法學部分再從波爾多一大獨立出來,成為波爾多第四大學,並用孟德斯鳩命名,以紀念這位生于波爾多、長于波爾多的法學家。

2014年,波爾多四大和一大、二大合併後,波爾多的大學格局就是波爾多大學(Université de Bordeaux)與波爾多蒙田大學(Université Bordeaux Montaigne)並立。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 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律師,西方國家學說以及法學理論的奠基人,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他的「三權分立說」對於1787年的《美國憲法》、1791年-1795年的《法國憲法》和1792年的《普魯士法典》的制定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

08

帕斯卡

布萊茲·帕斯卡大學(Université Blaise Pascal),即克萊蒙費朗第二大學(Université Clermont-Ferrand 2)。1976年,原克萊蒙費朗(Université de Clermont-Ferrand)大學一分為二,一大主要分走了法學和醫學,二大則繼承了文學和科學,並命名為布萊茲·帕斯卡大學。帕斯卡生於克萊蒙費朗,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2017年,克萊蒙費費朗一大和二大合併,組成克萊蒙奧弗涅大學(Université Clermont-Auvergne)。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16歲即發現帕斯卡六邊形定理,30歲提出流體能傳遞壓力的定律,即帕斯卡定律。國際單位制中壓力的單位帕[斯卡]即以其姓氏命名。

他還是哲學家和散文家,《人是能夠思想的蘆葦》(L'homme est un roseau pensant.)被選入北師大版語文九(上冊)。

09

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大學(Université Francois Rabelais),2017年12月正式以圖爾大學(Université de Tours)取代原名。這是一所位於法國中西部圖爾市的綜合性大學,成立於1970年。圖爾所在的羅亞爾河谷有大量的城堡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圖爾因此也被稱為「法蘭西花園」。拉伯雷生於圖爾附近,故在這一帶有深刻影響,除了這所大學,還有街區、中學甚至一些旅店的招牌也以他命名。

拉伯雷(Fran ois Rabelais)

1483~1553,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之一,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巨人傳》。是歐洲文學史上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並肩的文化巨人。

巴爾扎克把他稱為「法國中世紀最偉大的天才作家」,郭沫若評價「如果說哥白尼是從科學陣地進攻西歐封建中世紀的先鋒之一,拉伯雷便是從文學陣地進攻的先鋒之一」。

10

保羅·薩巴捷

保爾·薩巴梯埃大(Université Paul-Sabatier),即土魯斯第三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III-Paul-Sabatier)。創立於1229年的原土魯斯大學(Université de Toulouse)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1969年,原土魯斯大學被一分為三,醫學和科學院組成土魯斯第三大學,並以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爾·薩巴梯埃的名字作為校名。薩巴梯埃1883年起任教於原土魯斯大學,在1930年退休後仍繼續任教,直到1941年去世。

保羅·薩巴捷(Paul Sabatier)

又譯:保爾·薩巴梯埃,1854~1941,法國化學家。他曾在土魯斯完成了高中學業,18歲時收到了巴黎綜合理工( cole polytechnique)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錄取,並選擇了後者。

由於發明了在細金屬粉存在下的有機化合物的加氫法,被授予19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1

讓·饒勒斯

土魯斯讓·饒勒斯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Jean-Jaurès),與前文中提及的土魯斯三大一樣,由古老的土魯斯大學分裂而來,繼承了其文學院,後逐漸發展出更多學科。由於其主校區位於Mirail(米哈耶),因此學校原名為米哈耶-土魯斯第二大學(Université de Toulouse-II-Le Mirail)。本世紀初,學校改名的計劃就在醞釀中,最終在2014年,確定為讓·饒勒斯,以紀念這位曾任教於土魯斯大學的名人逝世100周年。

2015年,包括土魯斯二大、三大等在內的十餘所高校,組成土魯斯大學聯盟(Université fédérale de Toulouse-Midi-Pyrénées)

讓·饒勒斯(Jean Jaurès)

1859~1914,法國社會黨領導人、歷史學家。1885年當選為議員。在德雷福斯事件中,支持德雷福斯。主張教會與政府分離。在法國社會主義運動和第二國際中,持改良主義立場。

1904年成為法國《人道報》創辦人之一。1905年法國社會黨與法蘭西社會黨合併為法國統一社會黨,他成為該黨有影響的領袖。因呼籲反對戰爭和殖民擴張,遭狂熱分子暗殺。著有《社會主義法國革命史》。

12

夏爾·戴高樂

戴高樂大學(Université Charles de Gaulle),即裡爾第三大學(Université Lille-III ),成立於1971年,承襲原裡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的文學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語言、文學和藝術為主的大學。裡爾三大同樣選擇了生於裡爾當地的名人——戴高樂來作為校名。

2018年, 裡爾一大、二大、三大又重新合併為裡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 ),這是一所多學科綜合、擁有逾七萬學生的超級大學。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

1890~1970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人民尊稱他為「戴高樂將軍」。

2005年,法國國家二臺舉行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電視觀眾評選戴高樂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13

儒勒·凡爾納

皮卡第儒勒-凡爾納大學(Université de Picardie-Jules-Verne),又名亞眠大學(Université d』Amiens)是一所位於法國皮卡第大區首府亞眠的公立大學。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創建於1804年的「衛生事業學校」( cole de santé),1969年大學正式成立。1991年大學取名為「儒勒·凡爾納」,以紀念這位曾經長居於亞眠的科幻作家。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裡斯蒂。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14

約瑟夫·傅立葉

約瑟夫·傅立葉大學(Université Joseph Fourier),又稱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I ),學校創立於1970年,前身為約瑟夫·傅立葉創建於1339年的格勒諾布爾大學。格勒一大在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究水平極高,曾經在泰晤士、QS等大學排行榜中,位列外省公立大學第一位。起名約瑟夫·傅立葉,紀念該校之「母體學校」的創始人。

2016年1月起,格勒諾布爾一大和下文即將寫到的二大、三大合併成為格勒諾布爾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Alpes)。

約瑟夫·傅立葉(Joseph Fourier)

1768~1830,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主要貢獻是在研究《熱的傳播》和《熱的分析理論》時創立了一套數學理論,對19世紀的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讓讀者投票評選了「最偉大的公式」,「傅立葉變換」為最終榜上有名的十個公式之一。

15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

諾皮艾爾.蒙德-格勒諾爾布大學(Université Pierre-Mendès-France-Grenoble),又稱格勒諾布爾第二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II),創立於1970年,前身同樣是格勒諾布爾大學。二大以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為主,但也有少量科學學科,尤以信息科學為代表。學校於1991年採用了著名經濟政治學家皮艾爾.蒙德名為學校名,昭示著學校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特色和風格。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ès-France)

又譯:皮艾爾.蒙德,1907~1982,法國政治家、經濟學家,曾任總理,1928年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成為當時全法國最年輕的律師。1944 年9 月,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國民經濟部長,致力於戰後法國的經濟振興工作,但任內為控制通脹而採取一些強化政策,因過於嚴厲引起普遍不滿,1945 年5 月,因與戴高樂意見相左辭職。

16

司湯達

司湯達大學(Université Stendhal),又稱格勒諾布爾第三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III),原格勒大學在「分家」的時候,文學和社會科學院(Faculté des Lettres et Sciences humaines )的社會科學部分(社會學、心理學、歷史等)被分給了二大,三大主要剩下語言和文學,性質頗似國內的「外國語大學」,因此中文網絡資料中,三大的中文名常被譯為「司湯達語言大學」。格勒諾布爾是大文學家司湯達的故鄉,學校也因此命名。

司湯達(Sthendal)

又譯:斯丹達爾,1783~1842,原名馬裡-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是他的筆名,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著作為《阿爾芒斯》、《紅與黑》(1830年)、《帕爾馬修道院》(1839年)。

1821年,他用義大利語給自己創作了墓志銘「Scrisse Amò Visse」翻譯成法語即Il écrivit, Il aima, Il vécut(寫過,愛過,活過。)

17

克勞德·伯納德

克勞德·伯納德-裡昂第一大學(Université Claude-Bernard-Lyon-I),簡稱裡昂一大(Université Lyon 1),是一所以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保健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公立大學。裡昂一大於1974年重組,將最早成立於1808年的自然科學院,醫學院和藥學院合併形成了今天的裡昂一大。重組後的裡昂一大成為法國最大的五所大學之一。一大選擇了以曾在裡昂當地求學的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為校名。

2015年,裡昂一大加入裡昂大學(Université de Lyon),後者的性質是一個大學聯盟(COMUE),非合併。

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

1813~1878,法國生理學家,實驗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主張以活體解剖等實驗手段了解生命現象,被認為「名字幾乎與生理學所有重大發現都有聯繫」。他去世時,法國下議院投票通過為他舉行國葬,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給予科學家國葬的禮遇。哈佛大學歷史學家伯納德·科恩稱其為「科學界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18

盧米埃爾兄弟

盧密耶-裡昂第二大(Université Lumière-Lyon-II),簡稱裡昂二大(Université Lyon 2),是在1968年裡昂大學(Universié de Lyon)一分為三的基礎上,於1973年正式成立的文科綜合大學,強項為人文社科及經濟管理。1987年,為了紀念盧米埃爾兄弟,學校以此命名。裡昂正是電影的誕生之地。

盧米埃爾兄弟(Frères Lumière)

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1862~1954),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1948),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

19

讓·穆蘭

讓·穆蘭-裡昂第三大學(Université Jean-Moulin-Lyon-III),簡稱裡昂三大(Université Lyon 3),也是1968年裡昂大學(Université de Lyon)分裂的產物,正式成立於1973年,同樣是一所以文科見長的大學,有法學、哲學、文學與文化、語言四大學院。學校以讓·穆蘭為名,是紀念曾在裡昂從事抵抗運動並被捕的這位民族英雄。

讓·穆蘭(Jean Moulin)

1899~1943,法國民族英雄,二戰時期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讓·穆蘭因積極參加組織抵抗運動被捕後,堅決不投降,以繪畫諷刺德國侵略者,在遭受了蓋世太保一個月的折磨後去世,年僅44歲。

20

讓·莫內

讓·莫內-聖太田大(Université Jean-Monnet-Saint- tienne),是一所橫跨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位於法國中東部羅納-阿爾卑斯大區,羅亞爾省首府,歷史文化名城聖太田。1969年,學校成立時命名聖太田大學(Université de Saint- tienne),1989年,以「歐洲之父」讓·莫奈命名 。

讓·莫內(Jean Monnet

)

1888~1979,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統一運動的「總設計師」。在他的努力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都先後建立了起來,它們與煤鋼共同體合稱歐洲共同體。莫內因此被歐共體各國首腦授予「歐洲榮譽公民」稱號,並被譽為「歐洲之父」。。

21

保羅·塞尚

保羅·塞尚大學(Université Paul-Cézanne),即艾克斯-馬賽第三大學(Université Aix-Marseille III)。1968年艾克斯-馬賽大學拆分為馬賽一大、二大、三大,即普羅旺斯大學(Université de Provence)、地中海大學(Université de la Méditerranée)和保羅·塞尚大學(Université Paul-Cézanne)。馬賽三大為一所一所多學科綜合大學,涉及法律、政治與經濟科學、管理、環境、科學與技術等領域。保羅·塞尚長期居住於普羅旺斯,足跡遍布當地。

2012年,馬賽一大、二大、三大合併成為新的艾克斯-馬賽大學(Université d'Aix-Marseille)。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法國著名畫家,後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盤點了這麼多,以上學校裡有你的母校,或者嚮往的學校嗎?留言說一說吧。

相關焦點

  • 法國公立大學的文憑有哪幾種?
    對於有法國留學計劃的同學來說,可能在開始面對法國相對複雜的高等教育體制、不同類別的學校和文憑類型時,往往不知從何開始,所以小編特別為大家整理了公立大學的不同文憑類別,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1、LMD制度(本科、碩士、博士)LMD(Licence,Master和Doctorat),其實相當於我們國內大學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制度。法國所有的公立大學的教育都是基於這種制度而成立的。學制一般為本科三年,碩士兩年,博士三年以上。
  • 全日本最初、以縣名為校名的公立大學——
    各位好,歡迎收看大學介紹系列,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宮城大學。宮城大學,是位於宮城県的公立大學,簡稱MYU或宮城大,於1997年設立,是宮城縣最初的四年制縣立大學。坊間傳聞,以縣名為校名的公立大學全日本只有宮城大學和長野大學兩校,宮城大學也是全日本最初的以縣名為校名的公立大學。
  • 你聽說過臥龍崗大學和高露潔大學嗎?
    第二類錯題,校名裡帶上「分校」,就覺得它不完整了。是美國頂尖的以研究科學為主、且學術聲望非常高的研究性公立大學,被譽為公立常春藤之一。該校是美國「十大聯盟(Big Ten)」創始成員,美國大學協會(AAU)成員,被譽為「公立常春藤」。一般校名越長,貓膩越多,很可能是掛牌野雞,這個學校不僅是「分校」,名字那麼長,而且「香檳」什麼的也太隨便了吧。第三類錯題,「學院」派校名,比「分校」黨還慘。
  • 四所曾經校名「威震一方」的大學,改名太普通,檔次大減
    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合併其他院校或者改名是常有的事情,不過並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改一個響亮或者聽起來高大上的名字,也有一些大學曾經校名很牛,但後來卻改成了一個比較普通,甚至土掉渣的校名。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四所曾經校名很響的大學,相信你了解他們曾經名字後,會對他們有個新的認識:江南大學-原名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大學是211工程高校,也是一所輕工業、食品領域非常強的大學,其原名為無錫輕工大學,校名可以說非常有代表性了。
  • 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通過公立大學外國學生註冊費上漲決議,新學年你要...
    如今,在菲利普辭去法國總理的當口,這件事又有了最新的進展: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6月12日審核了法國各大學生會、學聯組織及外國學生團體關於反對公立大學非歐盟籍學生註冊費上漲提案的控告之後,於7月1日正式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也就是說,最高行政法院確認了公立大學提高非歐盟籍學生註冊費的合法性。
  • 去美國留學,讀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
    州大學系統 知名度比較高,這個系統主要以研究型大學為主,是質量最高的公立大學系統,該類大學校名一般為:XX大學XX分校,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像加州大學系統下共有10所大學,名字都是「加州大學XX分校」,這些學校都是相互獨立,各自運營的。
  • 開放大學?「武藝」大學?這些大學校名很有意思!有你的母校嗎?
    安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專設為「合肥城市學院」,為獨立民辦本科院校;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專設為「合肥經濟學院」,為獨立民辦本科院校;原「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正式更名為「安徽開放大學」。有人很奇怪:我怎麼沒有聽說過這所大學呢!原來,這並不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而是原來的「電大」。很多網友看到這個校名的第一反應是:what?
  • 一文看遍法國公立大學、工程師、高商的申請要求!
    ) 綜合大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公立院校」。延續法國悠久大學精英教育傳統。索邦、巴黎十一大、巴黎七大、裡昂大學等享譽全球。公立大學普遍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專業開設全面。也因為其由國家資助,相比之下學費低廉因此吸引著眾多留學生。 高等專業學院即法國的大學校,屬於法國精英教育體制,通常專注於某個領域,如工程或商業,大多規模都很小,以培養具有實務能力的青年人才為目標。
  • 【EA分享】去美國留學,讀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美國的公立大學有很多,但總體分三個體系: 1. 州大學系統 知名度比較高,這個系統主要以研究型大學為主,是質量最高的公立大學系統,該類大學校名一般為:XX大學XX分校,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華東地區的一所行業特色大學,校名「霸氣外露」,發展潛力較好
    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受影響的,那些老牌重點大學還好點其名氣和實力有口皆碑,但對於地理位置不佳的普通本科大學來說受其影響更大,因為外地的家長和學生在報考選擇這類普通本科大學時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校名和專業分數線,然後才會深入了解這所院校,一個不好的校名往往容易被人詬病,因此現在許多高校都「熱衷」於更改校名。
  • 在法國讀公立大學,100個學生,只能畢業30個,真的嗎?
    每每提及自己在法國的留學生活,就是自己奮筆疾書做筆記做作業、忐忑的打開成績連結、死磕畢業論文的場景。這樣的經歷給大家的一個感覺就是 —哇塞,法國是不是很難畢業呀,法國讀書真的這麼難嗎,那我該怎樣做才能順利畢業呢」今天小編作為過來人就來說一說哪些學校,哪些專業容易畢業,以及讀法國公立大學必須知道的那些事兒吧。
  • 容易被校名耽誤的百強名校:河海大學、東華大學、西南大學分數線
    那些校名不突出的大學,很容易被淹沒在三千所高等院校中,其實前100名的高校中,不乏擁有一些因為太低調,而常被人忽略的好大學,甚至有些人還以為這些大學是「野雞大學」呢!文本分享3所實力卻低調的大學,在綜合排名上,它們基本能夠進入全國百強,或許是因為它們的校名不太好聽,而被人忽略和誤解,我們看看有誰!
  • 帶你了解,在美國那些被評為「村」的大學……
    去美國留學,你以為你就可以過上穿著西裝皮鞋,手持星巴克優哉遊哉地走在城市的街頭,與商界精英擦肩而過的生活嗎? 孩子,你天真了,農業大國美國哪能處處都如紐約般繁華,更多的時候,你走入大學就像走入了有教學樓的農村,從此過上「風吹草低見牛羊」、「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的田園生活。
  • 帶你了解國內所有「交通大學」的前世今生,解開你的不解和疑惑
    在如今眾多獨立高校中,有許多高校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前是一家,比如我們熟知的「各種」交通大學,他們有的是重點高校,有的普通高校,有的在大陸,有的在臺灣,有些100年前是一家,有的則是後來成立定名時才有的「交通」二字,一聽把好多人頭都搞大了,今天,小編帶你簡單的了解在這些交通大學的前世今生
  • 日本那些容易被混淆成國公立大學的私立大學!
    眾所周知,按照性質來劃分,日本高校可以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因為日本文部科學省對於私立大學的命名沒有特別的限制,同學們在區分三類高校時,很難通過校名進行準確劃分。今天立思辰留學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容易被混淆成國公立大學且實力不俗的幾所日本私立大學!
  • 啟德教育:法國留學,免學費的公立大學都有哪些王牌專業?
    眾所周知,法國公立大學,也就是綜合性大學吸引人的特點是基本上免學費,只收取註冊費,同時學科項目比較齊全,包括文理工商藝術等各種專業。法國綜合性大學都有哪些?哪些熱門專業適合中國學生申請?在啟德留學2020德法百強名校升學指導會上,啟德留學濟南分公司歐洲項目高級規劃師範媛媛老師對法國公立大學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 一分鐘帶你了解,西南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塞爾分校
    西南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塞爾分校(塞爾)成立於1938年,是西南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分校。 西南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成立於1901年,一所四年制公立大學。當時校名是西南師範學院,1949年改名是西南州立大學,1974年,名稱才改為西南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
  • 開放大學?安徽一校正式更名!你還知道哪些很「特別」的校名呢?
    安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專設為「合肥城市學院」,為獨立民辦本科院校;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專設為「合肥經濟學院」,為獨立民辦本科院校;原「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正式更名為「安徽開放大學」。有人很奇怪:我怎麼沒有聽說過這所大學呢!原來,這並不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而是原來的「電大」。很多網友看到這個校名的第一反應是:what?
  • 這所高校校名中有「大學」二字,其實是專科院校,報志願時要小心
    導語:高考志願填報即將拉開帷幕,很多考生及家長在填報志願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看學校的校名,帶大學的是本科,帶技術的專科,但是並不是絕對的,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專科院校的校名中也含有「大學」兩個字,報志願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 臥龍崗大學? 高露潔大學 ?什麼鬼,居然是外國名校?
    「臥龍崗」這地名太耳熟,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去四川念了個三本。怪不得學校在2015年正式改了中文譯名,這之中包含了多少留學生心酸的淚水。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1893年成立,是一所全美頂尖私立大學, 屬於愛國者聯盟盟校之一。校名中的地名太偏遠不好,其實名頭太大也不好。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聽起來就像個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