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應黑澤老師的邀請,來講講看19-20賽季特雷·楊同志的進攻水平。
不過,在具體切入分析吹楊的進攻水平之前,我得先講幾句別的。
三年前,小託馬斯28.9分5.9助攻,一度是MVP熱門人選,第四節得分一度傲視群雄,還得了個「末節之王」的稱號。此後,因傷斷崖式下滑,場均沒再超過16分,總體命中率甚至停留在36%上下,直到今年在奇才的這個賽季,才回暖到40.8%,然而依然很低效。要知道,當年小託馬斯出名博得「地表最強175」稱號時,命中率是46.3%。
他要了一份大合同,安吉沒給,去了騎士,而後輾轉湖人、掘金,今年落戶奇才。
有人問我,小託馬斯做錯了什麼,導致淪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我說:自視甚高。
僅此而已,但也足夠了。
後來我誇過路威,我說他性價比太高了,一年才800萬,當個第六人太划算了。但潛在含義不止這些,我覺得他能多要點兒,要一份1200、1400萬的合同,也很合理——雖然防守端也差勁,但進攻確實犀利。
回過頭再想想小託馬斯,人有心氣,心高氣傲,不是壞事兒。
有句古語說得好: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小託馬斯有傲骨,但多少也沾了點兒傲氣,他認不清楚自己的定位。那一年神奇的表現,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隊可著他來,供養出來的表現。尤其是防守端,布拉德利一直在給他擦屁股呢,否則,這般的防守黑洞如何坐得穩首發位置?
後來,講米切爾,我說,好好磨練雙能衛的技巧,能該打控衛的話,就爭取打控衛吧。身高這個東西吧,你可以不在乎,但真的很耽誤事兒。
巴克利1.98米,韋德1.93米,保羅1.83米,你問問他們就知道了。
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是翹楚,但相對而言更矮的身高,有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
顯然,有;而且,影響不小。
吹楊進聯盟的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很喜歡這位以投射見長,自信滿滿,技術運用爐火純青的控衛。
但這個身高,我很擔心。
講吹楊之前墨跡了這麼久,是為了給諸位打個預防針,身高低於位置平均的球員,不論當下發展得多麼好,都要做好他忽然之間無法進步,或者斷崖式下滑的準備。
那麼,進正題。
要分析吹楊,就勢必繞不開將他和庫裡拿來作一番比較,畢竟早在他選秀的時候,就已經頂著「小庫裡」的名號了。
但是實際上,這兩位差別很大。
庫裡是一位有無球皆通,受助攻率相當高的控球後衛,他對球權的要求並不高,也並不最合適持球大核心的打法。這不是說他不具備持球能力,而是指,有無球結合,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庫裡的威力。在持球擋拆、單打和無球catch & shoot、繞掩護中不斷切換,會使得對方的防守重心被不斷拉扯,可以說,這種有無球的頻繁切換,是一種能極大程度豐富球隊進攻體系的高級戰略體系。
但很顯然,吹楊並不是這樣的球員,僅從他這兩年的表現來看,他現階段隱隱約約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持球核心」屬性。儘管老鷹的戰績一如既往費拉不堪,但是吹楊本人,是打出了超過老鷹戰績的個人水平的。
先來看看吹楊19-20賽季,在進攻端有著怎樣的構成和效率。
知道這數據有多誇張嗎?
一個小知識點:本賽季,吹楊持球擋拆進攻佔比整體進攻的53.3%,全NBA位列第三,僅次於分別佔整體進攻比55.3%和55.2%的DJ奧古斯汀和羅斯。
吹楊持球擋拆佔比位於全聯盟第一梯隊,而如果將其擋拆、面筐單打合併,並將轉換也視作為他持球的一部分的話,他的持球佔比,將高達78.3%。換而言之,吹楊持球佔比八成,是整個NBA持球戲份最多的球員,幾乎沒有之一。
相比之下,NBA幾個著名的持球攻擊手,也不過如此:
可以說,老鷹隊的整體進攻,完全依賴於吹楊一個人策動,大量的持球擋拆即成為了他個人得分的主要手段,也是他盤活全隊進攻的核心戰術。
不過,與威斯布魯克和勒布朗不同,前者是由於投射能力欠佳,缺乏足夠的無球能力;後者是略微缺乏無球意願,而吹楊呢?吹楊的無球能力,實際上沒有太大問題,而其跑位的意願理論上也不成問題。大部分不願意跑無球的球員,要麼是心高氣傲拉不下臉;要麼是體重太大,跑起來確實太累了。雖然受限於身板,他不可能擁有很好的切入效率和機會,但他強大的投射水平和射程也賦予了他足夠的catch & shoot能力。
糟糕的是,任何一位球員想要提高自己的無球進攻佔比,都勢必要依賴隊友的配合:
無球跑位戰術的布置;
擋拆掩護牆的設立;
持球組織者的適時傳球。
但是非常現實的是,老鷹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和配置。在吹楊之後,老鷹使用率和助攻率排得上號兒的球員,是這幾位:
唯一助攻率高一點兒,好歹能幫襯吹楊多跑點兒無球的人,是傑夫·蒂格。
而傑夫·蒂格雖然助攻率矮個裡拔高個兒,看起來還湊合,但實際上呢,無外乎是個運球裡三圈外三圈的運曼巴。更糟糕的是,他也是控球後衛,他和吹楊的位置重合率過高。在蒂格為老鷹出戰的25場比賽中,他與吹楊,一共同時登場了48.8分鐘,也就是堪堪打滿一場比賽的時間罷了。
這種碎片化的搭配,無法讓蒂格和吹楊形成任何有效配合,也無法真正削減吹楊所肩負的持球重擔,提高其無球進攻佔比。
因此,本賽季,吹楊受助攻率21.25%。
吹楊的進攻效率不低,本賽季他場均29.6分9.3助攻4.3籃板,命中率43.7%,三分命中率則達到36.1%。雖然基礎命中率並不好看,但是他的真實命中率高達59.5%,得分比上賽季提高了10分,兩項命中率也分別提高了1.9%和3.7%。
雖然他命中率平平,但是他的效率倒是相當可觀:
另外兩位是:
那麼,除卻一些需要依賴隊友和陣容配置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是無法通過吹楊個體的努力和調整進行改善的以外,他還有什麼能做的嗎?
本賽季,吹楊出手1249次,命中546球:
本賽季,吹楊各區域命中率統計如下所示:
固然,他的攻筐效率略低,三分命中率也沒有到達頂尖水平,但是他的出手分布,堪稱是新秀球員中做得最好的。
不過,與哈登魔球化不同的是,吹楊的魔球分布更為合理。
他並非是為了魔球而魔球,為了削減中距離而削減中距離。
本賽季,哈登的三分球佔總出手比例,高達55.5%;而其中距離,僅僅出手了16次。這種過於極端化的出手分布,雖然在理論上看似符合魔球的宗旨,但本質上,是給了對手一個可預測的出手模式。但凡有一日,哈登在進攻端失去了平日裡造犯規的頻率,那對他而言,將會是一次影響其職業生涯發展的致命打擊。
現如今的吹楊,除了提高對抗能力,加強攻筐效率之外,並不需要在出手分布上再做過多的更改。他的拋投是殺入三分線內的一大殺器;他的超遠三分是足以改變對手防守體系,從中線就發起進攻的小型核武器。
看起來,他已經足夠優秀了,我們應該滿意了。
但,這些還不夠,還不夠。
他還有上升空間,他還需要進步。
在NBA中有一個魔咒,到現在,都沒有被打破。
即,控衛持球核心(大包大攬式打法)奪冠魔咒:
換而言之,控衛身材的超級零號位,都是沒奪過冠的。
我從來不認為,吹楊的目標應該停留在全明星或是一陣,我一直都將他的目標放在MVP和總冠軍,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標杆上。
而想要奪得總冠軍,他就必須面對持球核心控衛無法奪冠的魔咒。
要麼破除魔咒;要麼避開魔咒,別無他法。
考慮到他的身材確實會制約球員的強投能力,因此,破除這一魔咒,對於吹楊而言,是不太現實的選項。大量的前輩在這條道路上前赴後繼,但最終,都只能望洋興嘆。它就像是阿基裡斯悖論一樣,起初的每一步都顯得十分輕鬆,越往後,每一步都愈發艱難。儘管現代物理學已經證明,時間與空間並不無限可分,總有一天,阿基裡斯能超過烏龜;我也十分願意相信,終有一日,超級零號位可以奪冠。
可是,如此美好的那一天,究竟會在何時到來?
而如果想要避開魔咒,他就必須要做一個抉擇,是仿照前輩庫裡,走那條有無球結合,無縫切換的路數;而是自己開闢新天地?
我不知道,我也不打算知道。
因為這個問題,是特雷·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