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9江蘇報紙好新聞評選結果揭曉。其中,由揚子晚報與新江北報聯袂策劃的《尋路,幫烈士回家》獲2019江蘇報紙好新聞系列報導一等獎。此次參與評選的系列報導多為重大題材報導、競爭激烈。
一封幫烈士找家的信
引起總編、社長的高度重視
2019年2月20日下午,新江北報總編輯楊躍手機微信裡突然收到新華日報社揚州分社社長趙成君提供的一條新聞線索:一封尋找烈士的信件在不少南京市民的朋友圈刷頻,信件是山東菏澤烈士陵園張和莊寄出的,內容是烈士王慰華(20歲)於1947年12月犧牲於山東菏澤戰役,希望郵遞員同志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寄往的地址是江蘇省南京市六合縣馬鎮區溝石村。
這條新聞線索引起了新江北報楊躍的高度重視,認為這是一個有重大新聞價值的線索。楊躍隨即安排記者與發出該條求助信息的六合郵政局投遞部投遞員孫祝安取得聯繫,到馬鞍街道核實、採訪,並連夜將稿件趕了出來,第一時間發給揚子晚報。2月22日,新江北報用整版刊登了《長眠異鄉72載 請幫江北英烈王慰華尋找「回家路」》的特稿。
揚子晚報與新江北報聯袂發起
《尋路,幫烈士回家》大型全媒體行動
為幫烈士早日榮歸故裡、回歸家鄉,2月25日,揚子晚報與新江北報聯袂發起了《尋路,幫烈士回家》的大型全媒體行動,全國範圍為長眠異地的烈士,尋找家鄉或親屬後人。活動發起以來,越來越多的烈士「榮歸故裡」。
期間,揚子晚報和新江北報記者先後跟隨南京六合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趕赴山東菏澤調查走訪,為六合籍烈士「王慰華」身份的最終確認找到了有利線索。此外,還有讀者源源不斷地提供線索:高淳遊子山腳下有兩座無名烈士墓安葬著「蘇南抗日最後一戰」犧牲的兩位新四軍戰士;揚州68歲老漢尋找「當兵的伯父」;六合區冶山街道東王社區義忠地埋葬著70多位解放戰爭時期的無名烈士……2019年3月30日,在省、市、縣三級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部門的三級聯動下,淮安漣水籍志願軍烈士魯文柏的親屬也找到了!新江北報記者自始至終全程參與、跟蹤報導,先後刊登了《幫烈士回家》的連續報導數十篇。
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加入「尋路」行動
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也加入揚子晚報「尋路」行動,提供更多的專業指導。
「之前就關注到揚子晚報和新江北報策劃的『幫烈士回家』的活動,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副廳長徐衛為揚子晚報《尋路,幫烈士回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行動》點讚說。
據了解,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是根據機構改革的統一要求,將原來分散在民政、人社和軍隊有關部門職能整合而成的新組建部門,2018年11月正式掛牌。201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以立法的形式,加強了對英雄烈士的保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傳承和弘揚英雄烈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確實存在很多無名烈士或長眠在異地與烈屬、家鄉離散的情況,因此需要組織、引導社會各界的力量關注烈士保護,讓烈士早日『正名』、早日『榮歸故裡』。」徐衛說。
代表、委員點讚公益行動
希望烈士早日榮歸故裡、回歸家鄉
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有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到「幫烈士回家」的活動,點讚揚子晚報、新江北報的公益行動。他們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烈士早日榮歸故裡、回歸家鄉。
全國人大代表、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共青團江蘇省委副書記(兼)魯曼來自江蘇著名的革命老區鹽城。得知揚子晚報發起了《尋路,幫烈士回家——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型全媒體行動》,她覺得這個活動非常好。「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深受革命文化薰陶、聆聽先烈們的故事,」魯曼說,「我相信所有的人應該都像我一樣,希望歷史能夠榮歸故裡、回歸家鄉。我在這裡與大家一起接烈士回家!」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也認為,「幫烈士回家」是一項非常具有意義的活動。「戰鬥激烈複雜,很多情況下,部隊無暇安葬犧牲的戰士,而是交付由本地的村民代為安葬,進而造成了一些地區存在『無名烈士墓葬』的情況。」
賀雲翱同時也為活動提出了建議,「幫烈士回家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嚴謹的工作,一定要和當地民政部門緊密合作,對烈士的身份、犧牲的具體事跡以及相關歷史事件進行詳實的調查,做到檔案齊備。同時對於烈士墓葬,如果是成群成片的,要做好保護,建設配套的紀念場館。如果是零散存於郊外村野中,可以考慮集中遷葬於當地已有的烈士場館周邊,便於保護管理和開展紀念活動。」
九旬參戰老兵張級三:
《幫烈士回家》公益活動很有意義
3月8日,揚子晚報和新江北報最新報導《70多名無名英烈血灑六合東王 請為他們建館立碑!》後,不僅引起了全國兩會代表們的高度關注和討論,同時還不斷有市民致電本報提供線索,其中有位自稱是親歷者的90歲高齡讀者張級三因年事已高,輾轉幾次才聯繫到記者,他向報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記者隨即進行了深入採訪。
「也許現在年輕人無法真切體會戰爭年代戰友之間的真摯情感,那個年代是用命可換命的」,張級三表示,揚子晚報和新江北報發起的「尋路,幫烈士回家」公益大型媒體計劃是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他看到後特別暖心,說共和國如今的盛世繁華來之不易,是他的戰友們及一批批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3月12日,新江北報刊出《九旬參戰老兵,回憶東王廟激戰》一文,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和強烈共鳴。與此同時,新江北報記者把九旬參戰老兵張級三展示當年受傷斑痕的視頻上傳網絡後,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數小時,引發十多萬網友關注,短時間獲贊數超1.5萬。有網友評論:「這傷疤就是一枚沉甸甸的軍功章,致敬!」
文章刊出當天,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曹建新致電新江北報稱:張老負傷的那場戰役與同為老兵的父親所講述的戰鬥經歷極為相似。就這樣,在記者見證下,他們之間有了一場特殊的會見。
曹教授說,看到揚子晚報和新江北報組織策劃的大型《尋路,幫烈士回家》報導後,曹教授感到欣慰不已。他說:這些老前輩戰爭年代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很多指戰員在青春韶華之年就付出了寶貴生命,後代絕不能忘記他們!
新江北報:
繼續講好新區好故事、傳播新區好聲音
《新江北報》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管,揚子晚報主辦。2019年,揚子晚報與新江北報進行有機整合,成立揚子晚報南京江北新區記者站及融媒體中心,全媒體、全方位、全視角聚焦和服務江北新區的中心工作,講好新區好故事、傳播新區好聲音。
在2019年裡,《新江北報》不斷成長,多平臺融合步伐鏗鏘,全媒體宣傳發聲有力,現象級產品層出不窮。江北新區成立四周年,全報社上下不僅積極配合新區宣傳部做好全媒體宣傳策劃,還利用兩周時間完成了四周年80個版面特刊,從視頻到微信,再到微博,再回歸紙媒,全方位角度的宣傳報導,讓江北人更直觀的感受到了新區成立四周年來的變化,受到了江北新區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全媒體策劃擲地有聲。由《新江北報》策劃出品的「江北新區最美奮鬥者」票選活動,在投票發出後三天內票選數達到20w+。形成了江北新區一個有影響力的紙媒品牌。新媒體爆款頻出。在2019年,「新江北」微信公眾號出現了10w+的爆文。新江北報製作的短視頻瀏覽量更是在兩天時間內達到了100w+。新區成立的四周年的視頻瀏覽量更是達到了1000w+。本報今日頭條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總推薦閱讀量達到了1億+。
「在新華報業集團和揚子晚報的領導和支持下,在新區宣傳部的關心和指導下,新江北報將繼續立足都市報定位,根植江北熱土,講好新區故事,不斷提升辦報水平,積極關注新區民生實事,切實將新江北報辦成一份群眾喜聞樂見的江北權威報刊。」楊躍說。
新江北報(電子版)0431期
來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