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分裂?西方專家:蘇格蘭人並不愚蠢,外交大臣劍指俄羅斯

2020-12-14 烽火營

據俄羅斯RT網站1月31日報導,RT記者就英國下一步走向、是否會與華盛頓、北京結盟?脫歐會給英國帶來一個繁榮的新時代,還是導致國家崩潰等問題對有關專家和政治家進行了採訪。

報導稱,學者約翰·勞蘭德指出,美國總統非常親近。反之,與俄羅斯的關係不太可能改善。在斯克裡帕爾事件期間,詹森擔任外交大臣,他當時對俄羅斯的措辭非常強硬。在他成為外交大臣後不久,他前往莫斯科試圖改善兩國關係,在他看來,莫斯科的反應是在毒害索爾茲伯裡的人民,所以他認為這是對他個人的侮辱。他甚至在卸任外交大臣後說,「我討厭那個政權」,指的是俄羅斯。

與此同時,英國近些年來,一直把重心開始轉向中國,此前中國承建了英國的核電站項目,並且將英國的行動電話網絡預計交予中國建造,對此,雖然美國提出過抗議,但是很明顯,結果並沒有如美國所願。英國脫歐想當初鬧的如火如荼,如今一再部署與中方的合作,不難看出,英國這是在尋求長遠發展,畢竟目前在全球,只有中美兩國有這個實力為其分一杯羹。

前英國獨立黨蘇格蘭議會議員大衛·科伯恩表示,英國脫歐降低了蘇格蘭獨立的可能性。他說:「蘇格蘭人可能投票支持留在歐盟,但倫敦也是如此,和倫敦一樣,他們也是作為英國的一部分來投票的。蘇格蘭人並不愚蠢,他們知道,成為英國的一部分更重要,因為蘇格蘭的大部分事務是與英格蘭打交道,而不是與歐盟。

這樣看來,外界對於英國脫歐之後是否會分裂的猜測,估計要打上句號了,畢竟只有團結一致才有出路,才能得以發展,對此,各實力都會有所掂量。英國與美國的關係難以言喻,屬於剪不斷理還亂,但是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估計就此脫離,畢竟英國已經成功脫歐。

相關焦點

  • 英國脫歐後分裂?西方專家:蘇格蘭人並不愚蠢,英目光將轉向中國
    這番表態立即引起了英國政壇的轟動,輿論紛紛猜測這極有可能是蘇格蘭在野黨打算另闢蹊徑,通過重新入歐的方式來實現離開英國的目的,如果一旦這個計劃最後成真,就意味著歐盟分裂之後英國也要面臨著分裂,而且很有可能會從「大不列顛」演變成「小不列顛」。
  • 胡利奧·裡奧斯文章:西方指責中國「疫苗外交」毫無道理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12月2日發表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裡奧斯的一篇題為《中國:從口罩到疫苗》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眼下正在向西方發達國家證明,在抗擊這場大流行中,它們展現出了較高的管理水平。
  • 俄羅斯大部分領土在亞洲,卻為何自稱歐洲國家?專家:地圖放大看
    專家表示,雖然它的領土在歐洲的部分很少,但是把地圖放大看一看,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部都位於歐洲,包括首都莫斯科。從歷史範疇來看,俄羅斯興起的核心也處於歐洲部分,而這些情況都充分表明它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國家。所以現在俄羅斯到底是亞洲國家是歐洲國家呢?
  • 蘇格蘭打響獨立第一槍,俄羅斯表態鼎力支持
    蘇格蘭人主要信仰是基督教的長老會教派,天主教信仰人數較少,而英格蘭大多信仰基督教的英國國教,宗教問題是雙方近些年來衝突不斷的主要原因。由於意識形態不同,每年都有很多蘇格蘭民眾要求脫離英國管轄,過去蘇格蘭不願意脫離英國的主要原因是英國可以為其帶來更為自由的貿易,以及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外交政策,可是現如今英國脫離歐盟,蘇格蘭所能享受的優惠政策也都成為過去,所謂的歸屬感,在經濟利益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 普京的「孩子們」⑬|小普裡馬科夫:俄羅斯公共外交新掌門
    他們指在普京執政俄羅斯20多年期間成長起來、開始在俄羅斯政界嶄露頭角、並有可能在2024年後掌管俄羅斯的新一代權力精英。普京提交的憲法修正案2020年3月14日獲憲法法院批准,7月1日經全民投票通過,7月4日開始生效。這意味著普京之前的總統任期「清零」,他從理論上將獲得參加2024年總統選舉的機會。但俄羅斯國內政治歷來波詭雲譎,法理上的可能並不代表現實中的必然。
  • 國土分裂是災難還是幸事?如果俄羅斯二次解體,世界將何去何從
    不僅如此,半死不活的俄羅斯還承受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除俄羅斯外,包括鄰國在內的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希望俄羅斯繼續衰落下去,甚至走向分裂。
  • 俄羅斯的外交閃電戰,讓阿利耶夫被迫接受普京的條件
    但是,在距離完全勝利僅有一步之遙時坐下來與敵人籤署和平條約是愚蠢的行為。當全面停火協議籤署的消息傳到亞塞拜然首都巴庫時,就有人說阿利耶夫背叛國家利益。有趣的是,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也有類似的聲音,同樣有人指控總理帕希尼揚叛國。俄羅斯曾三次試圖讓交戰雙方坐到談判桌旁,然而前兩次停火協議在籤署後的第二天就成為了一紙空文。
  • 宋全成 族群分裂與宗教衝突:當代西方國家的民族分離主義
    此外,其他西方國家也湧動著民族分離主義的暗流:英國的蘇格蘭、威爾斯民族矛盾日漸突出,民族獨立意識增強。2011年10月1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同蘇格蘭首席大臣薩蒙德在愛丁堡籤署協議,同意蘇格蘭在2014年舉行公投,讓蘇格蘭人自主決定是否脫離英國。英國政府蘇格蘭事務大臣麥可·穆爾說,這次公投,可能成為英國近三百年來做出的最重要的政治決定。
  • 有一半西方國家已經淪陷,俄羅斯專家:美國在製造世界混亂
    最近,除了疫情還在加重以外,最令大家關注的就是在美國不斷升級的黑人暴亂事件了,很明顯這份衝突已經到了不受控的程度,對種族歧視的聲討已經不單單是美國,在歐洲還有許多國家都在深受其害,就算是說半個西方國家都已經被美國拖下了水也不為過。
  • 俄頂尖飛彈專家叛變!高速飛行器機密被洩,這回俄羅斯損失巨大
    【撰文:十三州/編輯:小懶】隨著新冠疫情的介入,一些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被不斷的激化,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很多國家,在這次的疫情期間,對待外交上的態度十分強硬,再加上美國最新一屆總統大選,拜登獲得勝利以後,
  • 歷史上俄羅斯為何始終被西方國家排擠孤立
    二戰期間西方國家一度試圖挑動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從而實現禍水東引的企圖。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展開了持續數十年之久的冷戰:在此期間雙方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方式進行相互遏制。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序幕。
  • 沙特外交國務大臣:堅持以阿拉伯和平倡議解決巴以衝突
    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國務大臣朱拜爾於9月9日表示,沙特堅持阿拉伯和平倡議,支持以公正、全面的方式解決巴以問題。據俄羅斯衛星通迅社9日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國務大臣朱拜爾在9日發表的一系列推文中指出,沙特將堅持「阿拉伯和平倡議」,並表示:「巴勒斯坦正在遭受以色列的佔領,我們將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據此前報導,2002年,沙烏地阿拉伯在阿拉伯國家聯盟貝魯特峰會上為中東和平發起了一項倡議。
  • 中國女婿Jeremy Hunt成為英國外交大臣,英國脫歐路在何方?
    ,接著,英國外交大臣鮑裡斯·詹森(Borris Johnson)也辭職了…原來,這兩位辭職的大臣離開的原因是對梅姨的新脫歐計劃不滿。當英國外交大臣是一位中國女婿的時候,估計英國以後的外交政策估計會更加親中國?
  • 合併克裡米亞對俄羅斯利弊難料
    在俄羅斯人佔多數的東部地區大概有四個州,但其獨立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這牽扯因素更多,在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人也未必贊同這一行為。另外,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歷史上畢竟是融合程度非常高的國家,極端措施並不符合雙方的利益。特別是有些地方對烏克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1919年至1934年還曾經是烏克蘭的首都,在烏克蘭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同的地位。
  • 與美國打交道,可學習俄羅斯經驗:極限施壓不新鮮,外交戰是常態
    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之下,讓另外一個大國關閉領事館,這個外交政策確實匪夷所思。美國此舉,沒有任何思維邏輯,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違反最起碼的外交禮儀,在外交歷史上甚至很少有先例,違反了最基本的維也納外交條約。
  • 俄羅斯究竟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
    然而有時這種約定俗成的劃分方法在面對特定國家時可能會遭遇尷尬——俄羅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的民族屬性似乎應該屬於西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卻被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迄今為止俄羅斯仍保持著這種不歐不亞不東不西的處境。俄羅斯廣袤的國土有四分之三左右都分布在亞洲,歐洲部分只佔俄羅斯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 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印度為何與俄羅斯也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係
    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在南亞格局中保持印巴力量的相對平衡。戰爭開始後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所有經濟援助,其他西方國家隨即紛紛效仿。不過美國也不願將印度完全退入蘇聯的懷抱,所以戰爭結束後尼克森面對既成事實又施展起拉攏手腕。
  • 俄羅斯在地緣上是歐洲國家,但為什麼西方國家都討厭它?
    問題是: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從來不會這麼發布詔書,騎在洲際線上的土耳其也不會這麼發布詔書,為什麼單單俄羅斯要這麼做,西方國家對他們的歐洲身份是否承認呢?舉個例子:日俄戰爭時期,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支持日本的,孫中山就大聲疾呼:日本打敗俄國,將是近代黃種人第一次戰勝白種人,是黃種人的勝利。
  • 人情與國事:西方如何丟掉了大國俄羅斯?
    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人徹底擁抱了西方,葉爾欽,普京,一個個都想著進入wto ,nato,西方世界的懷抱,那個自由的世界。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葉爾欽、普京和西方的領導人相談甚歡,親密同行,布希、歐巴馬,薩爾科齊,默克爾,都曾是普京的座上賓。甚至包括賴斯等行政官員,也和俄羅斯官員建立了良好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