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健君:加速卵母細胞凍存材料產業化,破譯生物「冷凍-復活...

2020-12-27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在各類科幻作品中,「冷凍-復活」的設定是一個很常見的橋段,如在著名的漫威系列電影中,美國隊長這一角色的人物設定,就是在二戰時期被冷凍於冰川之中,直到70年之後再次被人發現,從而解凍復活。那麼,這種神奇技術真的存在嗎?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團隊負責人王健君研究員接受專訪,詳細介紹了生物材料凍存的機制原理,以及該團隊在卵母細胞凍存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

器官移植催生生物材料凍存研究

在仿生冷凍團隊實驗室內,專用的冷凍冰箱、生物液氮罐、程控降溫儀等設備陳放其間,王健君研究員小心地從液氮罐中取出了冷凍在其中的疫苗樣本。通過該團隊掌握的低溫冷凍技術,可以使疫苗在低溫下保存更長時間,並且解凍後仍然具有活性。

「器官移植技術催生了對生物材料冷凍保存技術的研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出現器官移植技術,但是直到2017年,所有器官衰竭需要進行移植的人當中,只有不到2%可以完成手術,一個重要原因涉及到器官是否能長時間保存的問題。」王健君介紹,理論研究發現器官在零下140℃以下可以實現長期保存,然而現有技術下,器官通常只能保存在4℃左右的環境,最長保存20多個小時。

對於器官移植來說,從供體到受體,存在匹配、檢測、運輸、移植等多個環節,20多個小時實際非常緊張。一方面如果檢測不匹配,器官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新的合適受體,將會被廢棄;另一方面,即使短時間內移植成功,但是由於檢測不充分,排異等不良反應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採用了一種幹細胞療法,將幹細胞植入危重病人體內,用以修復被損害的細胞組織。王健君介紹說,這種療法要大面積推廣應用,也必須有凍存技術支持,從製備到注射之前,要實現大量凍存。

雖然有著重要的應用領域,然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將一個活體低溫冰凍之後,會變成僵硬的凍塊,解凍之後會失去活性。這是由於不受控制的冰晶在形成和生長過程中,會對細胞造成損傷。那麼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傳統方法是加一些特殊的『鹽』,比如說有一種分子叫二甲基亞碸,它跟水結合的能力強,可以跟冰競爭水,減少細胞內冰晶的形成,從而有效地保護細胞。」不過,王健君表示,這種方法存在兩個明顯弊端,一是在零下140多度的低溫下想達到效果,需要添加的分子濃度高達50%-60%,很難找到符合條件的材料;二是向細胞中添加如此多的物質,也會一定程度破壞細胞原有的結構,而如二甲基亞碸有一定的毒性。

向自然界尋求「凍而不僵」的秘密

既要能使細胞長時間安全冷凍,又要能恢復活性,似乎進入了一個死胡同。這時候,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了自然界。

在自然界,如北極、南極,有很多生物在低溫下可以正常生存。「2013年12月,我們在新疆沙漠找到一種甲蟲,在零下30多度的低溫下,把它從雪裡拿出來放在我手上,幾分鐘後這隻蟲子就開始動起來了。」王健君舉例道,還有阿拉斯加的一種樹蛙,在零下30度、甚至零下50度都活得很好。不同地區、不同低溫下,都發現了類似的神奇現象。

自然界生物凍而復生的「密碼」,正是生物體內「抗凍蛋白」和「冰晶核蛋白」的相互作用,它們可以控制冰晶的形成和演變,使生物體免受冰凍傷害。

如果說過去加「鹽」阻止結冰的傳統方法,是治水時採取「堵」的策略,那麼通過抗凍蛋白對冰晶的生長進行控制,則是「疏」的策略,這為研發凍存材料摒棄二甲基亞碸等有毒試劑提供了思路。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控冰蛋白就已被人發現,但是關於它究竟如何控制冰核形成的機制仍不明朗。「沙漠甲蟲體中存在的高活性抗凍蛋白和冰晶核蛋白兩類控冰蛋白,表面的化學性質都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尺寸不一樣,但是對冰核形成的效果完全不同。」王健君稱,學術界另一個爭論,在於高活性抗凍蛋白究竟是親水還是親冰。

針對這兩個關鍵問題,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他們以氧化石墨烯材料為「尺子」,在納米級別控制材料的尺寸,研究了尺寸納米材料對冰晶成核的影響,首次在實驗探測到臨界冰核的尺寸。另一方面,經過六七年的持續研究,他們發現抗凍蛋白兩個面具有不同的性質,一面親水,另一面親冰,從而刷新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抗凍蛋白可以在水和冰之間形成一堵均勻的牆,每一個蛋白都起到了控冰作用。如果人工去合成這種控冰材料的話,就能讓每個材料分子都能發揮作用。這是研發控冰凍存試劑的目標,因為畢竟要把它用到人體內,希望這類外來物質越少越好。」

新型凍存材料顯著提升卵母細胞存活率

釐清了冰的成核以及生長機制,仿生凍存團隊開展了後續眾多應用研究。「我們在松山湖開展的工作方向之一,就是輔助生殖治療技術中不可或缺的生殖細胞凍存試劑的研發。社會上對於凍卵還存在一定爭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凍卵的安全性問題。」王健君表示。

過去人們已經實現對多種動物細胞和組織的冷凍保存,如血細胞、精子、胚胎、皮膚、幹細胞、胰腺組織等。但是,卵母細胞的數量少、體積大,在低溫保存過程中易受到冷凍損傷而失去繁殖功能,因此,卵母細胞的凍存研究始終是國際生殖輔助技術的難點與熱點。

「卵母細胞尺寸大約150微米,頭髮絲的1.5倍左右,個頭大、含水多,很難凍存。之前我國的凍存液要從美國、日本購買,但是這些傳統的凍存液含有二甲基亞碸分子,會對細胞帶來損傷。」

項目團隊以小鼠卵母細胞或胚胎為研究對象,採用篩選出的冷凍保存材料配方方案進行凍存實驗,評測卵母細胞或胚胎凍存後的復甦率,以及復甦2小時後的存活率等指標。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團隊創製的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一方面二甲基亞碸含量為零,大大降低了材料毒性;另一方面,卵母細胞存活率等各項指標與國外知名企業同類產品相比,均具有顯著提高。

打造從研發到產業轉化的成熟平臺

「我們研究出的這套卵母細胞凍存試劑,是全世界唯一的。做材料研究的人,總會希望研製的材料實現真正的應用。」王健君表示,圍繞卵母細胞凍存,團隊已經申請了23個專利,國際專利4項,初步建立起了領先行業的技術門檻和競爭優勢。

目前,該團隊正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加快進行產業轉化,搭建起產品中試生產線,希望能於年底得到中試樣品,進一步向市場推廣。

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團隊目前有8名成員,在創新樣板工廠18支隊伍中並不算大,不過,王健君對於團隊發展有著長遠打算。「我希望我們團隊不僅僅是做卵母細胞凍存這一件事,而是打通從研究到轉化的鏈條,形成一個平臺體系。未來有更多的研究項目,有意義的發明,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產業轉化。」

對於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團隊工作開展提供的支持,王健君十分認可:「這個平臺對知識的尊重度非常高,給我們的研究很高的自由度,有一個寬鬆的發展空間,讓我們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團隊每個人都能放手去做,而不必在一些細節上消耗精力。」

除了卵母細胞凍存試劑向產業化快速推進外,研究團隊還將目光投向了技術難度更大的器官凍存,「我給自己5年左右時間,實現簡單組織的成功凍存,比如眼角膜、卵巢組織凍存等。如果能進一步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實現心肺等器官的成功凍存,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冷凍焦慮:凍卵女子圖鑑
    通過對百度「凍卵」吧上討論內容的詞頻統計,可以發現凍卵技術、凍卵國家是人們的重要關注點。在凍卵國家中,最受關注的是美國。一些國內外企業近來也紛紛啟動了針對女員工凍卵的「福利」政策。2014年10月,美國蘋果公司和Facebook為讓女員工排除顧慮,安心工作,表示:「為女員工報銷冷凍及儲藏卵子的費用,人均最高可達2萬美元。」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PGCs)經歷了表觀遺傳重編程的命運決定和性別決定,分裂分化成卵母細胞並停留在原始卵泡中。個體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後,原始卵泡被激活,一旦卵母細胞生長被觸發,大量的母體RNA和蛋白質就會合成並儲存在細胞質中。
  • [驚奇]50年前 癌末的他被冷凍等復活 結果揭曉……
    1964年被稱為「人體冷凍技術之父」的埃丁格(Robert Ettinger)就提出了人體冷凍的概念,將人體急速冷凍,等待未來科技讓「冷凍人」復活。圖:貝德福(左)當時,一位美國的自願者貝德福(James Bedford)在1967年成為了第一位凍存身體的人,這位全球首例「冷凍人」原本預計2017年要解凍「復活」,但是……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進一步分析發現,Cyclin B3缺失的小鼠在超數排卵後具有正常的排卵數量,體外成熟培養過程中GVBD也未見異常,但所有卵母細胞均未排出第一極體,表明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阻滯於減數第一次分裂。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Hamazaki說,卵母細胞是人體中一種罕見的細胞類型,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這正是促使他和他的同事們探索它們如何發育的原因。   過去的研究,已經證明和記錄了基因表達的變化,是如何對從早期生殖細胞(原始生殖細胞)到卵母細胞的轉變產生關鍵影響的。
  • 倉鼠冷凍2小時後成功復活!人體冷凍是不是科幻,能解凍復活嗎?
    與貝德福德一樣的,冷藏自己的遺體以待未來的樂觀態度,也就是等待覆活,如今暫時也沒有更多關於這個冷凍實驗室的問題,所以詹姆士.貝德福德能否復活,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大的疑問。同時科學家們在研究凍結和復甦動物細胞時,存在一個極大的危險區域,如果能夠過了這個坎還能保證下一步,如果過不了這個坎,細胞就永遠復甦過來了。這個氣溫危險區域是在0~-60℃之間,這個溫度區域容易發生對細胞的損傷,所以如何度過這個危險溫區安全抵達-120℃,這是研究的一個重點,這個過程的實現比較難。
  • ...期刊重磅報導北京婦產醫院成功進行中國首個10例凍存卵巢組織移植
    與卵母細胞凍存或胚胎凍存等其他生育力保護方法相比,卵巢組織凍存與移植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一片卵巢組織中包含了成百上千個卵細胞。此外,卵巢組織凍存與移植不僅可以恢復女性的生育力,還可以恢復卵巢的內分泌功能。卵巢組織凍存與移植是青春期前女童的唯一的生育力保護選擇,也是無法推遲放療和/或化療患者的最佳選擇。
  • 克隆復活已滅絕的生物?科學家已經開始嘗試,首選是這種動物
    克隆技術,大家已經並不陌生了,就是提取想要克隆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植入到和它類似的生物的胚胎細胞中,進行培育。1996年,科學家成功克隆了一隻名叫多利的羊,讓克隆技術真的成為了可能。科學家們看到了希望: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或許也有可能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上。
  • 人體冷凍靠不靠譜?待我3020年醒來就告訴你
    因為低溫會使細胞中的水形成冰晶,體積會增大對細胞結構和機體組織結構造成損傷(而且極有可能是不可逆性的損傷)。「液氮魚」之所以還能「復活」是因為放入液氮後,溫度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降至冰點以下,形成的冰晶體積非常小,但這個過程仍然會對魚的體內組織造成損傷。
  • 單身小姐姐想凍卵 找遍國內機構手術吃了閉門羹 為什麼男人那麼...
    在此背景下,凍存精子業務在美國再度興起。雖然目前病毒對於男女生育能力的傷害研究僅停留在理論推測,不過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保存「生育能力」的關注。最近國內關於凍存精子和冷凍卵子的話題也在微博上被熱議,閱讀量已超過7億。
  • 從科學角度分析,被冷凍的人還能再復活嗎?
    距離首個冷藏案例,已經53年了,但至今沒有成功復活的案例,是遇到什麼科學瓶頸了嗎?首先,冷凍如何保證細胞活性?眾所周知,冰箱的出現,讓我們的食物能更好地保存,但冰箱裡的肉和新鮮肉,口感還是有差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冷凍破壞了細胞結構,導致口感差異。
  • 如何培養細胞?這套細胞培養新手入門指南送給你
    不論對於整個生物工程技術,還是其中之一的生物克隆技術來說,細胞培養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細胞培養本身就是細胞的大規模克隆。細胞培養技術可以由一個細胞經過大量培養成為簡單的單細胞或極少分化的多細胞,這是克隆技術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細胞培養本身就是細胞的克隆。
  • 創生命新紀錄:用冷凍27年的胚胎 生出健康的寶寶|NK細胞|幹細胞|...
    而最終兩位寶寶的誕生證明了長期冷凍的胚胎依然可以發育成為質量非常好的胚胎供移植使用。研究證實:冷凍保存不會影響細胞的功能艾瑪和莫莉的誕生,顯示出了科技的進步,同時也讓人們對冷凍技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除了胚胎冷凍,近年來細胞冷凍也十分的常見,通過冷凍技術而長期存儲細胞,為後續的科學研究、疾病治療等提供資源。
  • 錦波生物董事長楊霞:推進技術產業化 領跑功能蛋白行業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錦波生物科創板IPO申請已進入問詢階段。公司本次擬募資9.03億元,投向膠原蛋白產業化建設、終端醫療器械產品研發生產及廣譜抗冠狀病毒新藥研發等5個項目。公司董事長楊霞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實驗室技術產業化轉換難,是卡在科研人心頭的一個刺。
  • 禾柏生物完成C輪融資 加速液相微流控生物晶片產品的產業化
    原標題:禾柏生物完成C輪融資,加速液相微流控生物晶片產品的產業化   2020年12月 18 日,禾柏生物技術股份有限
  • 「項目建設」西諾生物:專注寵物生物製品研發及產業化 助推長春...
    走進長春西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諾生物」)寵物生物製品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的施工現場可以看到,項目的樁基工程已經完成,後續建設正在加速推進……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長春高新區進一步夯實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鏈、構建千億級生物醫藥健康產業集群的重要內容,積極填補國內空白的犬、貓等寵物預防性疫苗工藝升級和產業化工作。
  • ...生物醫用材料設計指導性文件!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基質粘彈性調節基本細胞過程,並可以促進在二維和三維培養微環境中用彈性水凝膠觀察不到的行為。這些發現提供了對細胞-基質相互作用以及相關機械敏感的分子通路的觀察,為下一代生物材料提出了設計指南。
  • 謝良志: 「一企一策」加速高端生物藥產業化國際化
    1月13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謝良志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說,建議研究設立相關支持政策,對臨床需求大,技術含量高,製造技術創新難度大,市場潛力大,成熟度高的生物藥大品種進行重點支持,加快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化和國際化。
  • 50年過去了,世界首例「冷凍人」已經解凍,他復活了嗎?
    早在上個世紀,美國科學家就提出過這樣的假設:人死後的瞬間,一般細胞還沒死,這時候將他的身體冷凍起來,那麼他身體內的細胞將不會再進行新陳代謝,身體達到0消耗的狀態,身體就停止生長和老化了,等於靜止了。等到幾十年或者幾百年,等到時候科學更發達了,再將身體解凍,就能實現所謂的長生了。那麼這樣的做法是可行的嗎?因為涉及到人的生命危險,所以一直沒有進行真正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