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微博上一位姥姥和外孫女用英語互動的視頻火了,「姥姥教萌娃學英語自帶山東口音」的熱門話題閱讀數近1000萬。不少人被姥姥和萌娃的一舉一動可愛到,但也有許多人感慨,為什麼人家的孩子英語就能學的那麼好?這其中是否有什麼秘訣呢?
據孩子媽媽介紹,孩子一直是跟著小步在家早教的課程學習的,在遊戲和親子互動過程中,都會和孩子利用英語交流(課程引導)。她還分享了姥姥的帶娃筆記,姥姥很直白地寫道,「做了一年多早教(小步在家早教),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比小區裡其他孩子更加優秀」。
那麼,小步在家早教是如何教孩子學英語的呢?市面上英語學習產品很多,小步在家早教的英語教學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為此,我們專門採訪了小步在家早教英語課程負責人、畢業於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Cici老師。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一直在探索最適合孩子的英語學習方式。」Cici老師還介紹,市面上很多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產品,都是讓孩子自己看動畫學英語。但是,讓孩子過度使用電子屏不僅會傷害眼睛,孩子也並不能得到有效地互動和反饋。所以,很多孩子的英語學習顯得格外艱難。Cici老師堅信,單純靠不加理解地聽和看來磨耳朵學英語,可以說是無效的。孩子的語言啟蒙,一定要與成人產生互動,而最好的互動,就是親子遊戲。
這也是小步英語的最大亮點:與DEEP課程深度結合。即,把英語學習融入到親子互動、生活場景中,讓孩子在真實的體驗中學習。「如果只是單純地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語言,孩子就變成了被動地接收者。而和DEEP課的結合,能讓孩子在真實地創作、遊戲、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把語言用起來。」
Cici老師介紹,這套讓孩子通過實體材料、通過在遊戲中探索和創造來學習英語的理念,來源於哈佛大學階段的啟發,她還專門展示了一套叫做「通過創造設計學習體驗」的課程,用來說明這一理念的優勢。在課程展示過程中,Cici老師一再強調創作的重要性,因為創造的過程本身就是激發思考、動手、溝通、表達,鍛鍊孩子創造力、想像力的綜合過程。她說,我們希望家庭能夠提供給孩子的,不是「嬰兒圍欄」,而是「遊樂場」。我們希望孩子去掌控過程,決定做什麼、如何做;而不是灌輸式的剝奪孩子實驗的自由、探索的自主權,以及創造性冒險的機會,從而讓孩子錯失很多體驗。
「也正是得益於這套課程,我們更強調一個材料或者玩具,孩子能拿它做什麼,而不是這個東西本身是不是很精緻,因為那不能代表孩子能進行創作。只要是安全的物品,都可以成為孩子創作、學習的素材。」她還回應道,很多人有疑惑,為什麼我們要用最簡單的紙杯、絨球給孩子做早教,而不是更有科技含量的電子設備?其實,電子設備本身是高科技,但是並不代表孩子學到的是高科技;相反,一個紙杯、一個絨球,如果發揮想像力去創作出不同的內容,才是孩子更高級別的興趣。
另一方面,她也著重強調了課程的場景化。「我們根據家庭實際,為周末時光設計了不同場景的應用英語,讓孩子在具體的、真實的體驗中,實現英語的有效學習。」
當然,好的理念也要充分結合中國家庭的客觀實際,即英語使用率普遍偏低,尤其在三四線城市,很多家長本身就沒有很好的英語基礎,讓他們教孩子是極大的挑戰。在這個問題上,小步的英語學習在設計之處便做了充分考慮。
「小步的英語課程,將DEEP早教課的遊戲分成了三個場景,配以中教課程講解、外教發音講解、AI智能糾音。家長基本可以通過這三個環節,學會相應內容。如果家長教起來還是有難度,我們還搭配了點讀筆和配套親子悅讀書。」Cici老師介紹,在家長和孩子跟隨DEEP課程互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在需要英文表達的部分借用點讀筆和學習書。如果課程過程中不想點,也可以在復盤的時候,當作和孩子讀繪本一樣使用,這樣既保證課程的流暢性、也能幫助孩子學習。「我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最大化地解決了家長們不會教、不敢教的問題。」
說起這一點,Cici老師驕傲地說,「團團姥姥就是個很好地案例。」確實,連團團姥姥自己都說,其實對於她這個年紀地人學英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小步地英語課程卻讓她成為了「英語早教達人」。而面對網絡上紛紛熱議地姥姥「口音問題」,Cici老師坦然表示,比起能夠流利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口音真的沒那麼重要。
據了解,小步的英語課程廣受歡迎的背後,是教研團隊一年半的精心打磨,課程研發團隊裡,有美國知名的教育專家;有來自北美的超級奶爸;還有有平均十年教齡的畢業於世界名校的老師們。確保每一節課程、每一個環節都是最地道的美語表達,都能在最適合親子互動的場景中,真實自然地進行。也正是秉承這份堅持、堅守這份責任感,才讓小步在家早教,即便走在一條tough的創業路上,卻極速地奔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