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光應該怎樣度過?
32歲的劉秀祥記得,他大學4年讀了1836本書,因為沒錢買書,畢業前複印了600多本書帶回家。
今天,在團貴州省委舉辦的「我的大學時光——《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讀書活動」上,分享嘉賓劉秀祥說:「我們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回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2008年,貴州省望謨縣的高中畢業生劉秀祥因為背著媽媽上大學為眾人所知。這個從小靠撿垃圾、打工養活媽媽的孩子,在山東讀完大學後拒絕了多家企業開出的高薪,回到貧窮的家鄉望謨縣,成為一名高中教師。「這些年總說『寒門難出貴子』,我不贊成。我為什麼要當貴子?我只做一個平平凡凡的、對國家有用的工作者,不可以嗎?」劉秀祥說。
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潘學軍為培育良種核桃已在田間地頭工作了14年,因培育出的核桃品種高產且質量優良,被當地農民開玩笑稱為「核專家」。這些年,潘學軍屢次獲獎。但他在分享會上說:「國家、省裡和學校給我的榮譽過高了,這只是我的本職工作而已。如何保障果品安全、如何讓大家吃到優質的果品,是我前進的壓力和動力。」
「黔貨出山」是貴州省近年來的發展戰略。當被現場一位貴州大學學生問及大學生能為此做些什麼時,潘學軍說:「可以讀研、讀博,也歡迎報考我的碩士生、博士生。」他認為,做一個產業,不只涉及科技問題。「除了科技人才之外,還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還需要資本,貴州沒有大的龍頭企業,此外還需要市場。黔貨出山,需要各個領域的人才加入其中」。
最年輕的分享嘉賓、貴州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陳蕾在大學畢業後去基層支教了一年。初到支教地,她和同學們花了5天走訪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1800多戶居民。她發現,這裡很多老人不識字,而易扶點的每棟樓房看起來都一樣,老人出了門容易迷路。她和支教團的同學們便申請參加脫貧攻堅夜校,為老人開設識字課程,教會了100多位老人寫名字、認路。
在基層實踐的一年讓陳蕾難忘,每次去上課,老人臉上總是露出開心的笑容:「小陳老師來了!」發放公益組織籌集的衣服時,孩子們的歡呼雀躍也讓陳蕾至今念念不忘。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大學與青年學生座談時的親歷者廖銀,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現更名為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記者注)調研時的在場學生李明揚也分享了各自的經歷。
幾名嘉賓的分享令團貴州省委副書記丁毅深受觸動。在活動最後,他介紹了團貴州省委在全省高校團組織中開展此次讀書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並問現場大學生:「我們從小時候到現在進入大學,經常談論理想,可經常又感到失去了理想。理想信念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呢?習近平總書記不到16歲到梁家河做知青,後來進入清華大學學習,他又是如何堅定自己的信念的呢?」
丁毅認為,大學生首要的還是要堅定理想信念,要加強學習,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此外還要厚植家國情懷、志存高遠,有了目標,才能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清、看得準。《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學生的寄語,他希望大家「牢記總書記的教誨,為實現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
本報貴陽12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