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使命,而是需要通過幾代人接力完成的偉大事業。「60後」「70後」「80後」接連衝在扶貧一線。如今,我們「95後」也衝鋒在扶貧隊伍中。
我叫鄭嘉黎,今年24歲,2019年10月,我考入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工作,現在不僅是黨政辦的一名工作員,也是桃元村網格員、幫扶幹部、人口普查員……
鄭嘉黎(左二)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
我所負責的是桃元村街上組網格,有15戶貧困戶,23戶非貧困戶,共166個人。為了能儘早融入老百姓生活,與他們能打成一片,我決定主動向他們請教問題、學習農務常識,讓自己更「貼入民心」。 剛在村上,我開始挨家挨戶了解老百姓情況和需求,把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幫助外出務工的貧困戶申請就業務工補貼、考駕照補貼、生活困難缺少勞力家庭申請低保、大學生畢業就業考試等相關事情。通過不斷的入戶,我與老百姓拉近了距離,也得到他們的認可,現在,他們有事願意主動與我分享、傾訴,真正做到「貼心人」的標籤。
鄭嘉黎(左一)開展七人普工作
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大年初一,大雪如約而至,和很多網格員一樣,我被組織召回了村上,要求對網格內所有住戶進行安全排查和疫情防控宣傳。 網格內的潘盛富看我入戶進行疫情防疫宣講,隔著街道對著我說:「鄭妹,下雨了,你把這把傘帶上,我家娃娃也是在外不能回家過年,你也一樣,不能陪家人,入戶要保護好自己。」踩在結霜的路面,心裡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鄭嘉黎(左三)在疫情防控值守邊界卡點登記排查來往人員
今年7月底,作為國家普查員,我被安排到錦屏縣三江鎮裡郎易地搬遷小區,負責130餘戶人家的普查工作。這期間,還收到一戶人家的感謝信,雖然遠離家鄉,但是這封信也是對我工作一份肯定。
鄭嘉黎核實貧困戶「四卡合一「,保證信息精準
駐村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從「扶貧小白」到「扶貧精兵」。對於我來說,駐紮基層就是最美的青春,在黨和組織的召喚下,毅然決然投身於基層一線,把熱血與青春揮灑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