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在太平洋上襲擊了美國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讓美國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加入到二戰當中,加速了軸心國的崩潰。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軍事實力強大的美國成為了對抗反法西斯最重要的主力之一。不管是在南太平洋,還是在廣闊的歐洲戰場,甚至在中國和非洲,都有美國軍人的身影。
在二戰結束後,為了紀念這段意義非凡的戰爭,很多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也被搬上了熒幕,流傳下來,這當中當然少不了美國的身影。很多軍迷朋友們就會發現,在美軍打仗的時候,美國士兵們的軍帽總是不繫緊,帽子的帶子總是耷拉著,給人的感覺是頭盔搖搖晃晃不穩,好像隨時能掉下來一樣。那麼在二戰中,美軍真的是這樣的形象麼?為什麼要這麼戴呢?
眾所周知,頭盔在戰場上的作用就是防止炮彈、手榴彈、炸彈、子彈打中金屬或者石子時產生的碎片濺傷傷害到士兵們。二戰時期,美國士兵們的頭盔是鋼材製作的,結構比較的簡單,沒有柔軟的內襯,只有一層鋼殼保護著士兵們的頭部。一旦殺傷力打的彈片打到士兵們的頭盔上,士兵們如果是緊緊的系這頭盔,那麼這些衝擊力也會被鋼製的頭盔傳送到頭部。
如此強大的動能傳送到頭部,會讓頭部或者頸部產生極大的損傷。如果士兵們不系頭盔的帶子,炮彈碎片打來的時候,鋼盔很有可能就被打掉了,這個時候,強大的衝擊力就會跟著頭盔去,而不是傳送到士兵們的頭上,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士兵們遭受更大的傷害。再者,繫緊的帽子在直接被子彈擊中後,就算沒有打穿,士兵們的脖子也很容易被這種衝擊力打折,或者昏死過去。不系帽子的情況,有很大的機率躲過去,甚至有可能改變子彈的設計方向,讓士兵們面遭厄運,當然這種機率比較小。
其次,兩軍進行近距離搏殺的時候,繫緊頭盔也讓士兵們容易吃虧,如果敵人緊緊地抱住你的頭盔,那麼士兵們的脖子就非常容易暴露在敵人眼下,敵人可以直接勒住帽子帶將士兵們勒死,所以,美軍在戰場上不系頭盔帶子這個小小的舉動,至少讓美國減小了20-30萬的人員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