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過去也跟你分享過:你千萬不要讓這一生白白過去,要把握這一生。畢竟人類跟其他眾生最大的不同也就在於,人類所擁有的聰明,有機會讓你可以清醒地做一個掉頭,可以體會到絕對,體會到你生命主要的部分。就像電影裡的角色可能突然醒過來,知道他所活的那場電影其實是一場夢。不光如此,透過你這個狹窄的身心,還可以讓絕對觀察到自己,就像鏡子反映出祂自己。
你現在知道了,就連這些話也還只是很勉強的表達。坦白說,絕對並不需要你、我來反射或體會到祂自己。
祂並不需要人類聰明或覺察的機制。
甚至,祂連覺察都不用。
祂最多是自己。
我過去也只是勉強去表達:祂最多活出祂自己。跟你、我修行不修行,領悟不領悟,醒覺不醒覺一點關係都沒有。會想要有關係,這種期待還是小我、小你在說話。
對整體、絕對,祂完全不在意。
你我出現前,祂在涅盤,在休息。
有了你我,祂還繼續在寧靜,在涅盤,在休息。
只有最純的意識才能突然體會到自己,而祂並不需要你的頭腦來幫祂體會祂自己。更有趣的是,祂並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別的對象來知道。其實,祂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對象。
這一點是我們頭腦最難理解的。
頭腦需要一個對象,才可以理解。但假如意識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或別的什麼來理解,祂首先要製造第二個體才能做這樣的理解和區隔。
舉例來說,假如你把意識當作一個泡泡,對意識而言,要探討人間的各種觀念,就好像要祂再產生一個個泡泡。一個泡泡叫「你」,再一個泡泡叫「我」,同時還有「物質」「世界」「宇宙」的泡泡。就像意識要先把自己變得不圓滿,製造出更多的泡泡,祂才能夠觀察到世界或物質。
然而,意識,除了祂自己,沒有其他。意識看這個世界,最多是看著祂自己。看著這世界,把世界當作是自己,跟祂一樣地快樂,一樣地滿足,一樣地圓滿。
懂了這一點,你想想,要問絕對會不會關懷你?就好像在問:「一體會不會關懷祂自己?」「絕對會不會想愛或合一自己?」「主會不會疼自己?」「佛性是不是可以活出慈悲?能不能活出自己?」
這個答案,你現在也老早都知道了。而你完全可以放心走下去。
你要充滿信心,要明白絕對、心、一體、佛性、主疼你都來不及了。祂疼你,就是在疼自己。無論動物、植物、礦物,沒有任何體可能不疼自己。
你再仔細想也就明白:
疼自己,就是慈悲。
想跟自己不斷地合一,就是愛。
滿足自己,就是快樂。
圓滿到自己,就是寧靜。
整體,完全不受約束,不光可以發揮祂的創意,而這個創意並沒有腳本。這本身,就是自由。
你再回頭再想一下,你這一生是不是在不斷追求慈悲、愛、快樂、寧靜、自由?假如我再進一步提醒你:這些特質本身就是絕對、心、一體、佛性、主的特質,那麼,你可能還會繼續問絕對、心、一體、佛性、主疼不疼你嗎?
再講個更透明,你這一生沒有過不追求慈悲、愛、快樂、寧靜、自由,因為你從來沒有過不追求自己,你不斷地想跟自己合一、回到自己、回家、解脫、自由。
但是,講到這裡又多了。其實不是你想去哪裡或回到哪裡,反過來,是一體在吸引你到祂自己。
或許,你也想起來了,這個吸引的力量,我過去把它稱為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