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1世紀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等幾個時期,史學界通常稱之為「先秦時期」。據文獻記載,大約在夏朝開始,宮廷中有了為帝王服務的宦官。到了西周時期,隨著奴隸制社會的各項典章制度,如宗法制、封國制、世襲制、等級制等日漸完善,宦官制度也漸漸定型。那麼,宦官之名是如何來的呢?按照古人對天象的研究,上天共有28顆星座,其中有四顆被稱為「宦星」的星星位於帝星之側,拱衛並陪襯著帝星,故先人們認為這四顆星天生就是帝星的奴僕。以此引申,故將侍奉皇帝的人稱為「宦官」。但是,宮廷之中不單單只有君王,還有眾多的妃嬪宮女。因此,為了防止宦官淫亂後宮,保證皇家血統的純粹,當宦官的男子一般都是受了閹割的刑餘之人。但是,因為人為或制度的缺陷,總會有些功能健全的男子混入宮廷,如自稱秦始皇假父的假宦官嫪毐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歷史記載,嫪毐之所以能混入宮廷還是因秦國丞相呂不韋的籌劃。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呂不韋是個擅長投機的商人,他平生做的最大的一單買賣就是扶持秦國的落魄公子異人登上秦國國君的寶座。這位異人,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登上君位後,立即便將秦國宰相的要職委派給了呂不韋。詔書曰,「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以藍田十二縣為食邑」。我們知道,秦國丞相之職的設置始於秦武王時期,在呂不韋之前,擔任秦國丞相的有樗裡疾、甘茂、屈蓋、向壽、魏冉、薛文、樓緩、金受、杜倉、羋戎、範雎、蔡澤等十餘人,但同時領受侯爵的卻僅有魏冉和範雎兩人。另外,秦國賜爵的標準十分嚴格,商鞅變法時創立的二十級爵位,雖宗室貴族,沒有軍功也不能獲得爵位,更不論第二十級徹侯才有的封土食邑的特權了。因此,聽聞毫無軍功的呂不韋集官、爵、食邑這三個最高等級於一身時,不單朝廷百官,就連秦國百姓也吃了一驚。不過,此時的呂不韋還不知道,就在他受封丞相的第三年,他還將獲得比丞相最高的權力。因為在這一年,秦莊襄王病逝了。
史料記載,秦莊襄王死後,呂不韋不但繼續保持了原有的相國職權和文信侯的爵位,其食邑也由昔日的藍田十二縣變成了洛陽十萬戶。當然,和這些比起來,還有一個名號更能凸顯呂不韋無可比擬的權勢,即「仲父」。實際上,這個稱號既不是官名字,也不是爵名,更不是親屬的稱謂。若解釋起來,只能從春秋時期的管仲身上找答案,因為他也曾獲得過同樣的名號,並用此名號統攬齊國大小政務。或許,呂不韋用此身份,其目的便是告訴國人自己可以和管仲一樣處理國政,而無需取得嬴政的授權。但是,作為秦國實質上的主宰,呂不韋也有難以訴說的苦惱,那就是秦王嬴政之母趙姬的糾纏。
按照歷史記載,趙姬曾是呂不韋府上的侍女,後來因籠絡身處邯鄲的質子異人而將其拱手奉送。也正是因為這個前因,呂不韋一直都和趙姬保持著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尤其是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病逝以後。但是,呂不韋需要處理的軍國政務實在太多,即要部屬徵伐山東六國,又要招徠門客著書立說,還要處理各種奏章以及朝廷內外的各種勾心鬥角。時間一長,年近五十的呂不韋實在拿不出精力應付索求無度的趙姬。當然,他也擔心年少的秦王嬴政風聞此事,在親政後秋後算帳。於是,呂不韋遂想到了一個辦法:找替身。對此事的前因後果,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得極其直白,「始皇帝益狀,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啖太后。」
如呂不韋所料,趙姬聽聞後大為心動,遂主動找到呂不韋商量如何將嫪毐弄進宮。呂不韋通曉秦律,乃詐稱嫪毐有罪而假將其處以宮刑。按照制度,受宮刑的罪犯可以被分配到宮裡服役。於是,嫪毐遂名正言順地到了趙姬的身邊。那麼,趙姬對嫪毐的能力是否滿意呢?惜字如金的太史公說趙姬不但「絕愛之」,還因縱慾過度以致有了身孕,乃至不得不謊稱有病跑到了二百裡之外的雍城誕下私生子。就此,趙姬對嫪毐的感情遂由單純地滿足情慾而演變成了發自內心的依戀。而嫪毐也利用趙姬的這種依賴,不但要爵要封邑,還趁機將門客插到鹹陽的許多要害部門。最終,勢力大盛的嫪毐乃產生了取秦王嬴政而代之的野心。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