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來未停止,從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到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蓬勃發展,我們都希望擺脫地球引力去更廣闊的宇宙中去看看,也希望在浩渺無邊的宇宙中遇見像我們一樣的智能生物,讓我們不再孤單。
《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一直受到廣大影迷的追捧,除了炫酷的武器,超大的戰艦外,我們更多地還是被未知吸引。電影中為我們營造了太空世界那麼遼闊廣博,讓人神往。不過,這都是想像出來的太空,那麼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宇宙是什麼樣,地球是我們目前唯一已知的適合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又是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卡爾· 薩根的《暗淡藍點》告訴我們答案。薩根作為世界一流的天文學家和科學活動家,其科普作品的「含金量」自不待言;而其作品所體現的透徹的哲理性、厚重的歷史感和異乎尋常的洞察力,更是科學文化史上的奇蹟。
從遙遠的宇宙中看地球,它是一顆自己不能發光的藍色行星,是太空中一個暗淡藍點。這是一本探尋地球奧秘的科普書,它不是含混晦澀的名詞解釋,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姿態。《暗點藍點》就像一個老朋友,在細細講述地球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故事。卡爾· 薩根是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這讓他的科普作品有非常紮實的科學基礎,同時語言清新流暢,讓讀者樂於接受。
在《地球上有智慧生命嗎》這一章中,作者假設「你是一位外來的探險家,經過在漆黑的星際空間中漫長旅行後進入太陽系」。用「你」的視角來慢慢觀察地球,感覺非常有趣。
「你看見那顆星了嗎?」「你說的是那顆紅色亮星嗎?」他的女兒發問到。「是的,你知道它也許不在那裡了。它此刻可能已不存在了—爆炸了或者出現了別的什麼情況,但它的光線仍在跨越太空,現在剛剛射到我們的眼睛。但是我們看不見它現在的樣子,我們看見的是以前的它。」
剛看到這段話,感覺有點不可思議。難道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事實嗎?眼睛看到的是事實,在我們的小小世界裡,光線傳播是一瞬間的事。但是恆星和星系離我們非常遙遠,光線傳播需要很長時間,這就是「光行差」。
太陽離我們的平均距離大約為1.496億千米,用光年表示就是0.0000158光年。而天王星距離地球最近時為17.38天文單位(約26億千米),最遠時為20.23天文單位(約30.27億千米)。
看看,如果在天王星上發出一束光,那麼要17年後才會達到地球,這麼多麼難以想像的事情。曾經說長城是在太空中唯一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人造建築。當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上升到距離地面30多公裡的高度時,就已經看不到長城。所以在浩瀚的宇宙中看地球,根本看不到人類的任何痕跡。
存在即虛無,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又算得了什麼?無休止的戰爭,飛機大炮坦克,如果更強大的生物來看,無益於我們看兩群螞蟻在打架。
太陽東升西落,月亮繞著我們轉圈,人類有理由相信宇宙是為人類的存在而布局的。日心說的出現讓《聖經》變得不那麼神聖,讓人來覺得恐慌,1633年伽利略迫於教會的壓力,在宣布自己以前言論無效的申明上簽了字。直到1882年,羅馬教皇才不得不承認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等人主張的日心說是正確的。其實,不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不是,銀河系也不是。宇宙大到無法想像,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載人航天最遠尚只到達了月球,「旅行者」號探測器整整走了12年才到達了海王星。
在行星的尺度上說(更不用談恆星與星系了),人類是微不足道的,它只不過是在一塊偏僻與孤獨的巖石和金屬混合體上面的一薄層生命。 所以對於宇宙的廣博來說,地球不過是一粒塵埃,人類存在於地球距今520萬—580萬年,也就是一瞬間。
《最近比較煩》這首歌,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廣泛共鳴。老中青三代男人,唱出了不同年齡段的煩惱。害怕出名、在陌生城市打拼、得不到丈母娘的喜歡,錢難賺、孩子成績不好、長期加班,寫不出好歌、身體變差、頭髮掉完,我們好像每天都被這樣那樣的瑣事煩躁這。但是把這個放在更寬廣的時間和空間裡,其實什麼都不是問題。多看看卡爾· 薩根的書,可以讓我們從看眼前到看宇宙,視野的轉變會帶來思想的轉變,一直焦慮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卡爾· 薩根的科普作品被翻譯為中文後廣受好評。他第一部走進中國的作品是《伊甸園的飛龍—人類智力進化推測》,後來又陸續有《外星球文明的探索》《宇宙科學傳奇》《宇宙的時代》《暗淡藍點》等。
卡爾· 薩根是一位高產作家,相信讀到過他作品的人,都會願意去讀更多,也想嘗試看看他的科幻小說,看又有著怎麼樣獨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