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小便宜吃大虧!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惹怒秦國,葬送趙國45萬精銳

2020-12-14 出口未成章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共計105萬人。

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個多月,最終以趙國全軍覆沒告終。秦國作為長平之戰勝利的一方,也搭上了20萬人的性命。

至於長平之戰的起因,還要從公元前262年趙孝成王趙丹不顧平陽君趙豹勸阻,執意接受韓國的上黨郡說起。

秦國勞師伐韓,趙國坐享其成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嬴稷採用相國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繼續發兵攻打韓國,佔領野王,使韓國的上黨郡成為一座孤城。

由於前兩年韓國已有數城落入秦國之手,韓桓惠王驚恐萬分,又是派人去秦國謝罪,又是主動獻出上黨請和。

然而,上黨太守靳黈卻是一個有血性的官吏,他請求死守上黨。韓王不敢得罪秦國,於是讓馮亭取代了靳黈。出乎韓王意料的是,馮亭也不願意降秦,還私下將上黨送給趙國。

對於趙孝成王來說,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十七座城邑,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他自然不願錯過。

可是,平陽君趙豹卻給趙孝成王澆了一盆冷水,趙豹認為趙國接受上黨必然會惹怒秦國,屆時可能得不償失。

趙孝成王心有不甘,又召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他們二人也認為主動送上門的不要白不要,於是趙孝成王下定決心接受上黨。

事實證明,貪小便宜果然會吃大虧。只是等趙孝成王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秦軍已將趙國45萬大軍悉數斬首和坑殺。

長平之戰爆發,廉頗堅守不出

趙孝成王雖然沒有聽取平陽君趙豹的建議,但是也擔心秦國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他一邊讓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一邊命老將廉頗屯兵長平。

再說秦國,他們一直志在東出統一六國,自然不會讓趙國坐享其成。不過,秦國先是攻佔了韓國的緱氏和綸氏,才在公元前260年派兵奪回上黨。

秦國佔領上黨後,並沒有班師回朝,而是乘勝攻伐趙國。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此爆發了。

長平之戰的前三個月,秦軍攻下趙軍兩個城堡和西邊的營壘,斬殺他們六個尉官。然而廉頗卻一直命將士加固營壘,堅守不出。

在這種情況下,秦相應侯範雎使出了一招反間計,他派人去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唯獨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廉頗根本不足為慮。」

趙孝成王本來就對廉頗不敢迎戰秦軍感到不滿,聽到謠言信以為真,就讓趙括去前線,取代廉頗領兵抗秦。

趙王剛愎自用,長平屍骨成山

趙括雖然自幼熟讀兵法,但是從未上過戰場,會的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但是趙孝成王卻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勸阻,執意任用趙括為將。

趙括到前線之後,更改了廉頗制定的作戰策略,主動出兵攻擊秦軍。秦王得知趙王果然上當,秘密將秦軍主帥換成武安君白起。

只懂紙上談兵的趙括,哪裡會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對手。兩軍交手後,白起命秦軍假裝潰敗而逃,趙括不明真相領兵窮追不捨,從而落入秦軍圈套。

原來,白起在誘敵深入的同時,派出了兩支奇兵,不但將趙軍一分為二,還截斷了他們的糧道,切斷了他們的後路。

由於趙軍無法突圍,趙括便下令就地建築營壘等待援軍。就這樣,趙軍等了46天,士兵都餓到自相殘殺的地步了,還是沒等到援軍。

於是,趙括決定最後一搏,他將部下分為四隊,突圍了四五次,無奈皆以失敗告終。最終,趙括被秦軍射殺,40萬趙軍投降秦國。

白起擔心趙軍像上黨的百姓一樣不會誠心歸降秦國,便用計將他們全部坑殺,只將240名年齡較小的士兵放回趙國。加上此前戰死的,趙國一共損失了45萬精銳。

【我是出口未成章,一位90後的歷史愛好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關注我,我將為您帶來更多歷史方面的知識!】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滅掉秦國20萬精銳
    秦、趙兩國因為整頓上黨,爆發了長平之戰。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已經三年的時間。趙國慘敗,秦國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進而佔領長平。趙國之所以失敗,趙括罪責難逃,趙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趙孝成王誤以為秦軍害怕趙括,再加上趙國難以支撐持久戰的巨大消耗,趙孝成王就把廉頗換成趙括。趙括雖然熟讀兵法,但是缺乏實戰經驗。戰爭剛開始,趙括就丟掉了晉西南戰略要地。
  • 趙孝成王的一生:從昏聵誤國到拯救社稷,為趙國續命30年!
    二 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郡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對此,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有,那一定是陷阱。
  • 《大秦賦》之趙孝成王:趙國最後的「倔強」,被一場美夢徹底擊碎
    然而,這裡面有個人物不得不提,因為此人是秦國統一六國必須擊敗的敵人,他就是趙國國君——趙丹(趙孝成王)。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趙國慘敗,40萬趙國將士被秦軍坑殺,慘不忍睹。消息傳出後,六國上下一片震驚,趙孝成王更是呆若木雞。
  •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
    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固守不戰使趙國蒙羞。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派使者散布廉頗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於是趙孝成王不聽虞卿和藺相如等的諫言,執意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孝成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輸掉了長平之戰,卻還敢和秦國死磕!
    在《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不容忽略的人物,因為正是他用趙括取代廉頗,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損失了40多萬大軍。當然,趙孝成王也並非一無是處。長平之戰後,儘管趙國元氣大傷,但是他依然敢和秦國死磕,從而打贏了更為關鍵的邯鄲之戰。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另外,趙孝成王你這個人不厚道,你一邊和秦國作對,一邊派使者去和秦國和談,這讓大家怎麼看?如果我出兵,而你說成功了,那我就沒有必要白得罪秦國了嗎?做一個老好人要比做一個壞人要好得多。這表明,其餘五個國家雖然都有義務幫助趙國對付秦國,但卻沒有理由出兵相助。原因各異,怨天尤人也各不相同。趙孝成王援救,被秦昭襄王給堵住。
  • 趙孝成王 趙丹
    截斷了 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 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郡守 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讓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在趙孝成王做夢的三天後,韓國上黨的守將馮亭派遣的使者到達趙國,與趙孝成王說:「韓國不能守住上黨,就要併入秦國。那裡的官吏百姓都願意歸屬趙國,不願歸屬秦國。上黨有城邑十七個,願再拜歸入趙國,大王怎樣向官吏百姓施恩,請您裁決。」
  • 戰國後期唯一能跟秦國掰掰手腕的趙國,是怎樣逐步走向滅亡的呢?
    趙國是秦王政掃滅六國,一統天下過程中最大的障礙,趙國國力雄厚,而且名將眾多。趙國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以來,一直是軍事上較為強大的國家,秦國曾多次對趙國進行過打擊,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長平之戰儘管使趙國四十萬大軍喪失殆盡,但秦國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趙孝成王是典型的敗業之君,拱手送他人土地,帶領趙國走向滅亡
    在戰國後期,僅就軍事力量而言,也只有趙國能夠和秦國掰掰手腕。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軍事實力急劇增加,讓秦國也有所忌憚。長平之戰更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直接軍事對話,最終以趙國的失敗而告終,國土面積也大幅縮水。對於趙國而言,除了秦國不斷用兵蠶食其土地之外,趙孝成王不斷「送地」也成為趙國土地銳減的主要原因。那麼趙孝成王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國土拱手送予他人?是迫不得已、出於無奈?還是另有他因?
  • 秦國打敗趙國後,作為戰勝國,為何還要派公子子楚質趙8年?
    秦國派遣子楚去趙國當質子,是秦國的一個陰謀!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在位。同年,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上位為王。正所謂「一代天子一朝臣」,新王初立,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都會給國家造成動蕩不安。因此,秦昭襄王趁著趙國「新王初立」的時機,大軍伐趙,奪取了趙國的三座城池。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最終消滅了45萬左右的趙國士卒,也即趙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全軍覆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秦軍來說,也付出了25萬左右的傷亡代價。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 為何趙孝成王讓趙括代替廉頗?趙孝成王:誰上都一樣,賭一把運氣
    但關鍵是白起看著趙國降卒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軍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據不完整統計,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趙國精銳盡失,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資格。
  •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野王,將韓國疆域一分為二,上黨郡守馮亭沒有聽從韓王的命令,而是打算歸趙,趙國也願意接受上黨,秦國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從此引發了秦趙之間的戰爭。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即位,也正是在這一年,燕國進攻趙國。趙孝成王採納了三叔平原君趙勝的建議,將「濟東令盧、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割讓給齊國,換取田單領兵拒燕。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然能給秦國造成巨大損失和全殲匈奴10萬騎兵,主要原因還是祖上留下的家底雄厚。趙國強大源自號稱「主父」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期,全國尚武重利(民風彪悍,商業又很發達),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在秦國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曾形成能與之抗衡的局勢。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現在考慮的是投降後做秦國的臣民,還是「丟車保帥」求助他國。最後上黨郡守馮亭求助趙國。如果趙國接受就勢必會面對一線的秦軍。而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勝算又有幾許?如果不接受,趙國的核心區長治盆地就會歸屬秦國,趙國會被切成東西兩塊,對邯鄲造成巨大的威脅。經過權衡利弊之後趙國最終選擇出兵。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帶領20萬大軍開赴戰場。由邯鄲經滏口陘、長治盆地,穿越的分水嶺進入高平地區。
  • 趙國衰敗的導火索(上黨之爭)
    (不清楚的可以看看我上次發的)但是白起為什麼要與趙國一戰呢?那就又不得不提武安侯白起了,其與趙魏聯軍(救援韓國)一戰大破聯軍,之後,其連克五城都不是白起一合之敵。白起攻下韓國野王,上黨通往韓國都城都路被斷,沒有辦法,韓國已無力再戰,想將上黨獻給秦國,以平息秦國的怒火。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這一年是秦昭襄王執掌秦國權杖的第44個年頭,此時,距商鞅開始變法的公元前356年,已經過去了94年。此間,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的努力,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爵任軍功,開疆闢土,秦國的國力早已遠超六國。此時的秦昭襄王更是戰國後期最成熟的政治家,一代曠世雄主。相比較他的對手趙國年輕國王趙孝成王那是一塊熟辣的老薑,不過,趙國這個秦國統一大業的強勁對手幾十年來積攢的實力卻也不可小視。
  • 趙括母親和藺相如都堅決反對趙括,為何趙孝成王還重用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秦國把韓國的上黨郡和韓國本土聯繫切斷。此時韓國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不過韓國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這直接導致長平之戰的爆發。
  • 《大秦賦》中,平原君因籤訂割城協議被趙王罵死,這是真的嗎?
    更為關鍵的是,按照《大秦賦》的說法,後來燕國侵趙,趙國害怕秦國出兵,兩線作戰,就命令平原君前去談判。後來趙國打敗燕國,出使秦國的平原君卻一無所知,還和秦國籤約,割六城以求和平。平原君回國後,趙孝成王大怒,質疑他收了秦國的好處,並罷免了他的丞相之位,平原君當場氣絕身亡。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平原君趙勝可以說是被騙籤訂割城協議,並因此被趙王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