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全稱是「九天司命東廚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灶王爺」。神誕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每年臘月廿三晚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臘月廿四),除夕則返回人間。據其寶誥稱「位司喉舌,經理庖廚」,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
灶神信仰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臘月廿三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又稱「忘了辭五,別辭六」,就是說,二十三、二十四沒辭,就辭五,但千萬不要辭六了。「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灶神上通於天闕,下入於幽冥,中可以察人情萬事,錄人功過。於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蒼,由三屍神總結匯報。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
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在道觀裡用齋,分為三種形式:一便堂、二過堂、三過大堂。簡簡單單沒有拘束,稱之為便堂;羅列威儀嚴整有序,稱之為過堂;臘月廿五向後至正月初五,「神落地」,則要過大堂。
在過齋堂時,道眾排班,心中默誦「香廚妙供天尊」或「三元赦罪天尊」或「玉皇赦罪天尊」。進齋堂後,拜過灶神吟經誦《供養咒》後才可以食用。飯後誦《結齋咒》,拜謝灶神,保持嚴肅謹慎,恭敬一切。
在道教,有諸如《祀灶科儀》之類的法事活動,其意義都是希望灶神爺賜福消災。
灶神寶誥
位司喉舌,經理庖廚。錄人間功過之因,依期上奏。體天地生成之化,覆佑下民。驅不正之鬼神,掃塵中之疵癘。一家吉慶,合宅昌榮。朝夕承匡扶之仁,庚申察是非之目。雍雍瑞相,赫赫靈祇。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