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天的2017年漢諾瓦工業博覽會(工博會)28日落下帷幕。據主辦方德意志會展集團統計,今年工博會參觀人數創下歷史最高,為22.5萬人,其中超過7.5萬人來自德國以外國家,高於去年的5.2萬人。來自中國的參觀者約為9000人,僅次於東道主德國。
德意志會展集團董事會成員約亨·科克勒說:「用一句話總結本屆工博會,那就是:更多參觀者,更多解決方案,更加國際化」。
以「融合的工業——創造價值」為主題,本屆工博會集中展示了500餘項工業4.0應用,顯示數位化已從實驗室走向實踐,創造出實實在在的價值。
科克勒說,如何更好地實現數位化生產是全球工業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工博會給工業領域決策者們指明了方向。
人機協作機器人
新一代機器人,即人機協作機器人成為本屆工博會的一大亮點。
人機協作機器人將從根本上改變未來工廠的生產模式。未來工廠並不是無人工廠,而是人類發揮更為核心的作用,與機器人合作完成生產。
人機協作機器人的互聯、人工智慧、創新傳感器和操作直觀等特點,使它們能夠直接與人類交流,具備自動學習能力,並能與其他機器人對話、交換指令,成為人類的智能「同事」。
本屆工博會展出了大量人機協作機器人,引發參觀者極大興趣。如義大利柯馬公司的AURA,可以與人合作,根據人的指令和不同的工作場景自動調節速度,並保證不傷害人類同事。雄克公司的交互機械臂JL1也是人機協作機器人的代表,為未來工廠裡人機並肩工作提供可能。
看了這些新發展,不僅大企業、諸多中小企業也希望在自己的生產過程中引入人機協作機器人。
雲平臺解決方案
之前,傳感器被認為是機器互聯的主要技術部件,但本屆工博會上,基於雲技術的平臺解決方案走向前臺。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從邊緣到雲的信息互換成為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基礎,也讓數位化智能工業成為可能。有分析說,未來工業發展中誰掌控了工業雲和大數據平臺,誰就將搶佔製造業競爭制高點。
國際數據公司的數據顯示,德國72.7%的企業已經使用雲服務。本屆工博會上,微軟、IBM、博世等公司都推出自己的雲服務平臺。
當所有邊緣都與雲建立聯繫,開啟「全物聯網」時代,感知無所不在、連接無所不在,數據就一定無所不在,這讓「數位化雙胞胎」概念進入工業生產。
「數位化雙胞胎」是本屆工博會的熱詞,在各大展商的產品中頻頻出現。所謂數位化雙胞胎,指的是以數位化方式拷貝一個物理對象,模擬對象在現實環境中的行為,實現整個過程的虛擬化和數位化,從而解決過去的問題或精準預測未來。科克勒說,這一概念為工業生產打開了一個全新視野。
中國企業深度參與
本屆工博會,無論參展商數量還是觀眾數量,中國均僅次於東道主德國。1200餘家中國企業攜先進位造裝備、方案和平臺亮相,展示了中國企業對全球工業變革的深度參與。
無論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重點推介的全國首個由航天技術支撐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航天雲網的國際版本,還是海爾集團展示的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規模定製生產解決方案——COSMOPlat平臺,以及華為與瑞士電梯製造商迅達合作推出的物聯網電梯,都展現了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工業數位化的意願和能力,在工博會現場引來對中國「智造」的關注。
德國電工委員會主席、德國IEC標準委員會主席羅蘭·本特稱讚說,海爾提出的用戶個人定製平臺代表了工業發展的未來方向,也代表了中國製造業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