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名男子,因為騎摩託車在高速上行駛被警察攔下,當場崩潰大哭。
原來他是一個在江西上班的健身教練,貸款買了這輛摩託車,可是因為這段時間沒有辦法上班,失去了收入來源,只好把貸款買的摩託車賣了。可是物流也沒有上班,於是他只好從老家湖南騎著這輛摩託車到重慶璧山,因為不認識路,跟著導航就上了高速……
這個健身教練說他家裡已經沒有飯吃了,之前一個月掙三四千塊錢,只夠生活基本開銷,現在健身房不開門,他又沒有存款,只能賣了這輛花了3萬多買的摩託車,要不然根本還不起貸款。
雖然他的哭聲讓人覺得心酸,但是我覺得他的遭遇並不值得同情。
為什麼月入三四千要貸款買價值3萬的摩託車?除了日常開銷加上還貸,不僅剩不下什麼錢,可能還要刷信用卡過日子,這樣的生活過著不害怕嗎?沒有一點抗風險的能力,但凡發生一點意外,絲毫招架不住。
無獨有偶,我認識一個朋友,在房地產中介上班,因為能力突出,不到一年就晉升店長。2019年上半年的時候,房地產市場行情還不錯,那半年,他賺了十幾萬。用他的話來說,只要是個人會說話,就能把房子賣出去。
覺得賺錢如此容易的他,大方地為自己購置了一輛總價二十多萬的車,因為覺得自己收入穩定,每月還幾千元貸款完全沒有問題。作為店長,開二十多萬的車,是標配。
然而他家到公司的距離,不過三站路那麼遠。
誰也沒想到,2019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就開始不好做了,朋友的門店一個月不開一單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緊接著又趕上疫情,現在已經三月份了,我們這裡的房地產中介依然沒有開門營業的意思。
朋友也很後悔,後悔自己為什麼要買那麼貴的車,從家到公司騎個電動車5分鐘就到了他不香嗎?買車不僅月月還貸款,停車、保養、保險哪樣不要花錢。現在也只能盼著門店早點營業,努力賺錢養車。
「精緻窮」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年輕的上班族群體中,雖然賺的不多,但是並沒有因此放棄追求精緻,為了追求高於自己實際購買力的東西而變窮。
比如月薪三四千,就要背一線大牌的包包;每個月都要買三四百一支的口紅,因為上個月的色號已經過時了;這輛拉風的摩託車才配得上我,一年工資而已,不算貴……
這種攀比、虛榮的消費風氣,不知道從何時蔓延開來,職場裡精緻的Office Lady,可能已經套空了信用卡;騎著機車很拉風的健身教練,已經為下個月的貸款愁白了頭。你以為他們過得很精緻,卻不知道為了這種精緻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從這次疫情來看,父母那一輩人的抗風險能力要比我們強的多,因為他們有儲蓄的意識,知道掙錢的不容易,也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不會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迷惑。
香港富豪劉鑾雄在26歲時就已身價過億,但是一件4000塊錢的冬季外套,他看了3次,都沒有捨得買。他說:「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香港最有錢的前二十名,每個人的財富,起初都是省下來的。大家要知道節儉,你怎麼知道明年的環境?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香。」
在人生的豐年裡保持清醒,才能在人生的荒年到來時處變不驚。
放棄「精緻窮」,才能擁抱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