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施出口管制或重創中國半導體自主野心

2020-12-16 電子發燒友

美國實施出口管制或重創中國半導體自主野心

半導體行業觀察綜 發表於 2020-12-16 14:56:46

華爾街日報「股聞天下」專欄作家Jacky Wong在文章中指出,拜登政府上臺後,美中科技戰很可能持續下去,只不過適度軟化語氣來掩蓋一些深層不滿;美國可能攜手臺灣等半導體製造領先的關鍵盟友,以針對性做法致力不讓最先進技術落入中國,並投入更多。

美秀科技拳頭重創中自主野心

資源加強美國及盟友研究和製造能力,以增加中國追趕難度。

文章指出,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業的強硬制裁,暴露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弱點,例如華為被限制取得含有美國技術所生產的晶片,成功打破華為膝蓋骨,美國在半導體設備和設計工具領域的主導地位意味著華為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晶片;美國還對中國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實施出口管制,重創中國半導體自主野心。

文章認為,美國已秀出科技業霸主實力,新政府和中國的科技緊張也不可能消失;拜登政府可能傾向聯合臺灣、南韓等盟友,以及投入更多資源加強美國本身和盟友研究和製造能力,目標更精準確保最先進技術不會落入中國手中、增加其追趕難度,也符合拜登促進國內製造業發展的承諾。

福布斯:小心中國大灣區崛起!

隨著美中貿易戰延伸至晶片領域,且可能不會在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任期內結束,美國科技大廠英特爾(Intel)執行長史旺(Bob Swan)曾建議拜登,美國當局應該要有保護半導體行業的國家戰略,而美媒Forbes則指出,美國半導體業要防衛的對象,是中國正大力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幾乎無限的資金投資,以及人才回流大灣區下,預計中國很快就會領導半導體產業。

根據福布斯13日刊登資深財經記者Kenneth Rapoza的專文,稱美國半導體業界正希望拜登政府,能提出保護半導體產業的國家戰略,如英特爾執行長史旺就曾針對此議題致信拜登,而跨國電子公司AVG集團創辦人Shalabh Kumar也曾表示,保護美國半導體產業免受中國侵害,極為重要。

Rapoza指出,美國半導體業需要防衛的,是中國正在推動的大灣區計畫。在資金方面,大灣區正好和中國扶植科技業的科創板同時推出,而科創板中則有屬晶片製造領域的新公司,「中國擁有無限量的現金,政府銀行實際上是在向企業撒錢,希望藉此培養出獨角獸企業。而即使有損失,中國國有銀行遭受的風險,也低於美國的風險投資人」。

在人才上,預計中國大灣區將吸引在麻省理工學院,或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美國精英名校的留學生,或曾在矽谷孵化器、風險投資公司工作,並在英特爾和蘋果等公司中有建樹的中國人才。在理想情況下,這些人才回國後,將把中國的技術實力提升到另1個層次。

Rapoza引用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術據稱,在全球半導體產能中,美國僅佔12%,亞洲卻超過80%,而對美國半導體公司來說,成本上升和外國政府補貼是重大劣勢,尤其是中國的政府補貼,讓印刷電路板的製造成本從10美元降至約3美元,讓美國的積體電路製造商一一將數十億美元和生產設備,投入亞洲和中國。

Rapoza表示,晶片製造就像下1場太空競賽,即使英特爾在行業中已漸失優勢,如蘋果已宣布其所有新的筆記型電腦,將使用臺灣製造、蘋果設計的處理器,微軟也稱正考慮將其Surface平板電腦中的英特爾處理器,替換為臺灣產品,同時輝達(Nvidia)也正威脅英特爾的數據中心市場領導者地位,「但英特爾對美國來說應該非常重要,其為美國唯一的微處理器製造商,若英特爾決定外包晶片製造,那地點肯定會在亞洲,也許是該公司在中國大連的工廠」。而AVG集團創辦人Kumar已警告,預計中國很快就會領導半導體產業,成為下1個最好的微處理器製造者,若美國要在半導體領域中生存,就需要國家戰略。

一個關鍵的緩衝地帶:臺灣

另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在紐約時報指出,美中新冷戰也使臺灣製造的電腦晶片成為備受矚目焦點;臺灣過去一年在製造更薄、更快、更強大晶片的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其速度最快的晶片是人工智慧(AI)和高速運算等數位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任何想要主宰數位未來的國家都必須從臺灣或南韓購買這些超高速、超薄晶片。

文章指出,美國與蘇聯的冷戰一直給世界各國帶來點燃衝突的威脅,包括對大量自然和工業資源的爭奪。而美國與中國的新冷戰越來越注重對某一個地方的一項產業的利用:那就是臺灣製造的計算機晶片。

過去一年,臺灣已經在製造更薄、更快、更強大晶片(或半導體)的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其速度最快的晶片是人工智慧和高速計算等快速發展的數字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最薄的晶片會為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提供動力,在物聯網中,家庭、汽車、電器甚至衣物都將通過5G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和聲控音箱相連。

目前,任何想要主宰數字未來的國家都必須從臺灣或韓國購買這些超高速、超薄的晶片。臺灣在技術和市場影響力方面都有優勢。這個小島人口只有2400萬,卻處於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中心。在影響力方面,它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隨著中美之間冷戰的加劇,這種重要性只會繼續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兩個主要新興經濟體連續50年的增速超過5%,擺脫貧困進入了發達經濟體行列。一個是臺灣,另一個就是韓國。通過對研發的大量投資,它們在工業發展階梯上不斷攀升,始終領先於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對手。如今,它們也成了發達經濟體中的科研領導者之一。

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有能力的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韓國扶持了三星(Samsung)和現代(Hyundai)等大型綜合集團,這些企業都出口自有品牌的消費產品。臺灣培育了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專注於為外國品牌製造零部件或組裝成品。如今,這樣的靈活性是它們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臺灣一直努力走在科技前沿,一開始從西方國家借鑑了技術。早在20世紀70年代,電子產業就取代了紡織業,成為臺灣的主要製造業。從個人電腦到軟體再到移動網際網路,在計算機革命的每個階段,臺灣工廠都成功進行了足夠快的重組轉型,以保持其全球重要供應商的地位。

受到矽谷的啟發,臺灣政府在1980年建立了第一個科學園區。每個園區都有自己的科技大學,政府還為臺灣出生、從其他國家返鄉工作的工程師提供獎金。這些科學園區將有海外經驗的從業者與本地年輕的畢業生融合在一起,成了培育創業的溫室。

一些初創企業長成了巨頭,儘管對全球公眾來說仍相對不為人知。到2010年代,臺灣富士康科技公司(Foxconn Technology)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工廠組裝了全球40%的消費電子產品。如今,臺灣企業是各種零部件——智慧型手機鏡頭、「電子紙」顯示屏——的主要供應商,也是計算機晶片不可或缺的供應商。

張忠謀是臺灣政府早期招募的人才之一,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是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的資深員工。肩負著打造半導體產業的任務,張忠謀評估了臺灣的優勢與弱點,否決了與英特爾(Intel)等全球品牌正面交鋒的想法。相反,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晶片代工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就像曾經生產玩具和紡織品的臺灣承包製造商一樣,張忠謀創辦的這種「純晶圓代工」廠也留在了幕後,為全球品牌而非自己的設備生產晶片。如今,晶圓代工在價值4300億美元的全球晶片市場中只佔據一個小角落,但所有最先進的晶片都來自這種代工廠。有三分之二的晶圓代工產品產自臺灣,大部分都由臺積電生產。

由於生產上的滯後,英特爾在今年已經落後於其他行業領頭羊。這就只剩下兩個真正的競爭對手:三星和臺積電。他們在今年都推出了5納米晶片,並計劃在2022年推出首個3納米晶片。

許多科技分析師預測,未來臺灣的商業模式將使其擁有明顯優勢。大多數客戶更喜歡不與他們在晶片設計或設備製造上競爭的純晶圓代工,只有臺灣能提供這一服務。這是蘋果(Apple)將iPhone的處理晶片從三星換成臺積電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英特爾預計會將其最先進的晶片生產主要外包給臺積電的原因。

臺灣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晶片業的「瑞士」,即一個中立的供應商,但它不斷發現自己成為中美爭端的中心。美國對中國領先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華為的制裁,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阻止華為獲得臺積電製造的晶片。北京的回應,是在中國本土加快建設自己的先進晶片廠。川普政府對此作出反擊,邀請臺積電打造一家美國晶片製造廠,地址將設在亞利桑那州。

在這場競賽中,尚不知哪個超級大國將會佔據上風。中國仍然更多依賴進口和外國技術,但美國對本土製造的投資也沒那麼積極,亞利桑那州工廠的規模不足以填補這一缺口。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其他臺灣工廠不同,臺積電的晶片製造廠都集中在距離中國大陸海岸僅100英裡遠的本島之上。一旦發生軍事衝突或緊張局勢升級,在飛彈威脅或海上封鎖之下,美國與這些晶片製造廠的聯繫可能很脆弱。

從歷史上看,臺灣的重要性有其地緣政治的考量。作為其成功經濟模式的一個副產品,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一環,為其地緣政治考量增添了經濟砝碼。隨著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升溫,這一砝碼的重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責任編輯:tzh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美日等42國加強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 防止外流到中國
    近日,《瓦森納協議》中的美國及日本等42個國家決定將出口管制範圍,擴大到所謂可轉為軍用的半導體製造材料及網絡軟體。分析指出,此舉旨在防止技術外流到中國以及朝鮮等。比如上述協議曾一度沉重打擊了國內「造不如買」的聲勢,激發了中國軍工企業自主突破,使得北鬥系統、直20以及殲20等相繼出現。某種程度上,美國目前對中國半導體的堵截是「福禍相依」。而中國完全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再次上演逆襲。
  • 美擬擴大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 中國專家:激發自主研發鬥志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擬擴大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中國專家:有一定影響,但也會激發中國自主研發鬥志【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美國計劃採取新措施,進一步限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據路透社28日報導,美國當地時間周一宣布,將對中國實施新的出口限制,以防中國通過民用商業等途徑獲取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和其他先進技術,然後轉為軍用。有美國業內人士擔心,新規可能會對美國半導體行業和民用航空設備的銷售造成影響。
  • 封堵升級:美日等42國技術管制,試圖切斷中國半導體材料供應
    近日,《瓦森納協議》中的美國及日本等42個國家決定將出口管制範圍,擴大到所謂可轉為軍用的半導體製造材料及網絡軟體。分析指出,此舉旨在防止技術外流到中國以及朝鮮等。比如上述協議曾一度沉重打擊了國內「造不如買」的聲勢,激發了中國軍工企業自主突破,使得北鬥系統、直20以及殲20等相繼出現。某種程度上,美國目前對中國半導體的堵截是「福禍相依」。而中國完全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再次上演逆襲。
  • 確診100萬例後,美國卻擴大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
    就在疫情正在美國國內逐漸失控,抗疫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美國再次玩起了老套路,發起對中國高科技的攻擊。美國計劃採取新措施,進一步限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美國進一步擴大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據路透社28日報導,美國當地時間周一宣布,將對中國實施新的出口限制,以防中國通過民用商業等途徑獲取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和其他先進技術,然後轉為軍用。有美國業內人士擔心,新規可能會對美國半導體行業和民用航空設備的銷售造成影響。
  • 美國出口管制與制裁實務指南
    2為何中國企業及中國律師需要了解國際出口管制與制裁的法律與實務經驗?即使疫情導致經濟暫緩,但經濟全球化仍是趨勢,貿易的暫時受阻並不能阻礙未來各國企業互相合作的進程。中國企業的業務覆蓋全球的同時,也需了解國際出口管制與制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合規經營。
  • 對落戶中國的AI前哨們而言,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是一個威脅
    現在,隨著管制和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觀察家們想知道這些前哨站們的日子是否需要按天數了。  相關管制的實施廣度有待觀察,他們不太可能會是最後一批對於美國AI算法,數據集以及晶片的管制。商務部事實上仍舊正在權衡更多的AI軟體管制,並且川普政府正越來越仔細和全面的審查矽谷與中國的交互影響。
  • 日美加大對我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
    據共同社報導,以日美為首的《瓦森納協議》籤約國正在著手擴大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範圍,在許多人看來日美兩國此次的行動正是在針對半導體行業剛剛呈現出發展勢頭的我國。我國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在日華人向國內捐獻了大量的緊缺物資,並且因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語為日本贏得了大量的讚賞之聲。
  • 日媒:中國出口管制法實施,對抗美國高科技領域限制
    集微網消息,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出口管制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律。該法規定,國家對兩用物項、軍品、核以及其他與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相關的貨物、技術、服務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採取禁止或限制性措施。
  • 日本欲聯手多國,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日媒:怕尖端科技進中國
    菅義偉言行不一,準備進行出口管制 菅義偉曾在外交上明確表示會繼續進行安倍晉三的種種政策,不僅會將美國視為日本的重要合作夥伴,也會注重周邊國家
  • 日媒:怕尖端科技進中國,日本欲聯手美國、英國實施新的出口管制
    日本欲聯手美國、英國 根據日本《日經新聞》的報導,由於害怕尖端科技會進入中國,日本準備聯手美國、英國等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據了解,主要的管制領域集中在人工智慧
  • 美國對中芯、華虹等啟動半導體「無限追溯」機制!國產替代勢不可擋...
    來源:中國基金報中國基金報 泰勒12日晚間,有一條關於半導體的新聞在社交網絡上刷屏。而根據集微網此前報導,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防止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實體通過民用供應鏈或在民用供應鏈下獲取發展武器,軍用飛機或監視技術的美國技術,然後利用到軍事和軍事最終用戶。換句話說,新規旨在限制中國等國家通過民用商業渠道獲得軍用的電子元器件和設備、技術等。
  • 美國帶頭!新瓦森納協議「安排」中國半導體:增加計算光刻軟體和大...
    【芯視野】新瓦森納協議「安排」中國半導體:增加計算光刻軟體和大矽片技術出口管制2.直播人數超13000!【芯視野】新瓦森納協議「安排」中國半導體:增加計算光刻軟體和大矽片技術出口管制集微網通過查閱發現,去年年底《瓦森納安排》進行了新一輪的修訂,增加了兩條有關半導體領域的出口管制內容,主要涉及計算光刻軟體以及12寸晶圓技術,目標直指中國正在崛起的半導體產業。計算光刻軟體
  • 瓦森納協議首增大矽片管制:14nm「精準打擊」中國半導體!
    集微網報導(記者 張軼群)就在國內12英寸大矽片(300mm晶圓)項目紛湧而起之際,去年底新修訂的《瓦森納協議》中,便「緊跟形勢」地增加了對於12英寸矽晶圓製造技術的出口管制內容。具體而言,新增內容直指當下國內正在尋求突破的針對於14nm製程的大矽片生產技術,在此之前,中芯國際已宣布14nm實現量產。
  • 大咖駕到丨日本對韓「出口管制」 三星 LG要完?
    日本政府從7月4日起,加強管制含氟聚醯亞胺、抗蝕劑(光阻劑)以及高純度氟化氫3項關鍵電子材料出口韓國。韓國現有13類主要出口產品相關產業是韓國經濟的支柱。其中,半導體產業位居韓國支柱產業之首。日本相關措施一經公布,立刻在韓國國內引發了強烈擔憂和反對聲音。
  • 中國技術「爭氣目錄」升級版:《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
    當年5月25日,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布年度第28號公告,宣布為維護國家安全,自當年6月1日起,對幾類大型挖泥船實施出口管制,未經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對外出售。由此,中國大型挖泥船作為特殊的海工裝備品類進入公眾視野,而熟悉國內大型挖泥船裝備發展的人士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業內兩個響噹噹的名字「天鯨號」「天鯤號」,意識到第28號公告實際上就是指向包括它們在內的幾大海工大國重器。
  • 點評|今年半導體投資熱並沒有降低;中美貿易戰中國逐步在完善法律...
    集微點評:雖然因為疫情,今年半導體投資熱並沒有降低,反而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漲,交期再度延長,中高端晶振產品加速突圍近期以來,半導體產業細分領域的產品缺貨漲價狀況不斷,晶振市場也不例外。WSTS預計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5.1%,明年增長8.4%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WSTS)發布了2020年11月半導體市場預測,預計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增長5.1%,達4330億美元。
  • EDA研發企業芯華章完成2億A輪融資,自主研發或成半導體破局之路
    中國市場EDA市場份額的95%由以上三家瓜分,剩餘的5%還有其它外國公司佔據,給國產EDA公司留下了極少的市場份額,而目前國產EDA企業在工具的完整性方面與三家頭部企業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將下遊半導體廠商客戶變為股東,這種「股東+客戶」模式確保「EDA和半導體製造」聯盟更加緊密。而Synopsys的商業模式則為:一是創建標準單元庫,預先設計好各種基礎單元邏輯門電路,讓晶片設計工程師直接調用,這樣可以快速設計出規模更大電路。二是開創IP授權模式,將各種設計庫虛擬化,再授權給晶片設計公司使用。
  • 美國又拋「中國內存晶片威脅論」,對福建晉華實施出口限制
    美國時間10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將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加入實體清單」,對福建晉華採取限制出口措施。美國商務部稱,「福建晉華即將完成DRAM的量產,該技術可能源自美國,且將威脅到為美國軍方提供此類晶片的供應商的生存。」
  • ​EDA研發企業芯華章完成2億A輪融資,自主研發或成半導體破局之路
    在集成電路、5G、人工智慧、雲服務和超級計算等多領域的發展,為合作提供自主研發、安全可靠解決方案與服務。《華夏時報》記者梳理資料時發現,就在10月16日,芯華章完成了億元Pre-A輪融資;11月9日,其再次完成近億元的Pre-A+輪融資。加上此次A輪融資,芯華章在短短的3個月裡就獲得了4億元左右的融資。
  • 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大疆、中芯國際回應
    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大疆、中芯國際回應 時間:2020-12-21 22:31:56 來源: 環球時報   當地時間18日,美國商務部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包括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和中國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