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靖彤 何秋瑩
指導老師 | 張慧瑜
澳門地少人多,一個「彈丸之地」,住著超過 70 多萬的人口。說起澳門,人們最先聯想到的,必定是其發達的博彩旅遊行業,素有「東方拉斯維加斯」之稱。
但是提到澳門音樂,人們對此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被外界認為是一個「文化沙漠」。相較有著相似文化、政治背景的香港,香港不論在影視、音樂等文化產業皆是發展得十分蓬勃,一直以來為人熟知。反觀澳門,一直都不溫不火。
Raymond,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也是澳門這個小城內少數一直為澳門音樂發展而奮鬥的人。為了了解更多關於他以及澳門的音樂故事,我們採訪了他,希望從他的視覺看到不一樣的澳門音樂。
作為一名高中的音樂老師,Raymond 的每一天,開始於音樂,圍繞著音樂,
下班回家後,他還會陪他 4 歲的女兒一起練鋼琴。打開他的微信朋友圈,除了家人與朋友,其他所有的都是和音樂相關。音樂,對他而言,早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學彈鋼琴對我而言,一直都是夢寐以求的機會」我最初接觸音樂,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學一門樂器,是在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讀書的時候,當時我已經 12 歲了。那時候我加入了聖馬可堂教會,被教會挑選成為了教會司琴[1]的培訓對象,去學習鋼琴,被選中的小孩有 3 個,我是其中年紀最大的。
起初我對於學習彈鋼琴這件事是感到非常開心的。一直以來自己在教會中,經常會看見一會彈鋼琴的哥哥姐姐們,於是自然而然便對彈鋼琴產生了一種嚮往。當時學鋼琴對我而言,一直都是夢寐以求的機會,很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去彈一彈鋼琴。當時被選中真的非常激動,知道有這個機會後,就毫不猶豫地投入了學習。
但 12 歲的我,也已經步入青少年時期,一方面要兼顧學校的學業,一方面
到青春期也會有一些叛逆。我常常在課後就跑去和朋友打球,而不去教會練琴,導致有段時間裡進步都不大。
最尷尬的一次是在學校的早會上。當時我剛學彈琴兩年左右,實力並不是很好,但由於學校和教會的規定,需要在學校早會上負責詩歌伴奏。於是自己只好找音響控制臺的老師串通幫忙,把早會要彈的詩歌提前錄好音,那時候還是用的卡帶錄的。早會的時候,音響老師直接播錄音,而我就在臺上裝作彈琴的樣子。一切都很自然,也沒有人察覺到,然後就一直這麼裝了有幾個月。紙終究包不住火,我還是露餡了。在那次早會上,錄音機壞掉了,我坐在鋼琴前,傻傻地等了半天都沒有聽到音樂響,那一刻我心想「大事不妙,這一次裝不下去了」。在全校眾目睽睽之下,我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彈下去。結果彈得完全一團糟,簡直是一場災難。離場時,全校的目光都射到我身上,讓我選擇落荒而逃。事後校長、牧師、老師輪番約我「喝茶」[2],而這件事更加成為了同學間的笑料,我一時間變成大家嘴裡的「風雲人物」。
後來自己意識也到了問題,慢慢逼著自己在不斷練習中去改進。那年暑假,
我為了考級,曾經試過一天超過 8 個小時呆在鋼琴前。因為這樣的付出,我的鋼琴實力在短時間內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快就考到了鋼琴 7 級。還在不斷的學習中,將對音樂的興趣滲透到骨子裡,從那時起學習音樂就成為了我未來的人生目標。
父母看得出我對音樂的喜愛與堅持,所以他們都很支持我繼續走下去。最令我感動的是,有天我回到家,發現家裡有一臺鋼琴。原來,是媽媽下班後兼職到唐樓清潔樓梯,辛辛苦苦存了九千多元,買了一臺鋼琴給我,那一刻我知道了媽媽對我的的期望和愛,當下就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家人失望。即使當時家裡生活情況也算不上太好,但在我考上 7 級後,沒有了教會資助,他們依舊想辦法讓我能繼續學琴。高一那年,我開始到廣州找老師學琴。這段日子的經歷和收穫對我影響非常大。我覺得那時的自己像一塊海綿,不斷吸引知識。如果說在澳門時學琴是起步,那在廣州的時光是激發起我想潛心苦練的時期,我從喜歡變成愛上。
現在音樂象是空氣、血液一樣,我無時無刻都會需要它們。
Raymond從中學開始遇上鋼琴,便愛上了音樂
那時候,每逢周末, 一大早 7 點鐘,我就要到珠海坐大巴車到廣州客運站,再坐摩託車到星海學院上課,從 10 點半上到 12 點。一下課,飢腸轆轆的我匆匆吃一碗雲吞麵,就馬上又去逛天河書城,找一些和音樂相關的書,每次看都會看上一兩個小時。然後再到沙面的古典音樂 CD 店,去買一些「老翻」[3]CD。之後就啟程回澳門,最後回到家裡時,已經是晚上的 8、9 點。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在這兩年裡,每個周末整一天都是奉獻給音樂的。雖然很忙碌,但是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中學畢業後,我一如既往選擇了音樂。當時澳門能學習音樂方向的大專院校並不多,最後我選擇了澳門理工學院,修讀音樂教育。大學的學習的環境並不算好,沒有什麼好的資源,上課地點也只是在商業大廈裡面。雖然大部分老師都很好,但多數時間學習都是靠自己。加上那時候上課時間都在晚上,多出了很多課餘時間,所以我一邊上課一邊利用課餘時間進修,甚至白天還會在坊眾小學當兼職音樂老師。
大學四年的學習都是靠自己分配好時間,安排時間去學習,每一天都圍著音樂轉,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如生命一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按 CD 機聽音樂,貝多芬、蕭邦、莫扎特、舒伯特……所有古典音樂家都是我 CD 機裡的主角。
快畢業那年,我去了美國進修。那邊的環境相對澳門的確好很多,我也接觸到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家,這令我的眼界有了很大的開闊。
「我想通過音樂去影響下一代」我是在 06 年入職蔡高中學的,算上兼職的時間,到現在,任教也有 15 年了。
因為是校友,而且當時教過我的老師們都知道我是走音樂路的,當時就在蔡高兼職教興趣班。而因為一個音樂老師中途離職,一時缺少了人手,所以我就順勢補上了空缺,又重新成為了母校的一份子。
當時剛入職負責的是高中的音樂教育還有帶領學校合唱團
從教小學轉變到教高中還是有很多的不同,特別是蔡高中學高中的音樂教育是以音樂欣賞為主,以希望儘可能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為目的。所以我在課程設置上都是從名曲欣賞入手,比如英國民謠,古典樂名曲,並將這些名曲進行歸類,分為了四個大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二十世紀時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內容。
Raymond與蔡高中學的學生們
我覺得高中的音樂欣賞是一個相當好的課程,但一節課四十分鐘,除去上下課時間,每周能利用課上去進行音樂欣賞的時間只有 30 分鐘,所以還是希望在課上能儘量讓學生聽到更多古典音樂。我小時候也沒有機會接觸音樂,是在學校學到的,所以我想幫助他們,通過音樂影響下一代,不是要讓他們成為音樂家,而是讓他們也能早一點感受音樂之美,對心靈也是一種洗禮。
很多學生都認為音樂課不重要,是「閒科」,上課時間都不會認真聽,音樂課就是他們的補眠時間,古典音樂就是他們的「催眠劑」。為了引起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教學方式就非常重要。我的技巧就是希望和學生建立一個像朋友一樣的親近關係,令學生首先不會對音樂課有排斥的情緒。比如我會常常去了解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有時候甚至還充當了「戀愛導師」的角色。聊天的時候常會和學生相互開玩笑、調侃挖苦對方,沒有師生之間的界限。我想他們眼裡的我,應該比起師長,會更像一個朋友吧。我認為這個方法還蠻成功的,起碼在我的課上沒有學生會被「催眠」。
Raymond帶領蔡高合唱團外出比賽
帶領合唱團始終是要去參加一些競賽,相比課堂教學,帶歌詠隊的專業性要求明顯更高,普通音樂課程只是一個普及的教育,而合唱團則是對專業性的考驗。在各個細節方面我都要認真抓緊,比如演唱技巧、樂曲風格發聲、感情、動作、咬字都要一一規管。因為這些都是關乎專業性、關於品味的要求。帶領合唱團的時候,最難忘的還是第一次失敗和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敗就是 04 年在帶領小學合唱團的經歷,第一次出去指揮就是帶領小學的歌唱隊比賽,但最後只拿了乙級,那時候心情非常難過,對自己來說是一個遺憾,覺得特別沒有面子,甚至叫學生上臺代理領獎。
而第一次成功就是在 2013 年帶領蔡高中學合唱團拿到了優異獎。其實回看這次成功也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原因,我覺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每一年的準備比賽的過程和方法其實都相似的,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自己的逐漸成熟,音樂品味的提高,藝術的內力也在不斷進步。這樣的變化當然也是靠自己一直不斷去學習,不斷看書、不斷聽音樂、翻看樂譜,所以這個成功的得來沒有捷徑,都是靠一天天的積累而成的結果。
比起專注於合唱團的成就,我的下一個目標更多是希望透過一個活動的成功來帶動學校更多活動的成功。而且合唱只是音樂的一部分,關於如何推動每一個學生更早接觸音樂以及樂器,是我現在一直在思考的。比如現在做到的,就是從下一年開始,我們決定了將小提琴教育普及到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從實際行動令對學生的美育方面的培養不斷進步、完善。
在Raymond的推廣下更多學生有了學習小提琴的機會
「讓音樂奏出我自己的聲音」音樂教育中普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我的學生,我還希望推廣到更多人身上。
2013 年,我開始嘗試一些「新搞作」,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推出了《鬼馬音樂狂想曲之古典音樂笑賞會》,這是一次冒險的新嘗試。我邀請澳門歌手程文政一起擔任主角及演出者,希望以輕鬆活潑的形式向觀眾介紹西方古典音樂名曲。我覺得古典音樂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是貼地的,不是離地的,一定要紮根於人民當中。
Raymond與友人一同策劃鋼琴重奏會
之後我申請向澳門基金會支持,舉辦市民專場演出,演出現場爆滿,觀眾反響熱烈,給了我們很多好評和反饋。此後《鬼馬狂想曲》連續參加市民專場演出。
我又找了一更多玩音樂的朋友,來壯大我們的團隊,比如本地知名重唱團Water Singers、弦樂四重奏 Opus-A。於是,第二年演出規模更加,我們成功大入了澳門文化中心大劇院。本地弦樂團流行樂隊、歌手的陸續加入,表演更加豐富,到了第三年我又加入戲劇與無伴奏合唱等,不斷嘗試更多呈現方式。
第三年的表演《鬼馬音樂狂想曲之三個小生去長徵》是我最為難忘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個是劇本的問題,因為表演涉及很多種元素,劇本串聯成為了一件棘手事。我們的劇本推翻了很多次,不斷修改磨合。也想通過劇情去反映社會現實,讓人在劇中的「三個小生」身上看到自己真實的影子,可能是所有人都面臨著的遭遇,可能是在買不起房子,找不到人生目標,非常迷茫的狀態。但編劇怕講太多,我告訴編劇「不要怕,去寫吧,藝術是反映社會的鏡子,我們不是要說澳門的不是,而是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一起來思考」。
這也是我一直堅持舉辦《鬼馬音樂狂想曲》的信念和動力。好不容易解決的劇本的問題,排練又遇到阻礙,因為當時遇上了「天鴿」颱風,別說排練了,整個澳門都癱瘓了,停水停電,繁華都市一夜之間變成一座「廢城」。因此,甚至演出時間也遭到一再延遲。
「音樂可以改善社會」澳門是一個社團文化的城市,現有 9000 多個註冊社團。而這幾年,政府都很支持藝術類社團的發展,在各類資源上,比如資金、場地等方面都會積極幫助。音樂教育上也有不斷完善,近些年澳門對中小學的藝術教育上都有規範。所以我認為這幾年來,澳門的藝術氛圍和藝術教育都在越來越好。
而澳門面臨的音樂問題,的確是十分棘手的。澳門在環境上有限制,每一個社團都是小社團,澳門統一分配資源給每一個小社團,就很難提升社團的質素。應該透過社團的過往業績,評測哪一些社團是有質量的,哪一些還需要繼續觀察,需要有更多的規管才能令澳門社團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澳門本土音樂家發展的優勢在於在澳門能有一個相對自由的發展環境,比如澳門是「一中心一平臺」和「一基地」,這裡有中葡文化的融合,有很多西方文化遺留的碰撞,也有著自己本土的故事。我覺得這些都是能激發更多更好的創作的優勢。而發展局限就在於澳門地方過於小,而最近大灣區概念的提出,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發展人文灣區,文化灣區,澳門應該以自身本土文化優勢作為一把亮劍,打造澳門未來發展的機會,令澳門文化擁有更多的發展潛能。
在當下社會環境中,人們光著眼於對物質的追求其實會令心理逐漸空虛,只看著物質需求而不斷拼命,我們常常容易忘記生存的精神以及意義是什麼。但所幸我們還擁有音樂。社會的完善是基於對美的追求,而音樂就是一種美。所以我希望可以用音樂安慰人們的心靈,令更多青年更早接觸藝術,提高每一個人對美的追求,從而令社會更加和諧。
音樂就是一種美。Raymond希望可以用音樂安慰人們的心靈音樂藝術確實能鍛鍊人的內心,能令人變得更加真、更加美、更加善。我認為在澳門音樂發展的環境中自己的角色就是朝著這個方向,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在音樂演出和音樂教育上都培養更多的人才,為澳門營造更好的音樂乃至藝術環境做出一份貢獻。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基督教中,司琴一般為信徒並接受教會的音樂培訓,在教會內負責彈奏鍵盤樂器,為各教會活動伴奏的人,以彈奏各種彌撒曲和詩歌為主。
[2] 面對面約談。
[3] 粵語中對盜版光碟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