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報「暴雷潮」炸響了,
1.28萬億商譽巨雷壓頂
數知科技一則業績下滑公告,拉開了2020年商譽減持潮的序幕。
12月23日晚,數知科技發布《關於子公司經營業績下滑暨存在商譽減值風險的提示更正公告》,內容顯示,經過財務部門初步摸底及測算,數知科技4家全資子公司2020年經營業績存在較大幅度的下滑;截至2020年11月底,以上子公司商譽餘額合計61.01億元。
消息一出,12月24日,數知科技開盤即跌停,報收於4.34元/股,68.18萬手賣單封死跌停板。
而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2月24日收盤,數知科技總市值不到51億元,公司淨資產規模截至三季度末則為111.13億元。
21金融圈記者整理發現,數知科技的遭遇或只是當前2020年年報「暴雷潮」的一角。儘管近年來,隨著溢價重組收緊、監管規則逐步完善等因素影響,商譽減值風險已經大幅緩解,但截至今年三季度,A股市場總商譽規模仍高達1.28萬億,部分板塊如醫藥生物、影視傳媒、計算機等領域部分上市公司仍蘊含風險。
數知科技連環炸「雷」,多家信託踩雷
數知科技的巨額商譽減值在市場上引發了軒然大波。而究其源頭,都源於早前的收購失利。
具體來看,公司子公司寧波諾信因收購BBHI公司形成商譽餘額56.28億元,根據資料,2020年1月-9月,BBHI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40億元,同比下降21.14%,淨利潤為7012.33萬元,同比下降83.54%。
此外,數知科技還因收購日月同行形成商譽餘額3.32億元(收購日月同行合併商譽5.14億元,2018年度計提減值5843.11萬元,2019年度計提減值1.24億元),因收購金之路商譽餘額為8503.84萬元(收購金之路合併商譽8924.24萬元,2019年度計提減值420.40萬元),因收購鼎元信廣形成商譽餘額為5560.08萬元。
這三家企業業績也遭受重創。
今年前三季度,日月同行實現收入2764.85萬元,同比下降66.07%,淨利潤為-187.94萬元,同比下降116.25%;
金之路實現收入10610.24萬元,同比下降46.39%,淨利潤為-842.78萬元,同比下降174.98%;
鼎元信廣實現收入681.11萬元,同比下降86.29%,淨利潤-1,176.16萬元,同比下降231.42%。
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及2020年1-9月,上市公司數知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7.21億元、36.93億元,實現淨利潤5.75億元和935.74萬元。
12月24日,深交所火速下達關注函,要求數知科技披露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的詳細過程,要求上市公司核查併購標的前期業績的真實性,並說明公司在2020年集中計提大額商譽減值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等。
事實上,往年的各類大額商譽計提中,除了引發一系列風險事件,常常伴有市場對於上市公司一次性「財務洗澡」的質疑。
華南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便對記者指出,「商譽的減值測試,是一個操作空間很大的項目,因為企業價值的評估很難判斷。存在企業將潛在開支一次性計提,並冠以『商譽減值計提』給財報洗澡的可能。這樣來年,只要稍有利好,財報預增幅度巨大,尤其是輕資產公司,未來甚至可能走成大牛股。」
屋漏偏逢連夜雨,數知科技此次「商譽巨雷」爆發的同時,公司內控制度也被爆失效,存在巨額資金佔用行為。
23日晚間,數知科技公告北京證監局對實控人之一張志勇採取責令改正監管措施的決定。經查,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2019年度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12.06億元;2020年1月至6月,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4.16億元。
雙重打擊之下,數知科技一眾股東或將遭遇重創。
截至2019年9月末,數知科技前十大股東中有不少機構股東潛伏。三季報顯示,彼時,鵬華資產旗下的信託產品持有數知科技5081.03萬股,華創證券、國泰安壽基金、建信基金、華寶信託分別持有數知科技4854.42萬股、3759.13萬股、3694.85萬股和1565.28萬股。
1.28萬億商譽懸頂
值得一提的是,數知科技的遭遇或只是2020年業績暴雷潮的一角。
21金融圈記者整理發現,
截至目前,已有31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減企業為69家,虧損企業達35家,二者合計佔比超過三成。其中,*ST眾泰預計虧損22-33億元,天齊鋰業預計虧損13.6-22.7億元。
具體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商譽減值後遺症是造成這些企業業績變臉的主要原因。
如今年預計虧損4.8億-6.5億元的合康新能,也在業績預告中指出,公司2020年會對收購北京華泰潤達節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所形成剩餘的商譽計提減值,此舉也將使得公司業績大幅下滑,合康新能預測,2020年淨利潤預計下降2174.18%-2908.78%。
亞聯發展也表示,公司2020年累計淨利潤的預計數約虧損2-2.6億元,同比下降75.27%--34.82%,原因同為對收購企業開店寶科技計提部分商譽減值損失。
「在2018年A股商譽減值創下歷史新高后,市場產生極大關注,2019年商譽減值壓力已得到緩解,但仍有較高商譽仍需進一步消化。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實體經濟遭遇重創,2020年年報中商譽減值壓力或再度來襲,需要警惕。」滬上一家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師受訪指出。
根據記者統計,截至三季報,A股全市場商譽總量合計1.28萬億,較2019年三季度的1.39萬億規模也明顯下滑,但部分上市公司和行業板塊商譽壓力仍不容小覷。
數據顯示,A股市場目前商譽規模超過萬億的企業合計14家,其中美的集團商譽規模最高,為289.28億元,緊隨其後的濰柴動力商譽規模為242.51億元,第三名海爾智家商譽規模也達到233.44億元。
而從商譽佔總市值比例來看,截至12月24日收盤,有3家企業商譽規模佔總市值比例超過了100%,分別是海航科技、錦泓集團、數知科技,比例分別為214.40%、138.66%和121.64%,三公司商譽規模則分別為153.24億元、18.27億元和61.86億元。
從行業分布上看,醫藥生物、傳媒、計算機、電子、非銀金融是商譽最高的板塊,商譽規模分別達到1508.19億元、1226.05億元、1080.44億元、942.63億元、879.43億元。
2021年有牛市嗎?
頭部券商年末論策,押注這三大主線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A股市場幾經震蕩。但在持續的結構性機會下,整體市場表現依然可圈可點。
眼下,2021年的序幕即將緩緩拉開,後疫情時代已然來臨。在市場人士看來,全球經濟共振復甦將是2021年確定性的主線。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抓住這一主線,歲末年初的頭部券商策略分析無疑十分具有參考性。
拆解2021年A股市場
「在中國經濟發展向好預期下,A股當前依然處於中期上行通道中」,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對明年的市場走勢保持了樂觀態度,他指出,國內經濟已從疫情衝擊中快速恢復,A股基本面明確好轉,預計2021年中證800盈利增速將從2020年-2.8%回升至14.7%。
其中,預計金融和非金融板塊增速分別為8%和24.9%,後者將達到近年來最高水平。
具體而言,秦培景將2021年A股拆解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輪動慢漲期、平靜期、共振上行期:
從跨年直到明年二季度中期,市場都將處於輪動慢漲期。
在此期間,國內基本面明確修復,海外基本面預期隨著疫苗接種而強化,宏觀貨幣環境偏松,政策事件密度高,市場上行動能較強;
明年二季度中至三季度市場整體則處於平靜期。在此期間,基本面預期上修已比較充分,內外貨幣政策正常化成為關注重點,全市場註冊制改革落地,市場相對比較平靜;
明年四季度市場將進入共振上行期。在此期間,發達經濟體基本走出疫情陰霾,國內基本面增速放緩,國內國際雙循環充分修復,全球權益市場正向共振。
與中信證券相似,天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也將市場劃分為大致三個階段。
他用兩句話概括明年的企業盈利,
一個是「前高后低」,一季度很有可能會出現開門紅,但是二季度很可能就開始走下坡路;
另一個是呈「V型態勢」,在經歷二、三季度的調整後,年尾可能出現盈利上升的翹尾行情。
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則將2021年定為「盈利和情緒驅動的牛市泡沫期」。
他指出,當前經濟轉型大背景下,我國長期股權投融資時代已徐徐展開,權益投資出現三大特徵:
賽道化、龍頭化、機構化。長期股權時代與小牛熊周期不矛盾,2021年市場有望進入盈利和情緒驅動的牛市泡沫期。
隨著宏觀經濟復甦至正常水平,宏觀政策也將逐步調整,整體看明年宏觀流動性將不及今年寬鬆,但微觀流動性依舊充裕。
「預計2021年全部A股歸母淨利潤累計同比增速為15%,市場情緒將從目前的60度進一步上移,明年股市將是『股』舞人心的一年」。荀玉根稱。
不過,也有不少券商對明年A股行情表現得相對冷靜。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就表示,2021年中國信貸周期將會進入下行周期,利率將會上行至高位,構成偏緊的金融環境;
經濟、通脹和企業盈利加速上行至二季度出現拐點;科技繼續延續上行周期;股票市場進入後政策紅利期,股票市場供求關係邊際惡化。
綜合以上,A股將會演繹從基本面驅動到轉折的過程。A股整體呈現前高后低的局面,預期回報率將會明顯低於2020年。
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玉龍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指出,經濟復甦後貨幣政策正常化帶來的流動性邊際收緊將主導市場。除此之外,信用風險暴露、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等因素都會對經濟和市場產生影響。市場上行的驅動力主要來自經濟復甦,全年市場走勢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徵,「明年的收益率水平可能不會有過去的兩年那麼高」。
除關於2021年A股走勢的論戰外,不少券商也在今年給出了明確的指數點位預測。
國泰君安預計「上半年維持3100-3500點震蕩格局,破局待下半年」。華西證券認為上證綜指有望在3200-3800點位區間。國開證券預計2021年上證綜指的主要波動範圍預計在3200-4000點左右。東北證券則預計,「2021年進入牛市第二階段初期,3800點後再上看1000點」。粵開證券在點位上則最為樂觀,認為2021年上證指數最高預期點位約在4300點區域。
三大板塊獲一致追捧
把脈大勢之後,細分的行業配置也同樣重要。
整體而言,頭部券商對2021年板塊布局策略表現出高度的一致,均聚焦在順周期、可選消費、新能源三條主線。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王漢鋒表示,當前復甦深化交易可能仍將佔據主導,綜合行業分析員對基本面的判斷、估值以及倉位等因素,建議未來3-6個月三條行業主線:
一是消費中估值依然不高、景氣程度可能進一步改善的行業,包括家電、汽車、輕工家居等;
二是部分景氣程度在改善的先進位造業,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部分科技硬體等;
三是部分估值低、預期可能在改善的周期板塊,包括部分資本品、化工、龍頭券商、保險、部分原材料等。
90後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陳顯順則將之稱為「三朵金花」,即:從地產基建的周期轉向全球原材料的周期、消費方面從必選轉向可選、新能源科技。
秦培景表示,順周期板塊方面,繼續推薦基本金屬、能源金屬、基礎化工。可選消費方面,推薦家電、汽車、白酒、家居、酒店等。同時他還提出年末兩條輪動副線:
一是今年相對滯漲但景氣度向好的品種,包括出口產業鏈中的電子、汽車零部件和輕工,以及優質地產藍籌;
二是醫藥、新能源和食品飲料板塊快速輪動機會。
荀玉根進一步分析稱,本輪牛市是轉型升級牛,科技和消費是中期主線。牛市在主線上漲過程中也要注意其他行業輪漲,比如以大金融為代表的板塊低漲幅、低配置、低估值在四季度可能被資金追逐。
而展望2021年,荀玉根認為板塊配置的第一梯隊為科技類,新能源車產業鏈、計算機、傳媒等產業發展空間較大。緊接著是券商,牛市成交額攀升和金改都將提高券商盈利水平。第二梯隊為內需,「雙循環」背景下大眾消費有望崛起,預計大眾消費和服務消費將崛起。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