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信史而不違」,是古代文學評論家所認同的歷史演義小說的最高境界。《莊子》云:「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指出:「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見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於文人者,有出於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
古典小說起源於上古的神話傳說,如女渦補天、夸父逐日等,《山海經》、《搜神記》內容多為神靈感應,妖祥卜夢,怪物作祟,以寫神靈鬼怪及妖異怪誕之事為主。志人的代表作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以記錄士人的言談軼事為主。小說的共同特點為作者自認實錄,且篇幅短小、敘述簡略,一般被學界稱為「古小說」,是小說的史前形態。《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它改變了以往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的歷史性活動來說明歷史。「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唐代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杜光庭的《虯髯客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一夢》等由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轉向了現實生活,由簡略「實錄」轉化為辭藻豐富,在文化藝術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白話小說的主流的中說史。「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宋代「說話」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代表作有《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北宋初年,朝廷組織文人編纂了一部 500卷的《太平廣記》,收集前代野史、小說、傳記之大成者,使得許多六朝志怪、唐代傳奇都藉此得以流傳,為明清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明清時期,古典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無論是從內容題材的豐富程度,還是創作的數量和成就,都是空前的。尤其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起來。不僅修改潤色和整理收集了前代話本,而且有大量的新創作。這個時代的小說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最有代表性的是洪緶的《清平山堂話本》和「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短篇小說集及擬話本集的合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凌濛初。)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誌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佔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在它的影響下,歷史演義大量出現,內容差不多從遠古傳說時代到漢晉唐宋都有所作。較著名的有《列國志傳》、《全漢志傳》、《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等。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水滸》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金聖歎評價道「水滸傳寫一百零八個人,真是一百零八樣」。明中葉以後,產生了不少英雄傳奇小說,較著名的是萬曆年間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傳》和無名氏所作的《楊家府演義》。此外,郭勳的《皇明英烈傳》和袁於令的《隋史遺文》也是明後期影響較大的英雄傳奇作品。《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此外,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是影響較大的一部。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董說的《西遊補》等也流傳較廣。《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金瓶梅》之後,世情小說表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在世情描繪中宣揚因果報應思想,如成書於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緣傳》等。另一種則演化為才子佳人小說,如成書於明末清初的《玉嬌梨》、《好逑傳》等。
清代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託於「怪」。《聊齋志異》有云:「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
書名是中國古代小說最直觀,最明顯的外在形式之一,也是小說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讀者來說,書名就是一道食品的賣相,好看才會吃,是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構成一本書是否吸引繼續觀看的第一要素,任何時候任何時刻,它都是讀者的第一視角第一感官,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名字可以被賦予特殊的含義,使用這些名字來承載和表達一些意象是文學家常用的寫作手段。同時書名是直接表達或象徵、隱喻圖書內容的個性化詞組,是一本書的主標題,從中可窺見作者成書時的動機。古人著書、著述極具講究,因此,其所起書名無不清雅高深,寓意深刻,言簡意賅,極具文化沉澱,因而能夠百世流傳,萬古流傳。
一、《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書名來源於第五回中一套曲子紅樓夢的名稱。曹雪芹並沒有把他的小說稱為《紅樓夢》,他「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成章回」,又題《金陵十二釵》(今本《紅樓夢》第一回)。在早期流傳的抄本中,這本書都題為《石頭記》。紅樓夢,是第五回中一套曲子的名稱:《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紅在古代代表「女兒」,即女性;樓是深閨大宅;紅樓是指住在深閨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有一段脂批曰:「所謂『好知青冢骷髏骨,便是紅樓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夢覺主人在「甲辰本」的序言裡面寫道:「辭傳閨秀而涉於幻者,故是書以『夢』名也。夫夢曰『紅樓』,乃巨家大室兒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做是書者藉以命名,為之《紅樓夢》焉。」
《紅樓夢》一書的主要寫作線索則是賈寶玉的生活經歷。小說開卷就說此書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這塊石頭本是補天之材,經一僧一道大展幻術,變成了一塊美玉。後來這塊美玉一直佩在賈寶玉胸前,隨同賈寶玉一起生活。這美玉(即石頭)也有了同樣的一番「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經歷,這些經歷全部刻在石頭上面,亦即《紅樓夢》這部書的文字。因此《紅樓夢》又名《石頭記》,作者的筆始終沒有離開美玉(石頭)的主人公賈寶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紅樓夢》主要就是寫賈寶玉的生活經歷。小說第五回寫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這是《紅樓夢》全書的提示。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裡翻閱「金陵十二釵」圖冊,聽仙女們演唱「紅樓夢十二支曲」,飲美酒,品香茗,跟「兼美」柔情繾綣,又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靈對他諄諄警戒,最後他落入萬丈迷津,這正是賈寶玉一生的簡要概括,也是小說題名《紅樓夢》的由來。
今天看到的最早把全書正式標稱為「紅樓夢」的抄本是甲辰本(1784年),在乾隆年間與《石頭記》傳抄的同時已經有《紅樓夢》的名字了,以後到程高刻本出來(1791年),「紅樓夢」的題名就已經正式取代了「石頭記」。
紅樓夢這部古典小說還有《石頭記》、《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書名,但都沒有《紅樓夢》更符合原書旨意。原書的「凡例」說,「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意思是說,整部小說寫的就是紅樓一夢。「紅樓」和「朱門」一樣,是古代王侯貴族住宅的代稱。不言而喻,「紅樓夢」就是說紅樓貴族的顯赫無非南柯一夢。
《石頭記》一名的由來是書中開篇以女媧補天留下的一顆頑石而開始的故事,這頑石一詞既有懷才不遇,又有憤世嫉俗之思,書中所寫之人所寫之事或許本就存在,或許就是作者本人,因而一本石頭記其實是一本自傳。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名,是來自脂評本,脂硯齋批石頭記冊子極多,流傳下來的有十個版本,因為有大量脂批解讀和再創作,和小說一起流傳,與小說的地位竟不可分離,便叫了此名。《金陵十二釵》一名不過是因了大觀園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女子罷了。曹雪芹將其中女子分為正冊、副冊、又副冊,以判詞判痴兒女。《還淚記》《金玉緣》兩書名因了書中的三位主角,說法是林黛玉今世來還所有的眼淚,一個是三人金玉良緣,卻不知到底是哪個玉。
《風月寶鑑》也是原稿一名,只是此名尤其需要參詳一番。書中賈瑞手持的風月寶鑑原就是一個暗喻,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一條線索,明面上寫的是兒女情長、風月愛情、閨閣富貴一事,實寫當時歷史。這一正一反,正面是溫柔鄉,反面是白骨哀,照妖鏡,照的是人心人性。
就書名來說,原名《石頭記》是自譬所記石頭之事;《風月寶鑑》則戒妄動風月之情;《情僧錄》指寶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緣》記金鎖與寶玉相配的姻緣;《金陵十二釵》則明指書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至於《紅樓夢》,本是太虛幻境中警幻所演之曲名,古代的「紅樓」是指富豪權貴人家婦女所居的華麗樓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議婚》中就有「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之句;「夢」則是「本書主旨」之所在,在提綱挈領的《紅樓夢引子》中,作者就明確指出要演出「悲金悼玉」之「夢」,所以夢覺主人序中說:「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以為此名總其全部,最為切中題旨。
周汝昌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西語系,曾在大學教英文。他認為現在的兩種英文譯名,《ADreamofRedChamber》(紅色小樓之夢)、《ADreamofRedMansions》(紅色豪門大宅之夢),都不對。他說,「紅樓」一詞源於唐詩,可追溯到韋莊的「長安春色誰為主,古來盡屬紅樓女」。「紅樓」專指富家女兒的金閨繡閣。西方語文沒有相對應的詞語。這樣說來,《紅樓夢》書名轉譯也不易,要求全書的翻譯做到信、達、雅,顯然更難。這不能怪譯家,只能說是《紅樓夢》內涵獨特,以及中西文化的差異,有以致之。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紅樓夢人物像》
二《水滸傳》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該書的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是羅貫中所起。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於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水滸源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水滸的故事最主要的發生在「周洄港汊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裡」(《水滸傳》78回)之地,書名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水滸還有「在野」、「流落」的含義,所謂「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作者之所以將其取名為水滸傳,就是因為本小說的立場一直被眾人評說爭論不休。有人說它是一部煽動民眾造反的書籍,還有人說它是一部歌頌英雄好漢的江湖小說。更有人說它是一部吹捧朝廷貶低江湖之人的大作。總之,眾說紛紜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施耐庵將書名改為水滸,用意正是如此。施耐庵:書,我是給你們寫出來了,書名嘛!給你兩個字,自己體會!
《水滸傳》的英文譯名總是不能恰到好處地傳情達意,有啼笑皆非版的《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有一地雞毛版的《河邊發生的故事》……最靠譜的要數賽珍珠翻譯的《all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即: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即便如此,人們還是不滿意,總覺得這些譯名沒有翻譯出名著的精髓和思想。
作為中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享有著極高的世界聲譽,它有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風情,社會景觀。據不完全統計,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滸傳》在國內的各種版本有53種。著名學者胡適將《水滸傳》看作是一部奇書,把對《水滸傳》的研究看作是「大事業」,並把《水滸傳》列為我國文學的正宗。《紅樓夢》問世之前,《水滸傳》便被傳到國外,以後又陸續譯成多國文字走向世界,日本的譯本更是多達20多種。日本漢學家倉石武四郎稱:「《水滸傳》是中國小說史無前例的傑作,……對赤手空拳、孤立無援的老百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蘇聯大百科全書》對《水滸傳》作了如下的評價:「《水滸傳》是14世紀中國文學的紀念碑,……小說中具有形象的畫廊。」
《水滸傳》成書後名氣不脛而走,傳入宮中,朱元璋見而惡之,曰:「此倡亂之書。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必貽大患。」下令將施耐庵關進天牢一年多,經劉伯溫多方營救,於明洪武三年釋歸,途中病逝於淮安。也有一說:太祖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終。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水滸傳人物像》
三、《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後世簡稱為《三國演義》,後世蔡東藩著有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就是基於《三國演義》的創作手法。主本信史,旁徵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三國演義》各種版本的書名非常複雜,通常分為「演義」系列和「志傳」系列兩類。所謂《三國志傳》實際是《三國志史傳》的簡化,「志傳」系列中葉逢春本的書名最混亂,產生原因很複雜。《三國演義》原本書名是嘉靖元年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還是葉逢春本的《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或《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根據現有材料還很難判斷。《三國演義》後期版本(「演義」系列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志傳」系列各種版本)的書名都分別受嘉靖元年本和葉逢春本書名的影響。《三國演義》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國演義》版本研究方面,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認為《三國演義》版本演化過程比較簡單,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
《三國演義》這個書名簡明好記,現在幾乎已經約定俗成,《全相三國志平話》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這兩種原名已經不大被提起了。《三國演義》書名《三國演義》的版本有幾十種之多,而每個版本在封面、各卷首、卷末、目錄、人物表等各處又有不同的書名,在各種明刊本中,除嘉靖元年本外,幾乎沒有一個版本有統一的書名。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只有三種組合:《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三國志+(史)傳+通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三國志平話》基礎上重新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所謂「演義」,就是根據各路史料的記載,加以虛構的意思。「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諭人,名曰演義。」(雉衡山人《東西兩晉演義序》)「演之」就非虛構不可。《三國志通俗演義》更廣泛吸收過去的通俗小說和戲劇的營養,再加上自己的創造,綜合加工,大加演義,在據史敘事和虛構情節特別是細節兩方面都大有進境,產生了很大影響。
《全相三國志平話》:此書為元代的平話,顧農文章稱是《三國演義》的前身。雖然《三國演義》肯定受《全相三國志平話》的影響,但《全相三國志平話》故事和《三國演義》差異很大,因此稱其為《三國演義》前身,在討論《三國演義》書名時,把《全相三國志平話》與後面《三國演義》相提並論,似乎不太合適。
《三國志通俗演義》:即嘉靖本,刊刻於明嘉靖元年,是明顯的官刻本,也是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版本,但不一定是《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
《三國志演義》:即毛本,是清代毛宗崗父子修訂後的版本,也是最流行的版本。
《三國演義》: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毛本基礎上修訂的排印本,是印數最多的版本。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三國演義人物像》
四、《西遊記》
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西遊記》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瑋壯麗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一般指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出版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作為「偉大的中國故事」,唐代玄奘大師「西行取法」的事跡聲震寰宇,從《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到兩《唐書》、《高僧傳》等歷代史書均有記載,其遠行五萬裡,穿越百餘國,苦度十七年,所歷艱險「百千難以備敘」。在民間,「西遊」故事世代流傳,滾動累積,直至沉澱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小說巨著《西遊記》。
《西遊記》源於如下史實:唐代佛學大師玄奘(俗名「唐僧」),為了剔除佛經的謬誤,弄清佛教的根本,決定到佛教聖地天竺(今印度)去取經,貞觀元年(627年)唐僧離開長安(今西安)西行,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武威),然後西奔瓜州(今甘肅安西),出玉門關,進入了400公裡荒漠。他曾迷失方向,渴昏倒地,在被夜半涼風吹醒後,找到水源,又繼續前行。他抱定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的決心,以驚人的頑強毅力,克服了數不清的艱難,歷時18載,行程2500公裡,親歷110個國家,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帶著650多部佛教經典回到祖國,受到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唐太宗李世民還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親自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3月初,他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10餘萬字的《大唐西域記》。書中介紹了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料等等。後門徒慧立、彥琮編撰《大唐大慈恩志三藏法師傳》,為神化唐僧,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法師傳》記載玄奘取經史實最為詳盡,梁啓超曾在《支那內學院校本玄奘傳書後》稱讚其「古今所有名人傳譜中,價值應推第一」,胡適則明確稱其為「《中國》傳記中第一部大書」(《〈西遊記〉考證》),它的神話性描寫,極大地強化了玄奘取經的「神話化」方向。其他各類野史、筆記也多有神話故事。如劉肅《大唐新語》「摩頂松」神話被完整移植至《西遊記》:玄奘法師往西域取經,手摩靈巖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如可西長。吾歸,即向東。」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夕忽東方,弟子曰:「教主歸矣。」果還。至今謂之摩頂松。這些神奇性故事或直接進入《西遊記》,或對《西遊記》產生影響,從而催生《西遊記》向神話小說發展。對此現象,胡適《〈西遊記〉考證》稱為「西遊」故事的「神話化」;由於這種「神話化」開始在玄奘大師身前和去世不久,並且所產神話十分豐富,蔓延廣泛,這種現象是極其少見的,故胡適又驚嘆:「神話化之速。」《史記》記載老子西出函關,「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給後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作《老子化胡經》,或稱「老子一氣化三清」,形成三清崇拜,老子神話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由此演化為諸天、三島、十洲、五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組成的恢弘神奇的神話(神仙)世界。明小說家吳承恩在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經過再創作,寫成《西遊記》。
名為《西遊記》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其一為元道士丘處機的地理著作《西遊記》;其二為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其三為「華陽洞天主人」(一般認為是吳承恩或李春芳)的小說《西遊記》。《西遊記》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後(包括《西遊證道書》、《西遊真詮》等等……),於明朝中葉,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此書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由此可見,確實是因為向西而行才叫《西遊記》。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西遊記人物像》
五、《鏡花緣》
《紅樓夢》說「女人是水做的」。《鏡花緣》說,女子是百花,是仙子。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不惟金玉其質,亦且冰雪為心。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風到處遊。
《鏡花緣》的書名取自佛典「鏡花水月」,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鏡中花」「水中月」。《大智度論》的卷六寫道:「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這些事物美則美矣,但是卻寓意著「虛幻」與「無常」。鏡中之花,水中之月,虛無縹緲,玄之又玄。寓意人在塵世,不過如鏡中虛影,水中之月,終將如花般凋零謝世,消失在塵煙中。其中鏡花水月,意為虛無縹緲,而緣指仙緣。「鏡花緣」三個字可以聯想到「鏡花水月」這個成語,作者李汝珍在書中也多次點出。李汝珍拈來「鏡花緣」做題目,是要藉此表達他的人生感知。緣本是佛教名詞,因緣之謂也。按古人的理解,緣常常是天定的前定的。小山前世本是蓬萊山的百花仙子,百穀仙子化道姑點化唐小山有幾句話意味深長:「今日相逢,豈是無緣;不但有緣;而且都是宿緣;因有宿緣,所以來結良緣;因結良緣,不免又續舊緣;因續舊緣,以致普結眾緣;結了眾緣,然後才了塵緣。」十二句十一個緣字,宿緣、舊緣、良緣、眾緣、塵緣,《鏡花緣》寫的就是這種緣——仙島上的百位花仙和人間的百位才女之間的「天命造定」的奇妙因緣,虛構了一場「奇奇幻幻」、「渺渺茫茫」的「群芳被謫」公案,百花仙子因口角微事而牽連群花降謫塵凡,她們的命運被神秘莫測的「群花定數」所支配。仙島群花化作人間百女後的際遇,更深刻地寄寓著作者「鏡花水月」的感慨。李汝珍的朋友許祥林在解釋《鏡花緣》的書名的時候,也特別說道:「『鏡花緣』者,色相皆空,因緣有定。」清代末年有位文人孫吉昌在《繪圖鏡花緣題詞》中也說道:「鏡花本空相,悟徹心無疑。」
對「才女」一詞最好的詮釋是什麼?《鏡花緣》給出了答案。清代小說家李汝珍憑藉著漫無邊際的想像力,借「鏡」「花」二字展開全文,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瑰麗多姿的神仙世界,講述了百位花仙子翩然入凡世後發生的神奇故事。掌管百花的百花仙子與她手下的九十九位花神同時被貶下凡歷劫,百花仙子本人投胎為故事主人公唐敖的女兒,而其餘的花神也投胎為九十九名才女。武則天開科考試才女,由百花仙子託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託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並在朝中有所作為的故事。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一幅絢麗斑斕的天輪彩圖。一如泣紅亭石碑名序。才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才,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唐中宗復位後武則天仍被尊為「大聖皇帝」,她又下詔,仍開女科,並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紅文宴」。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鏡花緣》人物像》
六、《儒林外史》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從字義上講,儒是指儒生。古代的知識分子。林,就是和「界」差不多的意思,就是這個領域。外史,就是別傳,荒誕的故事。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張守節正義引姚承曰:儒謂博士,為儒雅之林。三國魏·曹植《魏德論》:「既遊精於萬機,探幽洞深;復逍遙乎六藝,兼覽儒林。」《儒林外史》指的是儒家學者之群;也泛指儒生、讀書人。學術界等。《史記》有《儒林列傳》。《漢書·杜周傳贊》:「跡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後莫能及也。」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儒林外史》原序中有言: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異元虛荒渺之談也。意思是:之所以叫外史,原本就不在官方正史的行列;叫儒林,是不同於其他玄幻荒渺,神仙打鬥的故事,而是現實中存在的故事。儒林指得是士林階級,而《儒林外史》是對他們進行鞭撻,所以才稱為「外史」儒林外史。正如作者吳敬梓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提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姘;事為其人悲,竟以稗史傳」。
《儒林外史》的故事本不連貫,不是典型的長篇小說,只是以一系列的人物走馬燈似的接續而成,魯迅稱之為碎錦。如前述,《儒林外史》的書名由來與正史的儒林傳有關,其碎錦組合的體例亦與此有莫大關係。正史中的儒林傳、文苑傳都是列傳體,如《史記》中的刺客列傳、酷吏列傳,列傳中記述了一連串傳主的言行事跡,傳主之間的關係基本獨立,只因某一類主題聚在一傳,這也是《儒林外史》碎錦體的由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小說,史之餘」,善哉斯言,《儒林外史》的書名由來亦與此相關。中國舊時的文人能入正史的大致有兩類,學問精深者入儒林傳,文採風流者入文苑傳,宋代理學興盛,元人修《宋史》時,在儒林文苑之外又增列道學傳。外史既是小說的別稱,又點明了小說是史之餘的屬性,即入不得正史的刪餘之文。綜言之,則《儒林外史》是指入不得儒林傳的野史逸聞。
《臥閒草堂刊本眾儒林外史》卷首: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數百千種,而《三國志》、《西遊記》、《水滸傳》及《金瓶梅演義》,世稱四大奇書,人人樂得而觀之。餘竊有疑焉。稗官為史之支流,善讀稗官者可進於史;故其為書,亦必善善惡惡,俾讀者有所觀感戒懼,而風俗人心庶以維持不壞也。《西遊》元虛荒渺,論者謂為談道之書,所云意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三國》不盡合正史,而就中魏晉代禪,依樣葫蘆,天道循環,可為篡就者鑑。其他蜀與吳所以廢興存亡之故,亦具可發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水滸》、《金瓶梅》誨盜誨淫,久幹例禁,乃言者津津誇其章法之奇,用筆之妙,且謂其摹寫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鹽瑣屑,皆各窮神盡相,畫工化工合為一手,從來稗官無有出其右者。嗚呼!其未見《儒林外史》一書乎?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異元虛荒渺之談也。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砒柱。篇中所載之人,不可枚舉,而其人性情心術,一一活現紙上。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
傳雲:"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是書有焉。甚矣!有《水滸》、《金瓶梅》之筆之才,而非若《水滸》、《金瓶梅》之致為風俗人心之害也。則與其讀《水滸》、《金瓶梅》,無寧讀《儒林外史》。世有善讀稗官者,當不河漢予言也夫!
七、《封神演義》
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等)是明代許仲琳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以武王伐紂為背景,描寫了元始天尊為代表的闡教與通天教主為代表截教諸仙鬥智鬥勇、鬥法鬥寶、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
《封神演義》書中有個封神榜,講的是:「故此三教並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鬥,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嶽、布雨興雲、善惡之神。封神榜是天書,又叫真靈聖榜,相傳乃是混沌青蓮的三片蓮葉中的天之葉所化。是三教匯立的,立這榜的目的是為了給昊天大帝建立天庭。「封神榜」是人闡截三教聖人共同籤訂,但凡在商周之戰中戰死沙場的名將、仙人、妖怪基本都榜上有名,死後能夠魂歸大羅,封為神仙。女媧娘娘算定殷商必滅,周朝即將大興,然而商朝中還有商容、比幹不少忠臣棟梁,以及聞仲、張奎等不少猛將(其中不少當官都是截教弟子),要對付他們可不容易,因此才派闡教處理此事。封神其實是玉帝手中無人可用,向鴻鈞道祖訴苦的結果.闡教與截教互鬥,有道行的仙人或者忠義之士死掉後有一絲真靈上封神榜,從此為天庭所使,直到無量量劫的到來才能脫榜而出.封神中死的人不能算真死,因為他們的靈魂都進了封神榜闡截二教,商周兩軍雙方必有大批死傷,那麼這些喪命的仙人和將士總得安排個好歸宿。原著提到三教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八部正神,但經統計姜子牙封神的數目為:三界首領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柏鑑)1人;三山五嶽之神(黃天化、黃飛虎 、崇黑虎、聞聘、崔英、蔣雄)6人;雷部正神(聞太師等) 25人;火部正神(羅宣等人) 6人;瘟部正神(呂嶽等)7人;鬥部正神(金靈聖母等) 29人;群星列宿(群星115位,二十八宿中的20位,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九曜星官,北鬥五氣)257人;太歲部正神 (殷郊、楊任等)12人;靈霄寶殿四聖大元帥(九龍島四聖,王魔楊森 高體乾 李興霸)4人;財神部正神(趙公明等) 5人;四大天王(魔家四將: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4人;哼哈二將(鄭倫、陳奇)2人;五方主痘正神(餘化龍夫妻+五子) 7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 3人;分水將軍 (申公豹) 1人;轔冰消瓦解之神(飛廉、惡來)2人。
八、《聊齋志異》
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蒲松齡的居室叫聊齋,「志」的繁體可以看參考資料裡的,是記錄的意思,而「異」就是奇異的故事的意思。四個字合起來的解釋是:在聊齋裡記錄的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不是蒲松齡一個人的創作,而是他開茶鋪的時候,從行人那裡收集並記錄下來的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齡將已作成的篇章初步結集,題《聊齋志異》,作此文為序,自傷半生落拓,執著撰寫誌異之文,寄託憂憤,而少知音,情詞悽切。文中歷數典實,含自辯自信之意。,"志"是"寫"的意思,"異"指的是奇異的事情。
有關《鬼狐傳》和《聊齋志異》這兩個書名的記載見於嚴陵太守、萊陽人趙起杲在乾隆年間刊刻的青柯亭本序跋:「萊陽趙起杲清曜謹志:青本刻《聊齋志異》例言:『一,是編初稿為《鬼狐傳》。後先生入棘闈,狐鬼群集,揮之不去。以意揣之,蓋恥禹鼎之曲傳,懼軒轅之畢照也。歸乃增益他條,名之曰《誌異》。有名《聊齋雜誌》者,乃張此亭臆改,且多刪汰,非原書矣。』」民國人劉東侯在《聊齋志異仁人傳》也提到:「《聊齋志異》一書,早已見於風行海內,以其原名《鬼狐傳》,人多視之為茶餘酒後消閒遣悶之需。」可見《鬼狐傳》為《聊齋志異》初名及別名無疑,並且被當時的廣大讀者所知曉。趙起杲記下了蒲松齡為書更名的原因:在蒲松齡漫長的科舉應試生涯之中鬼狐幻影時常出現,他因此認為鬼狐害怕被曲解誤傳,此後又增加了其他內容,最終書名也隨之更改為《聊齋志異》。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根據張友鶴校注的版本統計,一共491篇,涉及鬼、狐的就有300多篇,可見這部書的主要描寫對象具體來指就是鬼狐。而且《聊齋志異》在寫鬼狐方面取得了高於以往的藝術成就:清代文人倪鴻在《桐陰清話》中評論:「國朝小說家談鬼狐之書,以淄川留仙《聊齋志異》為第一。」清人張維屏說:「小說家談狐說鬼之書,以《聊齋》為第一。」《畫皮》、《連瑣》、《聶小倩》等故事,被改編成各種影視劇,幾乎成為《聊齋志異》的代名詞。《鬼狐傳》是以主人公命名,因事命名,清晰直觀地告訴讀者這部書的大致內容,暗示了人物故事以及這部書的故事情節,起到了預敘事的功能。近代文學家魯迅:「《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書名由《鬼狐傳》到《聊齋志異》的變遷,也是蒲松齡單純志鬼狐世界進入志奇幻荒誕世界的過程。《聊齋志異》中的空間世界豐富多彩、眼花繚亂。夢境、仙境、鬼境、幻境等變異空間經過疊加組合,與凡境交錯幻化,虛實相生,形成一組亦真亦幻、光怪陸離的奇幻荒誕世界。如《鳳仙》的鏡子世界,鳳仙授境與劉赤水,每當他銳志攻讀時,鏡中人則歡笑,如有事荒廢,鏡中人就悲戚等,常將時間進行反常剪接,或讓其加速,或讓其凝固,給讀者造成「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的感覺。《聊齋志異》書名的確立,標誌著他不再是單純地沉浸在有趣奇異的故事之中,而是要向讀者展現自己的創作心境:誌異,標誌著他由記錄整理民間故事轉向有意識地自我創作,把俚俗諧趣和高雅的士大夫情趣合而為一且融會貫通。
九、《官場現形記》
神禹鑄鼎,魑魅夜哭;溫嶠燃犀,魍魎避影。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李寶嘉編著的《官場現形記》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史、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矇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官場現形記》中一些章節如制臺見洋人等,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讀來令人捧腹。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或齷齪卑鄙或昏聰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
從書名字意上理解,是將官場本來的樣子,即原形顯露出來。官場,舊時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範圍(貶義,強調其中的虛偽、欺詐、逢迎、傾軋等特點)。由於吏治特點,清代衙門、官場行為的實際運行;官員的生活、習性以及對於社會的影響著墨不多,官員總是喜歡自我吹噓,塑造「美好」形象,且官官相護。因此,對於清代衙門以及官員真實形象則難以看清。在清代皇帝眼中,滿洲官員是「自家人」,可以稱「奴才」,而漢人只能稱「臣」。也就是說,「滿洲」官員才有資格在皇帝面前稱「奴才」,漢人官員則連稱「奴才」都沒有資格。清代官場有許多壞習氣。其中之一是擺「官譜」,就是官員出門、辦事要講排場、耍威風。出門要乘轎、騎馬,要有衙役「鳴鑼開道」、耀武揚威;走水路要樓船炫耀;百姓要肅靜「迴避」。官員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要極力炫耀,使百姓折服。清廷吏治的另一弊端,則在於買賣官爵。專制政體下,清廷為了政權穩固,需要吏治清明,也需要任用廉吏,以顯示勤政為民。然而,隨著清王朝自身腐敗,變官場為市場。「賣官鬻爵」,結果是「飲鴆止渴」;甚至於賣的「官缺」太多,竟然「候補」無期,無處安插。晚清,曾捐戶部郎中的李慈銘寫有一副對聯稱:「保安寺街,藏書十萬卷;戶部員外,補闕一千年」。這裡「闕」指「官缺」。可見,當時補缺之難。下層官吏的貪汙中飽非常普遍。「州縣雜款報銷,尤不可究詰。有曾任直隸之淶水令者,言淶水每年收牛羊稅,計共六百兩,報銷僅十三兩,而藩司署費二十四兩,道署二十兩,州署十四兩,餘皆官所自得。又月領驛站費三百兩,其由縣給發,不過五十兩,則每年獲數千矣。」(徐珂編撰:《清稗類鈔》)。清人邵晉涵稱:「今之吏治,三種人為之,官擁虛聲而已。三種人者,幕賓、書吏、長隨。嘉慶皇帝曾不無憤慨地指出:「自大學士、尚書、侍郎,以至百司,皆唯諾成風,而聽命於書吏,舉一例則牢不可破,出一言則惟命是從,一任書吏顛倒是非,變換例案,堂官受其愚弄,冥然不知所爭之情節。《大清衙門》指出,嘉慶年間,工部書吏王叔常,竟然用私刻的公章「冒支國庫銀」。甚至「某罪犯應斬立決,但某書吏向其索賄千金後,暗換文書,竟以另一犯人代其受了極刑」。如此壞法弄權,「草菅人命」,可謂特色;另一方面,則是官場黑暗,任意魚肉百姓,生活極其奢華。有人形容京中的書吏生活是「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
《官場現形記》可謂是生動地展示了清末官場百態,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圖景。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腐敗,從綠營軍隊到地方政府,從府縣基層到京都部堂,上上下下一個樣。用慈禧太后的話說,通天底下一十八個省,哪裡來個清官?只是御史不說,我也就裝糊塗罷了。《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裡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
封建社會為官司的目的是聚錢斂財,發家致富;二是顯貴逞威,欺壓百姓,所謂「官場現形記」,從那些官員的醜惡表演中,能嗅出一個腐朽社會行將崩潰的氣息。
《官場現形記》序: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大聖人以教世為心,固不避宵小輩大奸慝之仇之也,而一意孤行,為若輩繪影繪聲,定一不磨之鐵案;不但今日讀之,奉為千秋公論,即若輩當日讀之,亦色然神驚,而私心沮喪也。嗚乎!文字之感人也深矣,而今日繼起者果誰乎?
老友南亭亭長乃近有《官場現形記》之著,如頰上之添毫,纖悉畢露;如地獄之變相,醜態百出。每出一紙,見者拍案叫絕。熟於世故者皆曰:「是非過來人不能道其隻字。」而長於鑽營者則曰:「是皆吾輩之先導師。」知者見知,仁者見仁;入鮑魚之肆,而不自知其臭,其斯之謂乎!夫今日者,人心已死,公道久絕。廉恥之亡於中國官場者,不知幾何歲月。而一舉一動,皆喪其羞惡之心,幾視天下卑汙苟賤之事,為分所應為。寵祿過當,邪所自來,竟以之興廢立篡竊之禍矣。戊戌、庚子之間,天地晦黑,覺羅不亡,殆如一線。而吾輩不畏強御,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卒伸大義於天下,使若輩凜乎不敢犯清議。雖謂《春秋》之力至今存可也。而孰謂草茅之士(13)不可以救天下哉? 《官場現形記》一書者,新學家所謂若輩之內容,而論世者所謂若輩之實據也。
僕嘗出入卑鄙齷齪之場,往來奔競夤緣之地,耳之所觸,目之所炫,五花八門,光怪萬狀,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於中國官場者。而口吶吶不能道,筆蕾蕾若鈍椎,胸際穢惡,腕底牢騷,嘗苦一部廿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今日讀南亭之《官場現形記》,不覺喜曰:是不啻吾意中所出。吾一生歡樂愉快事,無有過於此時者。蓋吾輩嫉惡之性,有同然者也。
嗟嗟!神禹鑄鼎,魑魅夜哭;溫嶠燃犀,魍魎避影。中國官場,久為全球各國不齒於人類。而若輩窮奇渾沌,跳舞拍張),方且謂行莫予泥,令莫予違,一若睥睨自得也者。而不意有一救世佛焉,為之放大千之光,攝世界之影,使一般之蠕蠕而動、蠢蠢以爭者,成畢現於菩提鏡中,此若輩意料所不到者也。然而存之萬世之下,安知不作今日之《春秋》觀?而今日之知我罪我,則我又何所計及乎?是為序。
十、《三俠五義》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在初刻本每頁邊上都書「三俠五義」四字, 可見著者是把「三俠五義」四個字作為原書的別名。在我國古漢語中「三」、「五」等數,既可表示基數, 即表示確數的數目,如「三綱五常」、「三皇五帝」、「三墳五典」等, 又可表示虛數,即用定數來表示誇大、縮小、或不定的數目, 如「三令五申」等。從基數的概念來看:三俠是南俠、北俠、丁氏雙俠(看成一個整體),五義是五鼠;從虛數的涵義來理解, 「三俠五義」是許多俠義的意思。
三俠指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五義,也稱五鼠鬧東京,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
《三俠五義》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背景設在北宋仁宗年間,講述了包青天在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等江湖俠客保護幫助下,鋤強扶弱,為民除害的故事。《三俠五義》首刊於光緒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卷首有問竹主人(石玉昆)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石玉昆(約1798~1871),清代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著名子弟書說唱人。其說唱之《龍圖公案》今猶有傳抄本,唱詞甚多。後在此基礎上,刪去唱詞,增飾為小說,題《龍圖耳錄》。光緒年間,問竹主人(石玉昆)又加以修改潤色,更名為《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均為 120回。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在《三俠五義》成書十年後,近代學者俞樾認為本書第一回「狸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遂「援據史傳,訂正俗說」,重撰第一回。又以三俠即南俠御貓展昭展熊飛、北俠紫髯伯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合為一俠。實為四俠,增以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共為七俠;原五鼠即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仍為五義士,改書名為《七俠五義》,於光緒十五年作序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