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清風 家風故事」潤物無聲的家風

2020-12-22 生態環境部

編者按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現在,我們將生態環保人的家風故事與大家分享。我們相信,對家風的探索、思考過程,是追尋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認識的過程,是汲取奮進力量、鼓足勇氣前行的過程。帶上祖輩和父母的愛和叮囑,我們將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我家的孝親氛圍

我出生成長在華北平原的一個小村莊,最難忘懷的是家裡的孝親氛圍。父輩對爺爺的孝敬是我記憶最深的。

當時村裡的生活的確艱苦,大部分時候吃的是用玉米面做的窩頭或貼餅子。烙餅也是玉米面居多,但媽媽每次都會單獨給爺爺做純白面的,爺爺吃不完的,媽媽才會分給我們幾個孩子,但也總會留一些,給爺爺下一頓熱了再吃。很多時候,爺爺故意多剩一些,讓我們都能嘗到一口。

有一次我問父親,為什麼我們家不像別人家那樣,大家都吃一樣的。父親嚴肅地說:白面就那麼多,不夠全家吃,就只能這樣。爺爺當年養活一家人不容易,現在年紀大了,作為子孫就要孝敬他。

其實,爺爺是個很勤勞也很有原則的人。小時候,村裡很多家庭沒有金屬鍋蓋,就用秸稈編「拍子」當鍋蓋用。冬季農閒時候,爺爺也會編些「拍子」拿到集市上去賣。爺爺編的「拍子」又快又好,一天半左右就能編一個,拿到集市上能賣七八塊錢。

因為質量好,爺爺編的「拍子」總是被本村人預定,爺爺一般只收五塊錢,從來不多收,多年都沒變過。我問為什麼不拿到集市上多賣點錢,爺爺說,大家掙錢不容易,有的人家日子過得不好,也算是幫幫他們。有時候,有的人會多給一兩塊,但爺爺都會拒絕掉,說這是他的「規矩」。這大概就是我最早接觸到的規矩概念,後來才理解這就是最基本的原則性。

每年編「拍子」的時間會持續一個月左右,原來是父親和爺爺倆人做,當我和哥哥長大了也幫一些忙。後來編「拍子」的時間越來越短,主要是沒原材料秸稈了。父親說,爺爺年紀大了,不能讓他做得時間太長,但只要有原材料,爺爺就不會停下來,所以就只能少準備點了。

小時候不是太理解,現在想來,父親真的懂得孝順,是那種淳樸的孝道。我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在孩童時就埋下了「做人要有原則」的種子,把「做子女的要懂得孝」當成了為人之道。

如今,父親已經過世,母親的身體也不太硬朗。為了照顧母親,弟弟辭去了在外地的工作,回老家邊務農邊照顧母親。每年冬天,我會接母親來北京過冬。

我愛人很能體會孝道在我家的意義,每年都和我一起回老家接母親。母親喜歡吃魚,我愛人會提前做好放在冰箱裡。每天早晨上班前,還會把母親早上、中午的飯準備好,母親自己熱一下就可以吃。晚上,還會燒好熱水讓母親泡腳。

這就是日常在我家裡發生的事。現在兒子放假回來,也會替我們做一些事,這大概就是家風的傳承吧。

作者:陳金融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紀委書記

一次家庭「批判」會

家風體現著家庭的氣質和價值觀,更會影響個人的立身處世。現在,駕車出行越來越多,「車德」日益重要。前幾年的一次家庭「批判」會,徹底改變了我一些不好的開車習慣。

事情的緣由是上班路上的一次小事故。當時,我在十字路口由北向南正常直行,一輛車在左轉道違規直行,過路口後,強硬地要插到我前面。平時我對這些違規開車行為就深惡痛絕,加之那天等了兩次紅燈才過去,著急上班,所以就沒有給他讓路。結果,兩輛車發生剮蹭,雖然警察判定那輛車全責,但我的車也要去修理,還耽誤了不少時間。

晚上回家後,妻子和孩子對我進行了「嚴肅」批評。她們認為我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讓車。

孩子說,他違規是他的錯,但你是用錯誤的方式回應了他的錯誤。還有類似的情況也應該進行反思,比如,為了不讓其他車走應急車道,開車緊貼應急車道線。

妻子也說,我這種處理方式的結果就是發生了交通事故,不僅影響自己上班,造成車輛損傷,還讓那個平時就擁堵的路口更加擁堵,影響了大家出行,需要進行反思。

對於他們的批評,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此後,我更加嚴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也更加講究「車德」。不能用錯誤方式應對別人的違規行為,這是我的深刻體會和感悟。

作者:柏成壽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潤物無聲的家風

一直以來,我以為我家沒有「家風」。我出生在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人,沒有高學歷,講不出大道理。如今人到中年,我才懂得,父母潤物細無聲的品德時刻影響著我,讓我成為今天的樣子。

母親在商業部門工作,曾經賣過家電。1993年,母親賣出一臺21寸彩色電視機,售價2000多元,相當於她半年的工資。過了一個月,買家說電視機顯像管有問題,但這並不在退換貨範圍。剛存夠彩電錢的母親十分理解對方的心情,簡單與父親商量後,買了一臺新彩電給對方,對方退回的電視機返廠維修後,搬回了我家。母親開心得像個孩子,「我們家也看上大彩電啦!」我當時並不理解,她卻說:「吃虧是福,我見不得別人受苦。」

2008年汶川地震時,年近50的母親一大早就去排隊獻血。我十分掛念她的身體,她卻擔心地問我:「人家不會嫌我年紀太大了,不要我了吧?」

2013年,我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一直瞞著父母。沒想到母親發現登記卡後說:「我還可以登記嗎?替我也登記一下。我一輩子沒有什麼作為,以後能幫到一個人也算沒白活。」

母親從來不把「善良」放在嘴上,但她就是善良本身。

父親是一個孝子。有一年,父親的大伯父成為植物人,親生兒子工作繁忙,父親就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任。8個月裡,父親每天幫老人翻身、接屎端尿,毫無怨言。奶奶去世前的幾年間也纏綿病榻,一直是父親悉心照料,用孝心溫暖了奶奶最後的時光。

家風是孩子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去年回老家時,我們帶著90歲高齡的外婆去飯店吃飯。看父親小心翼翼地攙扶著外婆,我對兒子說:「看到姥爺了吧,這就叫孝順。」兒子說:「媽媽,您老了我也要這樣攙著您走。」

好家風猶如春風,把陽光和溫暖吹進心坎。細瑣小事的記憶會隨著歲月走遠,但家風不會,它將在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

作者:廖媛

生態環境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

生而為人,務必善良

我年幼的時候,媽媽在長途汽車站附近經營一間小飯館。因為人流量大,吸引來一些雜耍賣藝的人。有一次,街邊出現了一對兄弟,哥哥十來歲,弟弟七八歲。深秋的天氣,兩人都打著赤膊。弟弟賣力地敲鑼,哥哥手裡握著一把匕首,扯起嗓子喊:「快來看啊,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真人表演!」

人們聚集了一圈又一圈,不耐煩地催促趕緊表演。等到時機差不多時,哥哥舉起匕首,大叫一聲,猛地刺進自己手背,鮮血順著手指不停地滑落。看客們一鬨而散,弟弟捧著大碗追著他們要錢,但要到的並不多。賣藝結束後,兄弟倆走進小飯館吃飯。等他們吃完要付錢時,媽媽制止了他們,還把當天收銀剩下的幾十塊錢送給他們。「以後找點別的事情吧,不要傷害自己身體。」

兄弟倆走後,媽媽對我說:「世上可憐的人很多,沒有父母的孩子尤其可憐,你以後見到這樣的,也要給他們幫助。」雖然當時我還在懵懂無知的年紀,但至今記憶猶新。

我家附近有一位老婆婆,是聾啞人,每天沿街撿廢品。我們幾個孩子偏偏喜歡招惹她,故意模仿她的表情和動作,逗她生氣。

有一次我們趁老婆婆午睡,用小石子扔到她家門板上。老婆婆被吵醒了,站在門口衝我們大叫。媽媽正巧路過,二話不說就把我拎回了家。一向脾氣溫和的媽媽,發了好大的火。她說,老婆婆沒有親人,又有殘疾,怎麼能欺負這樣一個可憐人?她還拿出一些糕點,讓我送到啞婆婆家,當面向她道歉。

媽媽去世後,街坊鄰居過來看望我。他們說:「你媽媽是個好人,以後有需要時儘管找我們,我們就是你的親人!」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善良的意義。

作者:劉婕

生態環境部機關黨委

父親的杯子

父親有個刷牙用的舊搪瓷杯子,白色的搪瓷面上印著一行紅字「要節約鬧革命」。搪瓷面有些磨花了,杯子底磕掉了一小塊瓷,露出的金屬帶著淡淡的鏽色。

記憶中,這個杯子一直在我家,和那個時代的搪瓷臉盆、飯碗一樣普通。父親每天用它刷牙,多少年沒有換過。

大一寒假回家,再看到這個杯子,猛然覺得有點突兀:都已經九十年代了,這個老古董確實有點土氣。和父親聊起來,才知道這是父母結婚時添置的,已經用了二十多年。「用起來還是好好的,扔了它就只是垃圾了。」父親的話很樸實。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我的生活方式來自哪裡:小時候總穿哥哥的舊衣服,新衣服只有過年時才有一套;吃著大學食堂裡的飯菜,就覺得很滿足;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回家,我和夥伴們一路站著,也能一路歡笑。家裡的經濟固然一直不寬裕,但「高端、大氣、上檔次」,也確實從未成為我的嚮往和追求。

後來,我的兒子一天天長大,生活在他那裡,也是一樣的簡單:去學校,就是校服加身;節假日的便裝,都是一些大眾牌子,他從未提過要阿迪、耐克等名牌;周末去上籃球課,騎上舊自行車就走。一切平平常常,我沒覺得有什麼,他也覺得沒什麼。

去年,父親去世了。整理遺物時,這個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搪瓷杯子被我們留了下來,這是一家三代人尚儉戒奢的傳承。

作者:李治國

生態環境部西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紀檢組長

勤儉厚道

2017年春節,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圍坐在一起,討論的主題是家風。「姥爺,你們的家風是什麼?」孩子問我父親。「勤儉,勤是勤勞,儉是節儉。」父親說。「姥姥,你們家呢?」「我父母告訴我,為人要厚道,寧可虧著自己,不要虧著別人。」母親說。

雖然父母之前沒有說過我家的家風是什麼,但勤儉厚道,正是他們一生踐行的品質。

母親9歲時就失去了媽媽,從小就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給自己的父親和三個兄弟洗衣做飯、做衣做鞋,還得兼顧自己的學業。寒暑假經常因為縫補的衣服鞋子太多,手都變得紅腫,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母親異常節儉,從不亂花一分錢,但一直寬以待人。配額制年代,家中口糧供應有限,母親總是把細糧留給客人,自家人吃粗糧。

父親牢記祖訓,勤勞至極。由於母親身體不好,他主動承擔起大部分家務,一下班就挽起袖子幫母親幹活。

父母親對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工作,不要怕辛苦,不要計較得失。今天想起來,這就是家風中的「勤」字。母親在心臟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堅持上班,從不遲到早退。小時候,母親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年幼的姐姐和我,雖然已經非常辛苦,但還堅持完成專升本。我經常半夜醒來看到媽媽還在燈下讀書,這一場景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也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作者:唐豔冬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

凳子沒有錯

孩子玩得很高興,在屋裡跑著,突然被一個小凳子絆倒了,哭了起來。按照老家的習俗,老人通常會說:「這個凳子真討厭,我們打它一下,不要哭了。」

這種方式對孩子來說很管用,但凳子沒有錯,你經過或者不經過,它都呆在那裡,是孩子亂跑自己絆倒的。把孩子哄好了容易,但是如果長期用這樣的辦法,就會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會養成凡事都埋怨他人的習慣。所以我跟老人達成共識,孩子要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摔倒了,不要用這種方式安慰他們。

埋怨他人是容易的,反思自己是難的。對於成人來說,也是如此。到底是凳子錯了,還是自己錯了?自己錯在哪裡?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樣一個小問題,以後遇到挫折就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也就很難進步。

所以我要說:「孩子,凳子沒有錯,是你自己不小心摔倒了,下次記得要看好周圍的環境,不要亂跑。」

表姐家的臥室有一個飄窗,孩子們都想站在上面玩。姐夫認為,雖然自己家的飄窗安裝了護欄,但如果孩子養成在飄窗上打鬧的習慣,以後去別人家做客,不能保證別人家的窗戶都是安全的,所以最好是告訴孩子這裡很危險。孩子有了風險意識,以後面對類似的問題就會本能地預防風險。

我是贊同姐夫的。孩子雖小,卻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讓他們自己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就會免去家長一次次的管教和擔心。

明辨是非,可以從一個小凳子開始;預防風險,可以從一扇飄窗開始。

作者:黃婷婷

中國環境報社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郭川

相關焦點

  • 最美家庭故事丨家風潤物細無聲 清正廉潔顯本色——記最美「清正...
    最美家庭故事丨家風潤物細無聲 清正廉潔顯本色——記最美「清正廉潔」家庭 晏貴賓家庭 2020-04-30 0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保清風 家風故事」做一個溫暖的人
    編者按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現在,我們將生態環保人的家風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廉政家風家訓】#優秀作品展播#NO.02 || 細無聲,家風無言;潤...
    【我的廉政家風家訓】#優秀作品展播#NO.02 || 細無聲,家風無言;潤於身,終身受益!【序言】家風亦即「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員認可並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思想作風、審美觀點、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總和。下面這篇文章作者將自己的家風娓娓道來,樸實真切。
  • 家風館裡話家風 四明山下清風拂_中國婦女報<20201207期>第6版:家風
    以「廉」為題 清風拂四明家風館中懸掛的「清風拂四明」牌匾,昭示了它的主題。「聖人偉人名人中華家風傳古今,族人家人鄰人百姓故事譜千秋」的楹聯,也傳達著「清風拂四明」的意義。「我們茂新村不僅僅是極具農耕文化底蘊的地方,還是一個有著深厚清廉根基,被譽為『御史之鄉』的地方。寧波家風館這次能選址在我們村,是我們的榮耀,更是對我們村『耕讀傳家,清廉傳世』的肯定。」
  • 壽寧家訓家風傳遞正能量
    寧德文明網12月21日訊(通訊員 吳通華/文 李文/圖)12月18日,在鰲陽鎮茗溪寧和花園二期壽寧藝術展覽館,壽寧縣縣舉行"傳承好家訓·弘揚好家風"書畫作品展,展覽時間:12月18一25日(上午8:30一一下午4:30)。
  • 「好家風」浸潤古城萬千家庭——西安市「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
    一年多來,「好家風」浸潤古城萬千家庭,「廉潔文化」雲講堂每期在線收看10多萬人,徵集經典家規家訓家書2500餘件,網上訪問優秀作品數達63萬餘人次,湧現出一批鮮活的好家風故事。良好家風促黨風帶民風,推動社會風氣向善向好,崇廉尚德在古城大地蔚然成風。
  • 主題黨日|「學家風 興作風 揚清風」
    主題黨日|「學家風 興作風 揚清風」 2020-12-15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家訓鄉約啟後人 2020-06-30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華講述家風故事」匯聚時代正能量
    大家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了河南一個最為普通的河南專線物流人家庭「物三代」的降生。專線物流人把酒歡歌紛紛獻上對時利和物流總經理李學旺、兒子李東傑和孫子小樂樂的美好祝福。雖然兩個業餘主持人整個氣氛以調侃互動為主,沒有提到家風文化的字眼,但大屏上播放的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足以讓在場的每一位為之感動,正是通過一張張老照片和全家福讓我們走進了這個河南普通專線物流人的大家庭。
  • 「最美家教家風故事」獲獎名單公布
    > 3月20日至4月15日,市婦聯、市文明辦、市教育局聯合在全市開展了「最美家教家風故事」徵集活動。
  • 「最美志願者」帶著孩子做公益——白雲山小柴胡好家風系列故事
    (原標題:「最美志願者」帶著孩子做公益——白雲山小柴胡好家風系列故事)
  •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家風築國,國夢可興》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家風築國,國夢可興》 2020-12-0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故事匯】第二十九期|共讀名人家風故事:家鄉需要我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家庭,是我們最早接受教育的環境,是傳承家教家風的核心場所,同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
  • 「家風故事」韜光養晦——三國名臣賈詡的家風故事
    家風故事「韜光養晦」是一個組合成語,由「韜光」與「養晦」兩詞構成,正式出現是在一部明朝小說《蕩寇志》中,分別出現則要早得多,先秦時代的《詩經》中就有了「養晦」之說,南北朝時期則出現了「韜光」一詞。有「韜光養晦」之家風的人物,也早在明朝之前就有出現,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當屬賈詡。
  • 【家風故事匯】第四十四期|李自標:家風家訓書法作品《明日歌》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
  • 深入推進家風建設 以家風正黨風淳民風
    此外,在五鳳鎮金箱村的家庭文化館,設有部分家族家譜、日記、書信、攝影、書法、家風剪紙、蜀繡作品等物品展示,較全面地展現金堂縣有代表性的家族及其優秀家風故事,成為當地傳遞家風正能量的一道人文風景。 揚家風,以文字傳遞家風力量 編印本土家風故事讀本,把好家風「聚」起來。以文載道,以風化人。
  • 我的家風故事:父母教會我「忠信篤敬 真善美仁」
    我的家風故事:父母教會我「忠信篤敬 真善美仁」 2020-01-10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口述孟家三代人家風傳承 孟曉蘇《亞聖薪火》新書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何春中)12月22日,孟子後裔、著名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孟曉蘇博士口述的家風故事新書《亞聖薪火》新書發布會暨家風論壇在京舉行。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有「亞至」之稱。
  • 成都市武侯區:開設「家風學堂」弘揚清廉家風
    人民網成都5月14日電 (王波)今日,由成都市紀委監委、成都市婦聯主辦,武侯區紀委監委、武侯區婦聯、玉林街道黨工委承辦的武侯區首家「家風學堂」在玉林街道玉林北路社區揭牌成立。揭牌儀式後,社區的「成都故事會客廳」還舉行了「最美家庭」分享會,來自武侯區的「最美家庭」代表分享了清風傳家的感人故事。分享會上,三組「最美家庭」代表分享家風家訓小故事,其中馳援武漢的逆行者繆莎的家庭故事更是令人深受觸動。疫情最嚴重的的時期,繆莎作為四川省腫瘤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義不容辭趕赴武漢,成為四川省腫瘤醫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的成員。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這個成語出自《史記》,是一位謀士用來勸告韓信謀反的說辭。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