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現在,我們將生態環保人的家風故事與大家分享。我們相信,對家風的探索、思考過程,是追尋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認識的過程,是汲取奮進力量、鼓足勇氣前行的過程。帶上祖輩和父母的愛和叮囑,我們將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我家的孝親氛圍
我出生成長在華北平原的一個小村莊,最難忘懷的是家裡的孝親氛圍。父輩對爺爺的孝敬是我記憶最深的。
當時村裡的生活的確艱苦,大部分時候吃的是用玉米面做的窩頭或貼餅子。烙餅也是玉米面居多,但媽媽每次都會單獨給爺爺做純白面的,爺爺吃不完的,媽媽才會分給我們幾個孩子,但也總會留一些,給爺爺下一頓熱了再吃。很多時候,爺爺故意多剩一些,讓我們都能嘗到一口。
有一次我問父親,為什麼我們家不像別人家那樣,大家都吃一樣的。父親嚴肅地說:白面就那麼多,不夠全家吃,就只能這樣。爺爺當年養活一家人不容易,現在年紀大了,作為子孫就要孝敬他。
其實,爺爺是個很勤勞也很有原則的人。小時候,村裡很多家庭沒有金屬鍋蓋,就用秸稈編「拍子」當鍋蓋用。冬季農閒時候,爺爺也會編些「拍子」拿到集市上去賣。爺爺編的「拍子」又快又好,一天半左右就能編一個,拿到集市上能賣七八塊錢。
因為質量好,爺爺編的「拍子」總是被本村人預定,爺爺一般只收五塊錢,從來不多收,多年都沒變過。我問為什麼不拿到集市上多賣點錢,爺爺說,大家掙錢不容易,有的人家日子過得不好,也算是幫幫他們。有時候,有的人會多給一兩塊,但爺爺都會拒絕掉,說這是他的「規矩」。這大概就是我最早接觸到的規矩概念,後來才理解這就是最基本的原則性。
每年編「拍子」的時間會持續一個月左右,原來是父親和爺爺倆人做,當我和哥哥長大了也幫一些忙。後來編「拍子」的時間越來越短,主要是沒原材料秸稈了。父親說,爺爺年紀大了,不能讓他做得時間太長,但只要有原材料,爺爺就不會停下來,所以就只能少準備點了。
小時候不是太理解,現在想來,父親真的懂得孝順,是那種淳樸的孝道。我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在孩童時就埋下了「做人要有原則」的種子,把「做子女的要懂得孝」當成了為人之道。
如今,父親已經過世,母親的身體也不太硬朗。為了照顧母親,弟弟辭去了在外地的工作,回老家邊務農邊照顧母親。每年冬天,我會接母親來北京過冬。
我愛人很能體會孝道在我家的意義,每年都和我一起回老家接母親。母親喜歡吃魚,我愛人會提前做好放在冰箱裡。每天早晨上班前,還會把母親早上、中午的飯準備好,母親自己熱一下就可以吃。晚上,還會燒好熱水讓母親泡腳。
這就是日常在我家裡發生的事。現在兒子放假回來,也會替我們做一些事,這大概就是家風的傳承吧。
作者:陳金融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紀委書記
一次家庭「批判」會
家風體現著家庭的氣質和價值觀,更會影響個人的立身處世。現在,駕車出行越來越多,「車德」日益重要。前幾年的一次家庭「批判」會,徹底改變了我一些不好的開車習慣。
事情的緣由是上班路上的一次小事故。當時,我在十字路口由北向南正常直行,一輛車在左轉道違規直行,過路口後,強硬地要插到我前面。平時我對這些違規開車行為就深惡痛絕,加之那天等了兩次紅燈才過去,著急上班,所以就沒有給他讓路。結果,兩輛車發生剮蹭,雖然警察判定那輛車全責,但我的車也要去修理,還耽誤了不少時間。
晚上回家後,妻子和孩子對我進行了「嚴肅」批評。她們認為我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讓車。
孩子說,他違規是他的錯,但你是用錯誤的方式回應了他的錯誤。還有類似的情況也應該進行反思,比如,為了不讓其他車走應急車道,開車緊貼應急車道線。
妻子也說,我這種處理方式的結果就是發生了交通事故,不僅影響自己上班,造成車輛損傷,還讓那個平時就擁堵的路口更加擁堵,影響了大家出行,需要進行反思。
對於他們的批評,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此後,我更加嚴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也更加講究「車德」。不能用錯誤方式應對別人的違規行為,這是我的深刻體會和感悟。
作者:柏成壽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潤物無聲的家風
一直以來,我以為我家沒有「家風」。我出生在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人,沒有高學歷,講不出大道理。如今人到中年,我才懂得,父母潤物細無聲的品德時刻影響著我,讓我成為今天的樣子。
母親在商業部門工作,曾經賣過家電。1993年,母親賣出一臺21寸彩色電視機,售價2000多元,相當於她半年的工資。過了一個月,買家說電視機顯像管有問題,但這並不在退換貨範圍。剛存夠彩電錢的母親十分理解對方的心情,簡單與父親商量後,買了一臺新彩電給對方,對方退回的電視機返廠維修後,搬回了我家。母親開心得像個孩子,「我們家也看上大彩電啦!」我當時並不理解,她卻說:「吃虧是福,我見不得別人受苦。」
2008年汶川地震時,年近50的母親一大早就去排隊獻血。我十分掛念她的身體,她卻擔心地問我:「人家不會嫌我年紀太大了,不要我了吧?」
2013年,我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一直瞞著父母。沒想到母親發現登記卡後說:「我還可以登記嗎?替我也登記一下。我一輩子沒有什麼作為,以後能幫到一個人也算沒白活。」
母親從來不把「善良」放在嘴上,但她就是善良本身。
父親是一個孝子。有一年,父親的大伯父成為植物人,親生兒子工作繁忙,父親就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任。8個月裡,父親每天幫老人翻身、接屎端尿,毫無怨言。奶奶去世前的幾年間也纏綿病榻,一直是父親悉心照料,用孝心溫暖了奶奶最後的時光。
家風是孩子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去年回老家時,我們帶著90歲高齡的外婆去飯店吃飯。看父親小心翼翼地攙扶著外婆,我對兒子說:「看到姥爺了吧,這就叫孝順。」兒子說:「媽媽,您老了我也要這樣攙著您走。」
好家風猶如春風,把陽光和溫暖吹進心坎。細瑣小事的記憶會隨著歲月走遠,但家風不會,它將在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
作者:廖媛
生態環境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
生而為人,務必善良
我年幼的時候,媽媽在長途汽車站附近經營一間小飯館。因為人流量大,吸引來一些雜耍賣藝的人。有一次,街邊出現了一對兄弟,哥哥十來歲,弟弟七八歲。深秋的天氣,兩人都打著赤膊。弟弟賣力地敲鑼,哥哥手裡握著一把匕首,扯起嗓子喊:「快來看啊,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真人表演!」
人們聚集了一圈又一圈,不耐煩地催促趕緊表演。等到時機差不多時,哥哥舉起匕首,大叫一聲,猛地刺進自己手背,鮮血順著手指不停地滑落。看客們一鬨而散,弟弟捧著大碗追著他們要錢,但要到的並不多。賣藝結束後,兄弟倆走進小飯館吃飯。等他們吃完要付錢時,媽媽制止了他們,還把當天收銀剩下的幾十塊錢送給他們。「以後找點別的事情吧,不要傷害自己身體。」
兄弟倆走後,媽媽對我說:「世上可憐的人很多,沒有父母的孩子尤其可憐,你以後見到這樣的,也要給他們幫助。」雖然當時我還在懵懂無知的年紀,但至今記憶猶新。
我家附近有一位老婆婆,是聾啞人,每天沿街撿廢品。我們幾個孩子偏偏喜歡招惹她,故意模仿她的表情和動作,逗她生氣。
有一次我們趁老婆婆午睡,用小石子扔到她家門板上。老婆婆被吵醒了,站在門口衝我們大叫。媽媽正巧路過,二話不說就把我拎回了家。一向脾氣溫和的媽媽,發了好大的火。她說,老婆婆沒有親人,又有殘疾,怎麼能欺負這樣一個可憐人?她還拿出一些糕點,讓我送到啞婆婆家,當面向她道歉。
媽媽去世後,街坊鄰居過來看望我。他們說:「你媽媽是個好人,以後有需要時儘管找我們,我們就是你的親人!」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善良的意義。
作者:劉婕
生態環境部機關黨委
父親的杯子
父親有個刷牙用的舊搪瓷杯子,白色的搪瓷面上印著一行紅字「要節約鬧革命」。搪瓷面有些磨花了,杯子底磕掉了一小塊瓷,露出的金屬帶著淡淡的鏽色。
記憶中,這個杯子一直在我家,和那個時代的搪瓷臉盆、飯碗一樣普通。父親每天用它刷牙,多少年沒有換過。
大一寒假回家,再看到這個杯子,猛然覺得有點突兀:都已經九十年代了,這個老古董確實有點土氣。和父親聊起來,才知道這是父母結婚時添置的,已經用了二十多年。「用起來還是好好的,扔了它就只是垃圾了。」父親的話很樸實。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我的生活方式來自哪裡:小時候總穿哥哥的舊衣服,新衣服只有過年時才有一套;吃著大學食堂裡的飯菜,就覺得很滿足;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回家,我和夥伴們一路站著,也能一路歡笑。家裡的經濟固然一直不寬裕,但「高端、大氣、上檔次」,也確實從未成為我的嚮往和追求。
後來,我的兒子一天天長大,生活在他那裡,也是一樣的簡單:去學校,就是校服加身;節假日的便裝,都是一些大眾牌子,他從未提過要阿迪、耐克等名牌;周末去上籃球課,騎上舊自行車就走。一切平平常常,我沒覺得有什麼,他也覺得沒什麼。
去年,父親去世了。整理遺物時,這個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搪瓷杯子被我們留了下來,這是一家三代人尚儉戒奢的傳承。
作者:李治國
生態環境部西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紀檢組長
勤儉厚道
2017年春節,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圍坐在一起,討論的主題是家風。「姥爺,你們的家風是什麼?」孩子問我父親。「勤儉,勤是勤勞,儉是節儉。」父親說。「姥姥,你們家呢?」「我父母告訴我,為人要厚道,寧可虧著自己,不要虧著別人。」母親說。
雖然父母之前沒有說過我家的家風是什麼,但勤儉厚道,正是他們一生踐行的品質。
母親9歲時就失去了媽媽,從小就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給自己的父親和三個兄弟洗衣做飯、做衣做鞋,還得兼顧自己的學業。寒暑假經常因為縫補的衣服鞋子太多,手都變得紅腫,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母親異常節儉,從不亂花一分錢,但一直寬以待人。配額制年代,家中口糧供應有限,母親總是把細糧留給客人,自家人吃粗糧。
父親牢記祖訓,勤勞至極。由於母親身體不好,他主動承擔起大部分家務,一下班就挽起袖子幫母親幹活。
父母親對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工作,不要怕辛苦,不要計較得失。今天想起來,這就是家風中的「勤」字。母親在心臟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堅持上班,從不遲到早退。小時候,母親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年幼的姐姐和我,雖然已經非常辛苦,但還堅持完成專升本。我經常半夜醒來看到媽媽還在燈下讀書,這一場景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也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作者:唐豔冬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
凳子沒有錯
孩子玩得很高興,在屋裡跑著,突然被一個小凳子絆倒了,哭了起來。按照老家的習俗,老人通常會說:「這個凳子真討厭,我們打它一下,不要哭了。」
這種方式對孩子來說很管用,但凳子沒有錯,你經過或者不經過,它都呆在那裡,是孩子亂跑自己絆倒的。把孩子哄好了容易,但是如果長期用這樣的辦法,就會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會養成凡事都埋怨他人的習慣。所以我跟老人達成共識,孩子要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摔倒了,不要用這種方式安慰他們。
埋怨他人是容易的,反思自己是難的。對於成人來說,也是如此。到底是凳子錯了,還是自己錯了?自己錯在哪裡?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樣一個小問題,以後遇到挫折就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也就很難進步。
所以我要說:「孩子,凳子沒有錯,是你自己不小心摔倒了,下次記得要看好周圍的環境,不要亂跑。」
表姐家的臥室有一個飄窗,孩子們都想站在上面玩。姐夫認為,雖然自己家的飄窗安裝了護欄,但如果孩子養成在飄窗上打鬧的習慣,以後去別人家做客,不能保證別人家的窗戶都是安全的,所以最好是告訴孩子這裡很危險。孩子有了風險意識,以後面對類似的問題就會本能地預防風險。
我是贊同姐夫的。孩子雖小,卻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讓他們自己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就會免去家長一次次的管教和擔心。
明辨是非,可以從一個小凳子開始;預防風險,可以從一扇飄窗開始。
作者:黃婷婷
中國環境報社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郭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