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體育交流機制化20年:讓體育精神凝聚兩岸民心

2021-01-08 閩南網

­  12月的臺灣,陰雨綿綿,到處是溼冷的空氣。而在體育場、運動館乃至城市的大街小巷,卻熱鬧非常。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進入各地校園、兩岸馬術運動員競技於新北馬場、近百名來自上海的馬拉松選手奔跑在臺北的街頭……兩岸體育交流在2017年年底掀起了一波高潮,使兩岸體育交流機制化的第二十年圓滿收尾。

­  高層引導,常來常往20年

­  12月3日,在臺北市立大學柔道館,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參訪團柔道交流專場正在舉行。十幾名臺灣的柔道教練和優秀選手正跟中國國家隊柔道金牌教練傅國義切磋學習。「他帶來的很多理念和技術是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每次跟傅教練上課都要消化很長時間。」說起這兩天的交流經歷,臺北市立大學柔道隊教練王沁芳顯得很興奮。曾多次到大陸部分省級柔道隊交流的她對這次參訪團期待已久,短暫的交流並不能讓她覺得解渴,她期待兩岸奧委會能促成明年的參訪團交流。

­  「兩岸體育交流是個常來常往的過程,大家見面都像是老朋友,像這樣的交流今後肯定還會繼續。」中國奧委會競技體育部副部長、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參訪團團長楊善德在活動結束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11月30日至12月5日,楊善德帶領6個項目的11名教練和運動員組成的大陸金牌教練和運動員參訪團訪臺,此時距離1997年第一批參訪團訪臺整整20年。

­  「1997年1月,為推動兩岸體育交流的持續健康發展,兩岸奧委會共同發起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促成的第一個交流項目便是大陸金牌教練和運動員訪臺。」此次參訪團抵臺,恰逢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建立20年,楊善德回憶,首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的舉辦,開創了兩岸奧委會更多的對話與合作空間,確立雙方奧委會來年互訪的交流項目與機制。楊善德指出,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每年在兩岸輪流舉行,標誌著兩岸體育交流邁入了規範化、機制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  自1997年起的「三來三往」到現在的「六來六往」,兩岸的互訪交流項目漸漸增多。交流項目也從競技運動拓展到大眾體育等方面。中國臺北奧委會主席林鴻道依然記得,2015年大陸全民健身活動展示交流團在臺灣掀起的《小蘋果》旋風,至今仍然深受臺灣民眾喜愛。林鴻道表示,這些年從兩岸的體育行政人員到專業領域,從座談式的交流擴及既深且廣的專業研討會,還有武術、體操、花樣滑冰及跳水與水上芭蕾的來訪表演,體育交流可說是目前兩岸各項活動交流最頻繁、最順暢的項目。

­  基層互動,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  高層交流機制的建立,有效引導著兩岸單項體育協會、地方體育組織、各項目運動隊運動員教練員間的密切交流。2012年,臺北市與上海市在雙城論壇上簽署《臺北市與上海市體育交流合作備忘錄》,自此雙城在體育領域展開密切交流合作,成為兩岸基層體育交流的典範。

­  今年8月25日晚,正值臺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在臺北·上海移訓運動員聯誼會上,來自上海的花劍運動員陳婷怡顯得格外開心,她終於見到了兩位暌違許久的寶島小夥伴——在本屆世大運代表中華臺北隊參加擊劍比賽的程昕和陳令翊。「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不是為了比賽,而是來給她們加油打氣來的。」陳婷怡解釋道。5年前,臺北體育局安排運動員到上海「移訓」。上海方面選派優秀教練帶訓,兩地運動員同吃同住同訓練。陳婷怡和程昕、陳令翊就是從那時起結成了好姐妹。

­  像陳婷怡和程昕、陳令翊這樣的友誼在臺北與上海的年輕人之間並非個案。自2013年以來,臺北已經有4批526名運動員和74名教練員到上海參加移訓。「移訓」項目涵蓋田徑、擊劍、體操、遊泳、羽毛球、桌球、跆拳道等15個運動項目,這次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8名運動員就曾經到上海參加過「移訓」。

­  儘管此次參賽止步團體16強,程昕仍非常感激上海教練員給予的幫助。「大陸的訓練強度和難度相對較大,我們一開始過去有點吃不消。但看到大陸隊員都堅持,我覺得不能輸給她們,就這樣相互砥礪,一起提升。」程昕說,「如果在賽場上碰到,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

­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校長楊廣銓長期參與臺北·上海運動員移訓項目。「兩岸年輕人同文同種,很容易在體育運動中找到共同語言,建立友誼。」他表示,經常看到兩岸運動員通過書信、微信或其他社交媒體保持著熱絡交流,讓他很欣慰。

­  攜手合作,共享體育榮光

­  兩岸教練運動員之間的頻繁交流不僅拉近了兩岸民眾心與心的距離,也促進了兩岸競技水平的提高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  得知大陸金牌教練和訪問團要來臺灣,臺灣田徑協會副秘書長兼訓練組組長邱為榮力邀大陸田徑教練陶劍榮、短跑運動員謝震業到臺北市立大同高中,與來自臺北、彰化、桃園等地的10位田徑教練和20位優秀青少年選手做兩天專項研習。「像這樣的交流機會非常寶貴,對我們的訓練觀念和技巧都會有巨大幫助。」邱為榮時常帶隊到福州、昆明、大連等地訓練,往返大陸最多的一年超過了10次。他說,大陸各省的訓練環境、系統性、專項性都比較強,對臺灣運動員整體提升幫助很大。他介紹,在今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出彩的男子跳遠林家顥、男子鉛球林佑霆、女子400米接力方安琪都曾到大陸移訓,效果非常顯著。

­  更明顯的成果來自臺北與上海的合作。臺北市體育局局長蔡培林介紹,在臺灣地區的運動會上,臺北市從6年前全臺第五名、第六名提升到現在第一名、第二名。難能可貴的是,在2016年7月12日土耳其舉辦的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上,在上海移訓的選手獲得1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甚至在剛剛結束的臺北馬拉松上,蔡培林也將一個月前在上海馬拉松上學到的好做法複製過來。

­  同時,在今年12月3日落幕的第一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中,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擊敗臺灣眾高校參賽隊伍贏得冠軍。獲得比賽「最佳打擊」稱號的臺灣世新大學選手賴冠璋對大陸選手的實力頗感驚訝:「他們個人技術稍弱,但團隊配合和精氣神都非常棒。」原來這秘密就在廖冠程和連庭瑋身上,作為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中的骨幹,兩位來自臺灣的球員既當選手又當教練,通過長期訓練,帶動了身邊的大陸同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兩岸體育交流的成果是惠及雙方的。」楊善德表示,臺灣不僅在棒球、壘球等運動上有突出優勢,在運動醫學、體育場館管理、體育社團發展上的經驗也讓大陸同行受益匪淺。

­  「中國人過去被叫做『東亞病夫』,那時有句口號叫『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所以體育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儘管當前兩岸體育交流成果豐碩,但關注兩岸體育交流多年的臺灣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劉宏裕仍感不足:兩岸運動員攜手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太少了。雅典奧運會共設8枚跆拳道金牌,當時一起訓練的兩岸運動員共奪得4枚;兩岸網球名將彭帥和謝淑薇組成的「海峽組合」徵戰7年共獲得12枚金牌……提起兩岸運動員曾經攜手奪金的那些佳話,劉宏裕反倒有些惆悵:「以臺灣現在的政治氣候,體育界也不會再是淨土,『海峽組合』還會有嗎?」(記者 馮學知)

原標題:海峽兩岸體育交流機制化20年:讓體育精神凝聚兩岸民心

責任編輯:曾少林

相關焦點

  • 讓體育精神凝聚兩岸民心(兩岸聚焦)
    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進入各地校園、兩岸馬術運動員競技於新北馬場、近百名來自上海的馬拉松選手奔跑在臺北的街頭……兩岸體育交流在2017年年底掀起了一波高潮,使兩岸體育交流機制化的第二十年圓滿收尾。  高層引導,常來常往20年  12月3日,在臺北市立大學柔道館,大陸金牌教練員運動員參訪團柔道交流專場正在舉行。
  • 海峽兩岸體育情丨臺灣大學羽毛球領隊:海峽兩岸體育交流運動會...
    千龍網北京7月20訊(記者 張龍、姜雪峰)7月19日,以「更親、更近、更強」為主題口號的海峽兩岸(北京)體育交流運動會在清華大學隆重開幕。當天,羽毛球比賽作為兩岸青年學子共同喜歡的熱門體育賽事率先拉開帷幕。
  • 搭建兩岸體育交流新平臺 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啟動
    (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中國臺灣網12月5日北京訊 (記者 張潔)12月4日,海峽兩岸棒球交流合作委員會成立暨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啟動儀式在北方工業大學舉行。今年11月3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論壇閉幕式上發布了41項2017年兩岸交流項目信息。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將成為41項活動中首個啟動的交流項目。
  • 海峽兩岸(北京)體育交流運動會在清華大學開幕
    海峽兩岸(北京)體育交流運動會在清華大學開幕清華新聞網7月23日電(記者 張靜)7月19日,來自兩岸76所高校的大學生運動員代表和體育愛好者代表近千人匯聚清華園,共同見證以「更親、更近、更強」為主題口號的海峽兩岸(北京)體育交流運動會隆重開幕。
  • 2018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舉行
    2018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12月1日上午在南京體育學院體育館舉行。
  • 海峽兩岸大學生體育文化交流 籃球賽清華大贏家
    9月15日,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體育文化交流暨外灘控股杯籃球邀請賽在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正式落下帷幕。清華大學和輔仁大學奪得最佳優勝球隊獎,北京體育大學的劉毅和輔仁大學的吳季穎獲得最佳運動員獎、清華大學的王德禮和輔仁大學的楊哲宜奪得最佳教練員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臺灣藝術大學榮獲最具潛力球隊獎。  國家體育總局對外體育交流中心主任公冶民出席了賽後頒獎儀式,並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頒發兩岸體育文化交流先進單位獎。
  • 第22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在新北市舉行
    第22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在新北市舉行 發布時間:2019-03-20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林劍 字體: 大 中 小
  • 【兩岸體育交流】她是第一個登上奧運領獎臺的華人女性,她是奔走於海峽兩岸的體育大使
    跨越66年,兩岸領導人在昨日實現首次會面。就在這記入歷史的第二天,全國政協於今日下午正式發布,將在2016年11月12日隆重舉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兩岸關係正在駛入發展快車道,體育作為重要的人文交流組成部分,在未來也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 2018年海峽兩岸體育產業創新交流,臺灣歡迎您| 邀請函
    亞洲第二大體育用品國際專業性展會「臺灣國際體育用品展」將於3月在臺北開幕,藉此契機,北京國體科技開發服務中心聯合臺灣運動產業協會,以及協辦單位體銀商學院、體育BANK同期舉辦「2018年海峽兩岸運動產業創新論壇」,來自政府、商業、學界、金融等體育各領域人士將圍繞體育產業前沿話題進行深入對話交流及前瞻性探討,旨在為行業內精英人士提供更多的視角,希望通過此次交流團活動,
  • 臺灣花蓮縣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赴廣西開展體育交流
    該處即將舉行的一場籃球賽對陣雙方分別是臺灣花蓮縣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組織的籃球隊和南寧市體育總會籃球隊。圖為籃球賽現場 陳冠言 攝6月2日至6日,臺灣花蓮縣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總幹事李尚典率協會體育交流團到廣西南寧市開展體育交流。李尚典表示,花蓮與南寧間的文化交流一向十分密切,但協會組織來南寧進行體育交流還是第一次,這是很好的突破。
  • 2018海峽兩岸青年體育高峰論壇深圳舉辦
    作為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論壇以「兩岸青年融合發展:新時代、新體育、新使命」為主題,邀請兩岸教育界、體育界、兩岸研究知名專家學者等,採用主題報告、圓桌論壇的方式,總結研討兩岸體育發展成就,通過體育搭臺、促進融合發展新思路,推動交流合作。
  • 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體育文化交流籃球邀請賽落幕
    人民網北京9月17日電 9月15日,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體育文化交流暨外灘控股杯籃球邀請賽在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正式落下帷幕。最終由清華大學和輔仁大學大學奪得最佳優勝球隊獎,同時北京體育大學的劉毅和輔仁大學的吳季穎獲得最佳運動員獎、清華大學的王德禮和輔仁大學的楊哲宜奪得最佳教練員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臺灣藝術大學榮獲最具潛力球隊獎。 本次比賽從9月13日持續至9月15日,比賽將採用三三分組,中臺兩組間相互交流,同組間的球隊互相不比賽的特訂賽制。
  • 體育交流讓兩岸青年更貼近
    2019「球舞靜安·緣結兩岸」高中校際排球賽7月18日在滬開幕 繆璐 攝中新網上海7月18日電 (記者 繆璐)「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名高中生球員,到福建漳州進行交流,十多年後,我作為教練第一次帶隊來大陸交流,雖然身份有所改變,但都一樣的興奮和激動。」
  • 第22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在臺灣新北市舉行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由兩岸奧委會於1997年共同發起,每年輪流在海峽兩岸舉辦,是兩岸體育界溝通協商的重要平臺和兩岸體育交流健康發展的制度保證。座談會上,兩岸體育界人士共同回顧了2018年度兩岸體育交流情況,磋商了2019年度兩岸體育交流活動,並就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鞏固和發展好兩岸體育交流與合作等議題交換了意見。
  • 海峽兩岸棒球交流合作委員會在京成立
    來自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中華臺北棒球協會等部門的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活動。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主席杜松彭和中華臺北棒球協會秘書長林宗成為海峽兩岸棒球交流合作委員會揭牌,海峽兩岸棒球交流合作委員會執行長徐勇公布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北方工業大學副校長王建穩及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林華韋當選委員會主席。
  • 兩岸一家親│海峽兩岸師生開展徐霞客紀念交流活動
    在隨後進行的學術交流會上,董澤民介紹了我院徐霞客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思考。海峽兩岸紀念徐霞客公祭典禮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副秘書長林建、江陰市臺辦副主任周東、江陰市徐霞客研究會名譽會長陳楠、臺灣徐霞客研究會會長陶翼煌教授以及來自臺灣東南科技大學、臺灣世新大學、臺北海洋科技大學、臺北私立大同高中等學校的53名師生,與我院經管系部分師生開展了主題交流活動。江陰新聞報導海峽兩岸高校學子共同探討徐霞客精神
  • 棒球「雲競技」創新兩岸體育交流模式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共文化體育 > 體育賽事和活動 棒球「雲競技」創新兩岸體育交流模式 福州臺灣同時在線舉辦 3小時直播吸引近50萬人次觀看
  • 2020年海峽兩岸首個中小學生交流活動在渝成功舉行
    為了以嶽飛文化為紐帶持續推動海峽兩岸青少年深度交流,組織兩岸中小學生共同弘揚嶽飛「精忠報國、忠孝傳家」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兩岸青少年心靈契合,攜手互動彰顯兩岸一家親,由重慶市嶽飛文化交流協會、臺灣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弘揚嶽飛精神,共鑄忠孝之魂」——第四屆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活動於2020
  • 【海峽兩岸】2017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暨第28屆周易與現代化國際討論會在安陽隆重開幕
    來自海峽兩岸及海外的2000多名易學專家、學者和中華兩岸文教經貿交流促進會商貿考察團參加了開幕式。我認為,我們要抓住機遇,發掘《易經》的科學內涵,參與「一帶一路」的民心溝通工程。因此,還要加強《易經》文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傳播《易經》精神,讓《易經》文化在新的全球化時代再放光芒。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對於臺灣、兩岸關係,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為兩岸民間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將在「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民間青年中華武術交流大會在南京召開
    11月14日,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民間青年中華武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召開。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國慶在致辭中表示南京體育學院承繼了近現代中國百年體育文脈,是一所具有獨特辦學模式高等體育學府,培養了15位奧運冠軍在內的101位世界冠軍,被譽為「世界冠軍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