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醉漢搖搖晃晃在門口遲遲不進門,這時附近的保安認出來這不是某棟的富豪嗎。於是保安出於好心想把他帶回家,沒想到醉漢竟然說「我沒有家」。保安聽了十分納悶指著前面內心嘀咕著前面不就是了嗎。醉漢說那只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家。
如果說房子是一個家的載體,那麼家就是一所房子的靈魂。就算是一個再小的房子,其屋簷下坐著其樂融融的一家人,那就是一個家的氛圍。相反的,一個靚麗堂皇的大房子,住著獨來獨往的一個人,缺少了一家人從早上一起吃完早餐相互告別上班、晚上下班回家一起共進晚餐的樂趣,那麼便顯得有點「黯然失色」。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一個人大多數都是循規蹈矩的生活著。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幼稚園到受更高的教育,從完結學業到踏出社會自我成長,最後組成新家庭。這其實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只不過每個人每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不同,獲取的結果也不同。每一個人都是從懵懂無知到成熟穩重。但是是否每個人最後都有一個「房子」呢?或是一個「家」?想必很多人認為只要是一家人在的地方,或者是有自己喜歡的人或物在的地方,那才算得上是自己心目中的一個家。一個充滿溫暖的家。
不管一家人住的房子是大是小,是買是租。只要一家人住在一起,那便多了許多樂趣。例如廚房裡,家裡總有一個或幾個角色是大廚,一起精心烹飪出美味的食材跟家人一起分享,這樣使得廚房是個充滿溫暖的地方。又如客廳裡,吃完飯或者周末閒暇的時候,懶散的躺在沙發上,一家人一起無所事事圍坐一起,一家人有說有笑的,這樣的客廳無疑也是充滿活力與溫馨的。再如陽臺,風和麗日的時候曬曬被子枕頭、晚飯後坐在陽臺吹吹風,享受歲月靜好。暴曬後的被子枕頭更多歲了太陽的味道。
那麼是否沒有與家人同住,許許多多孤身在外拼搏的人,就不算擁有一個家呢?其實也不一定。生活需要儀式感。當你心中存有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念想時,就算是一個親人不在身邊,同樣可以把自己的住所安排的生活氣息滿滿。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首先把自己的房子打掃乾淨整潔,養養花或者養一隻寵物。讓自己疲倦了一天回來有個舒適的感覺,那就是屬於自己的歸宿,漸漸打理成屬於自己的「家」。看到廚房,就想起昔日在家是爸爸媽媽做飯的地方,你在旁邊等候美食。房子的一個小角落是你常常與家人視頻聊天的地方,猶如在家時一起圍坐沙發喝喝茶的場景。在家裡的生活總是少不了爸爸媽媽的各種嘮叨,離開了家倒是有點想念享受被嘮叨的感覺。生活的儀式感其實還來源於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如果你有養花的習慣,養養多肉植物鮮花什麼的,也可以使你的房子多了幾分生活的氣息。這樣再小再簡陋的房子也是你一個人在外拼搏的一個歸宿一個家!
現實生活中,當房子的燈泡壞了,這時總有爸爸換燈泡,並且是輕而易舉。當自己在外燈泡壞了,就要聯繫電工或者打擾鄰居,這多了幾分不想麻煩別人的心理。這就是家與房子的區別。當媽媽炒菜中途發現沒有鹽了,馬上喊你去樓下買,快速且不當誤。這時如果是你獨自在外,便不是那樣的方便快捷。周末了或者什麼家庭日,一家人其樂融融共進晚餐或者相約了下館子,都是充滿歡聲笑語的。而當你自己在外,雖然說也有同事也有好友可以聚聚。但兩者之間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當你在家生病的時候,總有家人的噓寒問暖與悉心照顧,可是如果是自己在外呢?可能是硬抗與選擇不告訴家人不想讓他們擔心。家總是自己的避風塘。自己在外總是承受了各種委屈,生活上的工作上的等等。所以說這就是「家」與「房子」的區別。
雖然說一個家也少不了有一些矛盾。可是家總歸是家。是屬於一家人的歸宿與港灣。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自己在外也總是有愉快悠閒的時光,但是那與家的感覺真的是相差甚遠。自己在外的房子只是你肉體的暫住地,家就不一樣了。家是你心靈上的棲息地與溫暖鄉。只有家人才是真正的給予你關心並且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難不難。而不是奮鬥中的同行與外人一味的關心你飛的高不高遠不遠。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心目中的一個溫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