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日,臺灣遭遇40年來最熱的天氣。坐在臺南的考場中「烤」試,21歲的鄭宏斌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趕上這趟「末班車」。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臺灣高等院校聯合招生考試制度(聯考),於2001年7月3日正式畫上句號。回憶起12年前的「末代聯考」情景,後來已順利考上臺灣清華大學外文系的鄭宏斌還是感嘆「緊張」。
1954年,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4所大學首次舉行聯合招生考試,考生近萬人。此後,聯考逐步擴大到幾乎涵蓋所有高校。
當年,臺灣的大學錄取門檻極高,高中生常常是「出了學校進補校」,「補習經濟」應運而生。臺灣經濟起飛後更出現「考季經濟」,高考前飯店有「考試房」,超市有「考季熱賣」專櫃,藥局有「考生補腦」用品。
連臺鐵公司也搶搭考試風。「追分」、「成功」、「大慶」、「臺中」都是臺灣的地名,由於「大慶―臺中」的火車票換個方向讀就是「慶中臺大」,「追分」和「成功」兩個地名十分吉利。考季前,從追分站至成功站、從大慶站至臺中站的火車票炙手可熱。
「臨時抱佛腳」也是臺灣「高考」前一景。記者在臺北龍山寺的文昌廟看到,玻璃櫃中塞滿了學生的準考證複印件。據了解,每年大考前龍山寺祈福法會還會舉辦考生專場,將「加持」過的2B鉛筆和原子筆發送給考生和家長。家長上香外,還要準備代表聰明的大蔥、勤讀的芹菜、好彩頭的葡萄和文思泉湧的礦泉水這些特殊供品。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聯考」所賦予的「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機會,讓許多出身貧寒的學子都得以「跳龍門」。
重應試輕素質、一試定終身……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社會對「聯考」弊端的批評也越來越多,改革呼聲日高。2002年,臺灣開始全面推行「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實行招、考分離。
簡言之,大學入學考試分為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類似大陸的高中會考)和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兩種。「學測」考試時間在每年1月底或2月初,最先打響入學的第一槍,成績為高校「甄選入學」提前搶學生的標準。
甄選入學制又分學校推薦和個人申請兩種。前者中的「資賦優異保送」制度,讓一些「偏科」學生再不用擔心總分不夠也可上到名校;而「繁星計劃」則是照顧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在「區域平衡」制度下進入名校,體現教育公平。
學生個人申請部分,可自由報名六個志願。記者從臺灣大學入學甄選委員會得知,今年個人申請部分共有臺灣71所大學院校的1762個院系參加招生,招生總額達46908個。
臺灣「明星高中」臺北中山女中教務處主任楊全琮告訴記者,今年學校共有935位高三應屆生,其中有300多位已經通過「甄選入學」的方式升學。
如在「甄選」過程中沒有被心儀的學校錄取,學生還可參加7月1日至3日舉行的「指考」。「指考」分社會組(分文、法、商,相當於大陸的文科)與自然組(分理工醫農,相當於大陸理科),有點類似大陸的「3+X」,語文、數學、英文都是必考科目,社會組往往要加考歷史、地理,自然組考物理、化學、生物。
不過,由於考試和招生負責的單位不同。考試科目由大學各科系自行決定採計,並可參酌加權1倍、1.25倍、1.5倍、1.75倍或2倍。所以考生考完,還要看各大學科系要求的填志願。有「生猛」的「學霸」怕漏考,甚至考遍「文理科」的十門功課。
「多元入學」是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呢?一位常年跑臺灣教育新聞的資深記者張先生對記者表示,這部分負擔轉嫁給家長,變「多錢入學」了。
他說,由於個人申請的報名費每次1500元(新臺幣,下同),學生報6次就9000塊,這還不包括一些雜費以及奔波各校參加筆試、面試的交通、住宿費。有時候家長還要陪著學生一天之內南北奔波趕場,申請三個月下來人仰馬翻,花兩三萬塊錢是常事。
同樣困擾臺灣的,還有與低失業率、高錄取率對應的「大學生貶值」現象。去年的「指考」雖然錄取率創下8年新低,但仍有88%的錄取率。2010年,臺灣還曾創下考生最低原始總分只需10分(3科)就可登記(即申請),媒體揶揄為上大學「十分」容易。
不過,像臺灣大學這樣的名校依舊難求,狀元還是看點。楊全琮說,指考放榜後,媒體還是會熱捧各類組的狀元,一些學校如果有「狀元」,也會發布新聞稿「公告天下」。(記者李寒芳 裴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