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向東 刁良梓 張燁
方城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旅遊業起步較晚,基礎差,底子薄,若論旅遊資源山不及西峽、內鄉、南召之奇峻,水不及淅川丹江湖之浩渺,文化遺蹟不及內鄉縣衙、南陽武侯祠有名。
過去,有人形象地將方城縣旅遊資源概括為「四死」,即,一棵死樹——博望柘刺樹;一坑死水——望花湖;一座破寺——普嚴禪寺;一座石死橋——張騫橋,可見旅遊資源之貧乏。
十二年磨一劍。如今,方城縣旅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遊客接待量逐年劇增,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61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2億元。國家4A級景區七峰山生態旅遊區、七十二潭景區節假日單日遊客接待量突破3萬人次,位居全市、全省前列。
我們不禁要問,從資源貧乏到旅遊高地,這樣的奇蹟是如何實現的?
方城縣委書記褚清黎介紹,方城縣委縣政府科學謀劃,上下一心,堅定不移地把大幹旅遊、幹大旅遊作為拉動縣域經濟的「新引擎」,擴大對外開放的「金名片」、助推富民興縣的「主抓手」,充分挖掘方城歷史文化精華,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產品體系,實現了「零」的突破,創造了無人問津到聲名鵲起的奇蹟,成為南陽旅遊新名片。
蝶變:窪地崛起劈「新」路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先生這句名言,給了開拓者無限的勇氣和自信。方城縣就是在旅遊資源貧乏的起點上,敢於想別人之不敢想,敢於做別人之不敢為,才讓「窪地」變「高崗」,劈出一條高歌猛進的旅遊發展之路。
文旅開發建設迅猛推進。目前方城縣全縣已建成了各類景區(點)10餘個,其中國家4A級景區七峰山生態旅遊區、七十二潭景區馳名中原,德雲山風情植物園種植各類花草樹木上百種數百萬株,建成了山體動物園、遊樂場,高標準完善了各類遊樂服務設施,正在創建國家4A級景區。還建成了中原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道觀——煉真宮,全球曾氏拜謁祖先,尋根問祖的精神家園——古繒國文化苑,被列為紅軍長徵八大戰役之一的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紀念地、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紀念館等紅色景點,狀元川景區、白鷺灣旅遊區、大乘山文化生態旅遊區、三賢山旅遊區等一大批新建項目也即將完成建設,基本形成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宗教朝拜、尋根祭祖、歷史文化遊等多元化的旅遊產品結構體系。
旅遊接待能力顯著提高。大力扶持發展旅行社、星級賓館、商務酒店、農家樂等服務型經營實體,全縣已有3星級賓館4家,按照4星級賓館配置的容錦時尚精品酒店已建成開業,各類商務賓館、農家賓館、度假村等300多家,全縣總接待床位數已突破1萬張,各類社會餐館1000多家。發展國內旅行社、旅行社分社及旅遊網點9個,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遊客的多種需求。
鄉村旅遊遍地開花。圍繞國家4A級景區七十二潭景區、七峰山生態旅遊區和望花湖、大乘山等重點景區,在拐河鎮的南王莊村,楊集鄉的大河口村,二郎廟鎮的莊科村、吳溝村發展農家賓館、農家樂幾百家,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吃山珍、品湖魚、遊農樂」已經成為當地一大特色。圍繞博望鎮黃金梨生產基地,柳河鄉三賢山的萬畝木瓜種植基地,楊集鄉、拐河鎮裕丹參種植基地,二郎廟鎮葡萄園、藍莓園,趙河鎮烏雲山千畝櫻桃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觀光、賞花、採摘遊項目,著力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型和科普型特色旅遊點,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莊科村、劉莊村和扳井村先後被評為市級、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二郎廟鎮、拐河鎮被評為國家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旅遊商品和地方美食豐富多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開發了方城黃石硯、方城石猴、益姆膏、丹參茶、黃金梨、金木瓜、蠶絲被、木梳等特色旅遊商品20餘類260餘種,其中方城石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方城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國家名硯及石材金獎;方城燴麵、方城火燒、小史店花生粉漿麵條、博望鍋盔等地方特色飲食聞名全國。
通過12年的砥礪奮進,方城縣旅遊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一躍成為南陽旅遊業中一顆後來居上的靚麗明珠,書寫了「零」突破的神話,從「寂寂無名」到「迅速躥紅」,從「緩慢起步、遊人無幾」到「勢不可擋、人氣爆棚」,闖出了一條具有方城特色的崛起之路。
啟示:有解思維出「奇」招
方城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譚政既是開拓者,更是踐行者,他一腔情懷堅守十餘年,見證了方城旅遊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蝶變之路。
循著發展的軌跡,我們剝繭抽絲,看到了方城縣旅遊逆勢發展帶來的四點啟示。
一是舉旗定向,畫好路線圖。2008年方城縣七十二潭景區的開發建設,標誌著方城旅遊的起步,但最初的兩年發展思路還不是很清晰,一直處於探索階段,全縣上下對大力發展旅遊業還沒有達成共識,大多數人對發展前景並不樂觀。直到2009年,當時的常務副縣長白振國分管旅遊工作兼任全縣文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之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通過對方城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充分挖掘和大膽運作、包裝、宣傳,使「張騫封侯地絲路源方城」「中華曾氏祖根地」「天下第一古長城」「方城天書巖畫」等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響徹全國,才真正為方城旅遊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使人們真正看到了方城旅遊發展的潛力和希望,在旅遊開發上產生了聚集效應,一時間旅遊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項目紛紛上馬,方城旅遊自此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2年褚清黎到方城任縣長後,根植於對方城縣情的深刻認識,源自對時代大勢的清醒判斷,超前提出了「縣域景區化、景區全域化,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旅遊鏈條貫三產,旅遊元素進萬家」的發展思路,徹底指明了方城旅遊的發展道路,「綱舉則目張」自此在全縣樹立起了「產業圍繞旅遊轉、產品圍繞旅遊造、結構圍繞旅遊調、功能圍繞旅遊配、民生圍繞旅遊興」的發展理念,為方城旅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二是大力扶持,納入發展盤。方城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對旅遊工作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將加快旅遊業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全縣五大重點工作之一,實施目標管理,建立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旅遊工作領導專班,強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為改善旅遊道路通達能力和沿線環境面貌,縣財政加大扶持力度投入財政資金4億元,對縣城到七峰山景區、七十二潭景區和縣城到望花湖景區、德雲山風情植物園、大乘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的兩條主要旅遊大道進行了高標準擴建,將原來的雙向兩車道擴建為雙向四車道,沿線設立路燈,種植觀賞性花草樹木,全面進行亮化和美化。為強化旅遊市場營銷和宣傳,縣財政設立了旅遊宣傳專項基金,每年投入財政資金不低於800萬元。為提升景區品質,縣政府統一組織了七峰山生態旅遊區、七十二潭景區、德雲山風情植物園等重點景區內部行車道路提升改造,進行全線鋪油,全部建設資金縣財政補貼70%,景區只需承擔30%。為了扶持鄉村旅遊農家賓館發展,縣政府出臺了扶持發展意見,鼓勵農戶利用自有房屋建設農家賓館,開展鄉村旅遊經營活動,每戶依據建設標準和規模縣財政補貼1萬到3萬元。正是有了方城縣委縣政府對旅遊業的高度重視、大力扶持,才有了今天方城文化旅遊的飛速發展。
三是不斷升級,帶來新體驗。旅遊景區是旅遊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最有力支撐。隨著全民休閒時代的到來,旅遊者對景區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注重參與和互動,純觀光的景區很難吸引遊客停留。只有快速地進行遊樂設施設備升級,不斷推出新的遊樂項目才能給遊客帶來更好的體驗。方城在推動旅遊產業發展中一直將景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大資金投入,目前望花湖旅遊區、大乘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狀元川景區、白鷺灣旅遊區、三賢山景區等一大批新建項目正在穩步建設中。與此同時,已建成開放的七十二潭景區、七峰山景區、德雲山風情植物園的新建娛樂項目依然毫不放鬆,快速推進。近幾年七十二潭景區先後推出了滑草、空中飛人、少數民族演藝、天池遊船、玻璃景觀橋、彩色玻璃滑漂等遊娛項目,七峰山景區先後推出了滑雪場、七彩滑道、水上飛人表演、醒獅表演、喊泉、網紅橋、雲頂之心等遊娛項目,德雲山風情植物園先後建成了百鳥園、山體動物園、遊樂場等遊樂項目。正是這種不斷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方城旅遊景區始終給遊客帶來新鮮感和吸引力,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熱度和關注度。
四是強化營銷,拓展「朋友圈」。以活動促宣傳,以宣傳帶旅遊,依託節會放大宣傳效應,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方城牡丹節暨萬畝花海旅遊節,其間先後策劃了旅遊商品展、百家網絡媒體「春醒·憶老家」採風活動、全國攝影展賽、手機隨手拍攝影大賽等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開展旅遊廣告宣傳「大轟炸」,先後同多家媒體平臺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全年不間斷地進行旅遊宣傳廣告投放,僅2019年各媒體就刊發、轉發方城旅遊廣告、新聞、信息報導4000餘篇,其中「絲路之根,生態方城」旅遊推介會話題閱讀量達到700多萬,極大地提升了方城旅遊知名度;大力實施精準營銷,由縣領導親自帶隊,組織旅遊企業赴鄭州、開封、商丘等省內城市和陝西省西安市,湖北省武漢市、襄陽市,安徽省阜陽市、亳州市,江蘇省徐州市,山西省晉城市,山東省菏澤市等重點城市舉辦旅遊推介會,同時積極邀請媒體、旅行社團等走進方城開展體驗和踩線活動,以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對口營銷。注重發揮旅行社的作用,制定了《引客入方獎勵措施》,根據旅行社組團人數和停留時間給予現金獎勵,充分發揮旅行社主觀能動性。通過不斷的營銷宣傳,方城旅遊的影響力逐步走出河南,走向全國。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文旅融合、文旅強省的春天正朝我們款款走來,方城縣縣長段文漢介紹,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順應全民休閒的時代潮流,方城縣委、縣政府果敢提出「十四五」奮鬥目標,即用5年時間,再打造3A級以上景區5家,三星級以上旅遊酒店5家,三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100家以上。實現遊客接待量和旅遊綜合收入年遞增10%以上,到2025年,全縣年接待遊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年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3億元。
宏偉的旅遊發展藍圖正徐徐鋪展,輝煌而激動人心的未來值得期待,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