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不老松
秦古鎮西南有座豎旗山,山下有個豎旗村。從秦古集鎮到該村,20多公裡,全是盤山路,不僅彎多,而且路窄。若沒有嚮導或者導航,很難找到這個村。
今年60歲的吳強,滿頭銀髮,他是豎旗村扶貧第一書記。從縣直機關到扶貧一線,吳強已在這裡奮戰了四年。
豎旗村是全省重點貧困村,全村312戶998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達135戶418人。交通不便、生產落後、基礎設施薄弱,是當時豎旗村最突出問題。
為改變豎旗貧窮面貌,吳強率村支兩委一班人,在扶貧路上奮力前行。吳強也用堅實的足跡,留下了許多鮮活的扶貧故事。
一座大橋連接兩岸群眾
豎旗村羅家壩、華家庵,是兩個相鄰村落。村落附近有條河,河的兩岸是大片耕地。過去,每到夏秋時節,人們最怕下雨,一遇暴雨來襲,河水陡漲,水流洶湧。因為沒有橋,對面成熟的莊稼沒法收,只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裡。
吳強初到豎旗,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對羅家壩、華家庵過河難問題呼聲強烈。有村民告訴吳強,好多次有人冒險過河,都險些被急流捲走。吳強暗下決心,必須儘快解決群眾的過河難。
經過緊鑼密鼓準備,吳強帶著建橋請示報告,向秦古鎮領導反映群眾訴求,到縣城向單位領導匯報建橋構想。在各級領導大力支持下,羅家壩大橋終於在2018年11月開工建設,2019年6月順利竣工通車。
羅家壩大橋建成貫通,徹底解決了豎旗村過河難,受益群眾覆蓋澗池、獨山、豎旗3個村1000多人。
一條水道惠及無數鄉親
豎旗是有名的缺水村,早年村民用水,要到幾公裡外的鄰村挑水;家境好的人家,在屋裡備有大水缸,從很遠的地方用車運水,再儲於缸裡。因為缺水,不少村民遠遷他鄉。
為解決飲水難題,吳強率他的戰友們四處尋找水源,跑遍周邊山谷。最終找到一個水源地,名叫張家灣,屬鄰近擂鼓鎮田埡村管轄。為勘察引水路線,吳強帶領工作隊員們多次穿越荊棘叢林,身上傷痕累累。
張家灣的飲水工程,仍不能滿足豎旗全村用水。在縣、鎮領導支持下,又另建一條管道,從幾十公裡外的洞溝水庫引水到豎旗,工程總投資近千萬元。利用兩處水源,為豎旗村民飲水加上了「雙保險」。
豎旗村飲水困難的圓滿解決,令吳強感慨萬分:「如果沒有黨的關懷,想解決這個村飲水困難,比登天還難!」
↑吳強(左二)在困難戶張秀英家裡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圖片)
一位五保戶引出愛心故事
三組有位弱智老人叫周克根,按照他的情況,年滿60周歲應享受「五保」政策。但審核他的材料時,發現他的第一代身份證顯示:周雙根,1955年出生;而第二代身份證顯示:周克根,1965年出生。前者是姓名錯,出生對;後者是姓名對,出生錯。按周克根第二代身份證上的年齡,他不能享受「五保」政策。吳強在調查時還發現,周克根的親弟弟周克勝,為1960年出生,弟弟怎麼還大哥哥5歲?
通過走訪核實,終於在2017年10月,讓周克根重新領到正確信息的身份證,並納入「五保」對象。
↑吳強(右)看望貧困戶孟少英。(資料圖片)
修路、建橋、引水……四年來,在吳強和村支兩委的辛勤努力下,豎旗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
吳強以務實的作風,趕在退休前夕,為豎旗群眾交上了一份無愧於時代的扶貧答卷。
↑吳強(後左)為殘疾人蘭秀珍(前)買了專用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