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行政機構擬推出振興券促進消費,國民黨上午開「振興券難振興」記者會,點出「給太少、發太慢、太複雜、太沒力」等四大問題,並以先前「紓困方案」細節太多,項目太雜,讓申請的民眾抱怨連連為例,指「振興方案」重蹈覆轍,不僅民眾實拿金額不多,發放時程拖太久,領取及使用的方式更是繁瑣複雜。國民黨批判從酷碰券到振興券,凸顯民進黨當局無能,呼籲振興措施應以「快速、直接、簡單、有效」為原則,才能真正促進消費、振興經濟。
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說,振興券初步規劃是每人花1000元(新臺幣,下同)可換3000元振興券,沒有排富及年齡限制,但實際折抵後,每人僅實拿2000元消費補貼,對比馬英九時期推出3600元消費券,相差快一倍,若依民進黨批評3600元消費券效果有限的邏輯,補貼金額更少的振興券能有多少效益?
她指出,因疫情衝擊,島內消費市場幾近萎縮,促進消費是振興經濟的當務之急,不僅國民黨倡議應排富發現金6000元,全民消費救經濟,多位工商團體領袖也呼籲加碼到5000元。民進黨當局希望民眾多消費,就應提供更大誘因,提高民眾消費意願,振興經濟才有效果。
此外,據行政機構初步規劃時程,振興券6月初宣布規劃,6月中啟動預約,預計7月暑假正式上路,但按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宣布,「若6 月7日仍零本土病例,將擴大開放島內正常生活」,顯示6月初島內疫情應能平緩,民眾生活限制可望解禁,進入振興經濟階段,行政機構卻要 7月才啟用振興券,根本緩不濟急。
王育敏說,經過五個多月疫情肆虐,島內經濟跌入谷底,很多商家歇業,4月份失業率達4.03%,創下近7年同月新高紀錄,民進黨當局的振興腳步若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可能讓更多產業撐不下,也讓許多陷入困境的百姓難以為繼,連民進黨「立委」都要求6月開始發振興券,顯示振興作為應及早施行,才能創造期待效益。
此外,行政機構研擬振興券發放,不僅要發實體券,也要結合行動支付、電子票證和信用卡等多軌方式領取和使用,或許多軌使用方式立意良善,盼觸及更廣,但相關細節卻複雜繁瑣,除了使用限制多,哪些可消費?哪些不能消費?讓民眾無所適從之外,包括如何折抵?誰承擔手續費?能否找零?等防盜用門檻問題,她強調「細節訂得越多,混亂一定越多」,民進黨當局應有更簡明的規範與說明,否則振興券只會變成換名稱的「酷碰券」,使用上若仍複雜難懂,也只會降低民眾消費意願。
對于振興券不給力,王育敏指出,疫情逐步趨緩,振興經濟是下階段重點工作,但金額太少、動作太慢、程序繁瑣,讓疫情後促進消費、振興經濟的效益大打折扣。許多地方政府已等不及行政當局慢半拍,紛紛出招救經濟,例如高雄市長韓國瑜即宣布,6月1日起推出消費發票抽獎、景點免費、發放50萬張50元消費抵用券等,也發起「寄助高雄」活動,希望疫情趨緩之際,大家一起刺激買氣,協助高雄經濟復甦。
她認為,許多地方政府已超前部署振興方案,提出更有創意、更實際的振興措施,呼籲行政機構不應等到疫情趨緩後,才匆忙規劃振興作為,時間拖越久,效果越遞減,反而事倍功半。
王育敏強調,從民進黨當局想推酷碰券,遭民意強力反對而胎死腹中,以至現在的振興券,都凸顯民進黨當局無能。民進黨當局始終不願意接受國民黨「發現金、救經濟」的建議,又因「馬英九情結」而排斥直接發放消費券,但振興券的規劃仍有不少問題,促進民間消費的效益難以評估。希望民進黨當局拋棄成見,以民眾利益為最優先考慮,快速、直接、簡單、有效的振興方案,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最好方式。
來源: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