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懸掛於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懸空寺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其後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
懸空寺,以它建築的驚險奇巧著稱於世,其獨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巧妙的融合了當時作為邊塞多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此起彼伏的金戈鐵馬的世間,歷經1500多年保存完好,堪稱奇蹟中的奇蹟。
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共有殿閣四十間,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奇——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
懸——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沒有這些木樁,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
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
古代的能工巧匠們令人匪夷所思的智慧為我們後世留下了極大的財富,獨特的建築特色使懸空寺這一古老華夏文明的奇葩熠熠生輝。2010年12月,《時代》周刊將懸空寺和世界上其他9個知名建築同列「全球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築」榜中,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