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美國福利比較好,但受到疫情衝擊,美國第二季度GDP下滑32.9%,不少行業都受到衝擊,尤其是零售業,數百上千門店關閉破產,導致大量的人失業,大量貧民窟和55萬流浪漢也是這些申領救濟金百萬人中的一群而已。
美國一向被吹捧為燈塔國,這次疫情算是讓它顯出原形。其實很多貧民窟和流浪並非只是疫情,而是這一直都是美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美國物價低、工資高、福利好,為何還有很多貧民窟、流浪漢?一、消費主義是美國抵禦經濟危機的重要屏障,也給當今的流浪漢埋下伏筆
美國信奉的消費主義,事實上是大蕭條的最重要發明,也是抵禦經濟危機最重要的屏障。
美國在1935年通過社會保障法,初步建立失業保障體系和社會養老體系;1938年設立房利美,美國人可以大膽的借貸;1950年底美國銀行開始發放信用卡,連日常消費都可以用信貸了。
這一切的目的是啥?就是鼓勵消費。一般存錢的目的是養老、買房、育兒、應對臨時失業和大災大病等,這幾項國家幫你解決了,那你拿錢就要去消費,你消費,經濟才能運轉,國家才能有稅收。
美國的消費主義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裡是立下功勞的,從性質上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1929年類似釜底抽薪式的信心崩盤,萬幸的是美國人已經普遍信奉消費主義,哪怕沒有工作,沒收入,沒存款,還是敢消費,2008年金融危機後恢復的也是非常快。可以說,美國經歷多次金融危機和信心崩盤都沒有演變為經濟危機,就是有消費主義這道屏障,至於好壞,時間會檢驗一切的。
二、大量的貧民窟和流浪漢,其實就是美國消費主義下的一個縮影
受到美國消費主義的影響,大多數人的存款都不多,而且多數都甚至為負,自2008年以來,就有超500萬人的房子因為無法償還貸款,被取消抵押贖回,這使得更多的人努力尋找自己負擔得起的房產。
當然,還有其他的破產情況,比如離婚會導致一個人失去房子,支付高額贍養費;有人公司經營不善,或者遇到危機變賣房產,到處躲債;高額的醫療費用,也讓很多人一夜破產在美國,每年因為天價醫療費個人破產有200萬人。根據國家無家可歸和貧困法律中心數據,缺乏保障性住房是無家可歸居高不下的原因,數十年來,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預算削減了近50%,導致每年都會少一萬套低收入者補貼性住房,貧困人口更是買不起房。
在住房方面,政府能幫四分之一的極度貧困家庭申請,而無法獲得幫助的人一直都在等候名單上,比如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第一年開放公共住房援助申請,就有超過1萬人申請。可是,並非每個城市對於流浪人員的福利都很好,一般的人只停留3到5天,情況特殊的可以停留30天,大部分人在收容所暫時停留後還是會被「轟出去」的。
三、海量專家的消費主義精細算,你又不是聖賢,難道剝不掉你那點錢包?
試想,熱帶雨林多繁茂,但是土壤並不豐饒,因為降雨量帶有強烈的淋溶作用,有機質分解和養分再循環旺盛,可土壤缺少養分積累和補充。
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最希望渴求的是高收入、高消費、零積累的「中流」人群,一種完美的經濟動物。在這樣的「理想」國家裡,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是相當可以的,應急亦可以國家救濟來實現,但妄圖靠勞動積累勞動剩餘成為資本家是極其難得,一個固話得美麗新世界。
當然,科技革命會偶爾開一扇窗給平民以機會,真正成為資本家。但科技不常有,即使有,你說不定學的是生化材料,談何容易的。
經過精密計劃的消費主義,如同熱帶雨林的暴雨,淋溶掉沒一點積累的幻想,無論是普通平民,還是頂級做題家高級中產,總有一款消費主義套餐等著你,最終當你的錢包支撐不住,只能淪落到貧民窟,成為流浪漢的一員。
總之,美國為了適應消費主義的基因,實際上是一個信用社會,經濟流通主要是依靠信用金融體系來運轉。他們的消費觀是賺多少花多少,不夠花的花就花政府的錢,沒得花就只能是貧民窟和流浪漢,這樣的人生是社會決定的,是環境決定的,也是他們自己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