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裡生活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異細菌—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顯微照片顯示羅氏細胞(淺藍色)在它們的原生棲息地。圖片來源:Jessica Mark Welch,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細菌通常表現出很強的生物地理學特徵—— 一些細菌在特定的位置很豐富,而另一些卻沒有,這導致了將微生物用於治療時的主要問題:細菌是如何進入錯誤位置的?當生物地理學出現「紊亂」時,我們如何將正確的細菌添加到正確的位置?

然而,解決這些問題有一個很大的障礙,細菌是如此的微小和眾多,有著非常多樣化和複雜的種群,這給理解哪些細菌亞群生活在哪裡以及什麼樣的基因或代謝能力讓它們在這些「錯誤」的地方茁壯成長帶來了重大挑戰。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檢測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群,發現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變異。

「作為微生物生態學家,我們著迷於細菌是如何把任何棲息地分割成不同的小生境的。」論文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Daniel R. Utter說。

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方法的最新進展為揭示細菌群落的複雜性提供了新的方法。Utter和Colleen Cavanaugh、Edward C. Jeffrey等人用這些最先進的測序和分析方法更好地了解了口腔微生物。

「口腔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完美地方。」芝加哥大學醫學系的助理教授 A. Murat Eren說,「它不僅是胃腸道的開端,而且是一個微生物種類足夠豐富的非常特殊和小的環境,我們可以真正開始回答有關微生物群系及其進化的有趣問題。」

該團隊搜索了公共資料庫,下載了100個基因組,這些基因組代表了口腔中常見的四種細菌。藉助新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可變性。例如,在一種微生物中,不同的基因形式與口腔內的一個不同部位有很強的相關性。在許多情況下,該團隊能夠確定少數基因,這些基因可能解釋一個特定細菌群體的特定棲息地。通過應用元組學,研究人員還能夠確定人們口中的游離細菌與實驗室培養的同類細菌的具體區別。

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和其他類似的研究可以為口腔微生物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見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0-0220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口腔裡生活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異細菌
    然而,解決這些問題有一個很大的障礙,細菌是如此的微小和眾多,有著非常多樣化和複雜的種群,這給理解哪些細菌亞群生活在哪裡以及什麼樣的基因或代謝能力讓它們在這些「錯誤」的地方茁壯成長帶來了重大挑戰。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檢測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群,發現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變異。「作為微生物生態學家,我們著迷於細菌是如何把任何棲息地分割成不同的小生境的。」論文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Daniel R. Utter說。
  • 研究發現:「變異細菌」生活在我們的口腔
    研究發現:「變異細菌」生活在我們的口腔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檢測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群,發現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變異。
  • 亂了菌,引來「狼」—新聞—科學網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教授張烜團隊在美國風溼病學會官方雜誌《關節炎與風溼病》發表封面論文提出,與正常人相比,未經治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患者的腸道菌群具有促炎和致自身免疫的特徵性改變,富集的菌種部分來自於口腔,並且兩種細菌多肽可通過分子模擬機制觸發自身免疫應答,可能與狼瘡發病相關。 「這表明狼瘡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與患者免疫異常密切相關。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DNA繪圖  來源:stock image 在歐洲,三分之一的女性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孕酮(黃體酮)受體,這是一種與生育能力提高、妊娠早期出血減少和流產減少相關的基因變異。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新基因編輯工具Retrons誕生—新聞—科學網
    新基因編輯工具Retrons誕生
  • 拳王梅威瑟令人難以置信的奢華生活
    拳王弗洛伊德·梅威瑟令人難以置信的奢華生活:洛杉磯,邁阿密和拉斯維加斯的豪宅,2000萬英鎊的汽車收藏和1400萬英鎊的手表現年43歲的弗洛伊德·梅威瑟(Floyd Mayweather)說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拳擊場,即使沒有比賽,他也會保持高水平的訓練水平。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隨後,該團隊聯合深圳大學教授李猛團隊,對這一分支的系統分類學及其代謝潛能進行了分析,發現廣微原體目具有混合營養生活方式的潛能:即同化甲醛和乙酸的異養生活方式、以及H4F-Wood-Ljungdahl(H4F WL)途徑固定CO2的自養生活方式。 此外,該新目還具有從頭合成類異戊二烯和核苷酸的潛力,以及硫還原、氫代謝和砷還原等等相關的基因和通路。
  • 北京協和荊志成團隊發現肺動脈高壓致病新基因—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首先對42個不攜帶BMPR2突變的IPAH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PTGIS基因罕見變異在IPAH患者中顯著聚集。隨後,擴大樣本的驗證表明,PTGIS基因罕見變異在IPAH患者中發生頻率為6.1%,顯著高於健康對照人群0.8%的發生頻率,使IPAH發病風險上升7.8倍。
  • 「垃圾DNA」被證實參與數量性狀精細調控—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一個基因間區KRN4作為增強子遠程順式調控靶基因UNBRANCHED3(以下簡稱UB3)表達和穗行數數量變異。 論文通訊作者張祖新介紹,植物基因組含有大量的基因間區。早期研究認為這些基因間區為無生物功能的「垃圾DNA」。隨著越來越多的植物基因組測序完成,解析基因間區的功能成為一大挑戰。
  • 女性特殊菌群能吃掉愛滋病藥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ATERYNA KON 一項新研究顯示,陰道中存在某種混合細菌的女性,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可能更大,因為這些細菌「吃掉」了預防病毒感染的藥物。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公共圖書館—病原體》。 口服接觸前預防藥物(PrEP)在預防男男性行為者感染愛滋病病毒方面的有效性為90%。
  • 科學家揭曉謎團: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新聞—科學網
    一個人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受DNA影響,科學家正在研究影響這一性狀的基因變異。 圖片來源:ANTONIO_DIAZ/ISTOCK 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DNA。就身高而言,前40個DNA標記只能解釋5%的身高變異。 Yengo研究小組負責人Peter Visscher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找到更多影響很小的共同變異,他估計這種變異應該佔身高遺傳成分的40%~50%。然而,要想找出微弱的信號,就需要研究大量人群的DNA。
  • 孕婦智齒發炎致細菌感染 專家提醒:口腔健康不容忽視
    紅網時刻7月7日訊(通訊員 程婷婷 嚴曉博)一位二孩媽媽在孕期智齒疼痛發炎,產後則反覆高燒,牙疼加重,口腔不斷流出大量黃綠色膿液,並伴有惡臭,甚至呼吸不暢,生命危在旦夕……如此怪異的症狀,緣何而來?術後仍反覆高燒、智齒疼痛持續加重,躺著時也開始出現口腔流膿,膿液呈綠色並伴有惡臭。產後一個多月間,曾女士的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甚至需時時擦拭口腔流出的大量膿液,呼吸不暢,夜晚難以入眠,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未果。6月5日,曾女士與家人慕名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門診,找到了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
  • 晨起後不刷牙就喝水,是在往身體裡送細菌?真相到底是什麼?
    問題是經過一夜的代謝,口腔中存在的細菌也不少,口腔本身就是一個細菌培養皿,時時刻刻在為身體中培養著細菌。早上起來不刷牙就喝水,是否會將這些細菌喝進身體,並產生不利影響?研究顯示,人的口腔中細菌種類高達700多種,數量則在500億左右,如此龐大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在每次喝水時難免有些細菌從口腔進入到身體裡。
  • 早上不刷牙就喝水,細菌會喝進肚子裡?專家靠譜的做出分析
    但是有不少人認為,早上不刷牙就喝水的話,難道不會把細菌喝進肚子裡嗎?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糾結的一個點,專家靠譜的做出分析。但換個角度來說,其實不管早上有沒有刷牙,無論在什麼時候喝水都會把細菌帶入身體裡面,因為生活中微生物和細菌是無處不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能夠與細菌共生的。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21日晚間,全球性合作計劃「助力戰勝耐藥細菌計劃」(Combating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Accelerator
  • 健康生活 從這裡出發—新聞—科學網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人的自然壽命。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健康知識逐漸形成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種說教,而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科學地運用健康知識和技能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有效管理逐漸養成的。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細菌表面的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其多糖大都具有顯著的誘導炎症的效應,是細菌內毒素的主要成分。最近的研究發現,一種普通腸道擬桿菌的脂多糖能夠起到相反的免疫調節作用,其獨特的糖鏈結構及其反常的生物學功能使得對於該糖鏈的化學合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合成獲得該類聚糖有助於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推動相應的難治性腸炎藥物的研發。
  • 消化科專家提醒:關注口腔裡的幽門螺桿菌
    口腔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位於消化道的上端,主要由牙齒、上下領骨、舌骨和唇頰部、顎部、牙齦、舌頭、口底肌肉以及唾液腺等組織器官構成。,防止菌從口入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飲食生活中必須有的自我意識。比如國人聚餐的飲食習慣極易引起幽門螺旋桿菌的交叉感染。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阿維菌素新衍生物對根結線蟲病防治效果提高—新聞—科學網
    根結線蟲是目前農作物特別是蔬菜上最具破壞力的病原線蟲之一,其侵染植物根系汲取養分,產生刺激物形成根結,引起農作物早衰,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且極易引起真菌和細菌等繼發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