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卡爾說過:「歷史是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而能夠得以保存這段珍貴歷史的正是博物館。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更是中外遊客與文化、歷史愛好者的必訪景點。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其足以能夠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
而此時此刻,臺北故宮博物院竟被某些華夏民族子孫中的「敗類」要求改名了!至於改成什麼名字、為何要改名、改名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那些灣灣島內的無聊黨派紛爭並不是我所關注和在這裡進行內容書寫的!
為何呢?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就是改名千百次之後,裡面珍藏的歷史文物終究是不會改變的,而這接近七十萬件的藏物與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聯繫與傳承更是不會改變和動搖的!
而從今天這個時間節點來看,「故宮博物院」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的建立是多麼的不易!其建立過程的艱辛困難也是達到了現今世人所不知的程度!
看看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品牌,諸如勞斯萊斯、奔馳等等,少說也需要花費百年時間的努力才能建立起傲世的品牌,它們的經營者會輕言改名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鼎——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收藏文物數量上雖僅僅佔到原先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國之重寶,也是非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能望其項背的。
傳世經典之作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故宮文物原先是在北京的北禁城內,清朝最後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即位後仍居住在宮內,北洋軍閥政府在庫房進行清點封存,並將瀋陽故宮與熱河避暑山莊的文物遷回紫禁城併入,期間宮內人員與北洋政府官員偷盜又轉賣掉不少,據說溥儀本人也偷運出上萬件古董字畫外出,故宮內的火災也傳出可能是太監偷盜後放火燒庫房以湮滅證據。
北京故宮文物經過多年輾轉,1948年因北方國共戰事緊張,國民黨偽政府決定將文物運送至中國臺灣省,分三批以軍艦與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也就大約只運走掉兩成多,抵達臺灣省後先存放在臺中糖廠,之後於霧峰北溝依山建置庫房與防空洞,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國寶曆經數十年戰亂和輾轉數千公裡後終於獲得安置。
稀世珍寶「肉形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從祖國大陸到臺灣省後,大多部分保存在山洞之中,國寶抵臺後,會選在臺中存放是因當地氣候較臺灣北部乾爽,更適合保存保護文物,而且當時臺灣仍受到空襲威脅,因此才開挖山洞,包括後來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館址也有此考量,因此仍以不在市區、可挖山洞為基本建築條件。
此外,這些以鐵箱、木箱裝運到臺灣省的文物,從上面的封條也可以看出其軌跡,若上面有「滬」字,代表裝器物;「洞」字則為北溝編號;下方半圓寫著「故宮 臺處」,則是象徵已抵達臺灣省;圖書文獻則會以香菸的舊木箱盛裝。
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而最近臺北故宮博物院展示出的,五世達賴贈予清朝順治皇帝的〈金嵌松石珊瑚壇城〉,乃順治九年五世達賴進京會面時的禮物,原供於西黃寺,章嘉呼圖克圖又請入內廷皇宮,後供於養心殿佛堂之上!
又如〈金宗喀巴像〉,背後刻著有六世班禪為慶賀乾隆皇帝70歲壽辰而赴承德避暑山莊,當時獻禮清單中即有一尊宗喀巴像,但六世班禪不幸於該年在北京因染天花而圓寂,乾隆皇帝為紀念他,於次年命人在造辦處依班禪所獻此像先後再造三尊。
滿身鑲嵌綠松瑪瑙珍珠的金宗喀巴像
還有就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收藏的大量當年蔣介石帶到臺灣島的國寶文物之中,也不乏國寶級書法字畫。在所有書法字畫中,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快雪時晴帖》作為鎮館之寶,格外受人關注。
《快雪時晴帖》也是我們祖國大陸專家頗感遺憾的一幅字畫,因為其他「兩希」都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上面介紹的僅僅也只是眾多價值巨大的文物當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的歷史文物這裡就不做過多贅述了,以後有機會、有條件的話,朋友們可以自己去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親自參觀遊覽;而最後更希望的是,這些運送到寶島「暫存」的瑰寶能夠「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就如王羲之父子三人的「三希帖」一樣,隔海相望而不能團圓美滿,這樣的局面終歸不是我們所想看到的,至於最終如何實現這樣的期望與目標,唯有那兩個字「____」才能夠完成!
而到底哪兩個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填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