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打的時間太長,趙國的後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戰速決

2021-01-12 騰訊網

前言

要知道,這仗打的時間太長,趙國的後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戰速決。換帥反間計是一部分,更多是廉頗防守沒問題但根本打不了進攻,趙括還能有一點希望,輸了也是正常情況。真打起來不管是不是計都要上,因為不上肯定自己先崩潰。趙國國內需要一個替罪羊來穩定民心,趙括就被黑到了現在。

趙括可能確實過於紙上談兵,但絕不是智商掉線的將領。趙括其實可以用不幸來形容,從整個長平之戰不管是最終傷亡比還是中間的階段性勝利來看,趙括是一個有天賦的將領,只可惜他倉促上任,如果按照將領的正常發展軌跡積累各種經驗,或許10年之後趙國也能有一個白起。

趙國又不能屠殺韓國上黨軍民和難民,畢竟他們是來投趙的,趙王之所以換帥就因為已經沒餘糧了,必須解決掉難民問題。當時趙王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把這些難民推到前線同秦軍互相消耗。贏就搶奪秦軍糧草和屍體吃,以戰養戰,堅持到秋收。輸了,這龐大的難民口糧問題留給秦軍去解決。

而趙括就是執行人,趙括打贏了野戰,攻下了簡單壁壘,獲得了一些秦軍來不及帶走的糧草,以及屍體才得以支撐。但遇到秦軍堅壁清野,兵力本就不佔優勢的趙軍只能止步不前,別說趙括了,就算諸葛亮來也沒辦法對付秦軍堅壁。當糧草和屍體耗盡,趙括丟下難民,五萬銳卒突圍回去,如果成功,也算完成任務了,至於難民無論是投降還是殊死抵抗,趙國早就不關心了。

而秦軍為了讓上黨軍民難民停止抵抗,欺詐他們,完了全部坑殺,秦軍也不願拿出糧草供應他們,且這些難民並非真心投降,隨時反覆。且秦軍後續還有攻趙行動,不可能把後方交給反覆的上黨軍民和難民。

廉頗之所以放棄西壁壘是因為太行道掌握在秦軍手中,隨時可以威脅他的後路,所以大步撤退到丹水河以東。從來沒聽說守住會更慘這種邏輯,有什麼後果是比趙軍送四十五萬人頭更慘的?秦軍比趙軍更缺糧,之前秦軍打韓國,打完韓國接著又打趙國,一直在徵戰。

長平離鹹陽五百公裡,離邯鄲只是一步之遙,補給方面趙國天然有優勢。這場仗可以輸,但是讓趙國死這麼慘,最大的責任就在趙括和趙王,趙括就一個傻子誇誇其談,這種無勝算的戰局,作為大將不是去勸阻趙王退出這個賭局,而是去自吹自擂,去滿足趙王的欲望,最後兩個人一起虧的褲襠都沒了。

此戰趙國的戰略目標就是逼退秦國,所以廉頗只防不攻。根據記載,當時秦趙兩國已呈焦灼狀態,誰也無法有太大作為,比的就是誰先斷糧。至於你說廉頗會輸,那只是猜測。而趙括一番操作,使得趙軍被圍,最終被全部坑殺。

當時整個戰國,還沒有一個國家對內有如此整合能力,趙王為什麼慌,不光光是國庫沒糧了,也不光光是他摸不透秦國的底,他連自己國家的底也摸不透了(這不怪他,除了秦國沒有國家有這套公務員系統,這是那個時代的大數據)。

也就是說,趙孝成王他知道趙國快扛不住了,但是具體還能扛多久,他不知道,人家秦國雖然也快扛不住了,但是能精確的估計自己還能抗多久,而且這種情況下,大概率趙國先扛不住(物質基礎沒人雄厚,又沒有大數據,連知己都很難做到別說知彼了),所以為什麼說除非再次合縱大秦才有勝算,否則趙國一國死扛無論是戰是拖都大概率玩完,當然趙軍如果被拖死了。

秦軍估計得被拖殘,搞不好其他各國一看國際形勢變了,又來了個什麼合縱伐秦把秦軍打回函谷關也未可知,結果仍然好過長平之戰後那一超多弱的局面。在丹河防線,大糧山還有糧食的。邯鄲到前線沿線或許還有軍糧在轉運,邯鄲的庫房還有,在種的糧食還有但等收成已經晚了。

趙王和幕僚算出糧食早晚會缺,所以急了,但這不代表前線馬上缺糧。白起的兩路奇兵目的是要加速讓對手出現斷糧。25000是步兵的建制,翻山繞路,在百裡石城後切斷運輸線和形成部分包圍圈。5000正面突擊的應該是騎兵建制,騎兵不是用來拉戰線包圍的,是一個點殺。

在丹河防線大糧山和北面主陣地之間硬打開一個缺口,把大糧山的糧食和主陣地之間的路斷了。造成主陣地趙軍突然窒息性的緊急缺糧,有如曹操官渡之戰突擊烏巢那種效果。這個戰術,現在無法得知是白起接任想到的還是早有準備,因為廉頗後期專守之後,中央突破自然困難,翻山繞路而沒被發現也相對難一些。但接受秦軍挑戰,抽調主力部隊離開壁壘衝擊秦軍時,當然原防線的能力就會打折,這樣翻山繞路和騎兵中央突破的成功概率才會增加了許多。

這場戰爭本質上是趙國國力耗不過秦國了,秦國還養得起幾十萬大軍,趙國養不起,除了死磕沒別的辦法,既然廉頗不肯死磕那只能換個肯死磕的趙括咯,但趙括一起了,一波被秒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完全是外線作戰,趙國的後勤並不佔明顯優勢,這時兩國巨大的國力差距就體現出來的。

所以,我個人是理解趙王換將的原因的,是我的話我也得換。趙括到底打得怎麼樣,我個人是同意我列出來的兩位專業人士的觀點的。就算是保住了自己的軍隊,讓秦兵翻過太行山進入趙國核心經濟區,趙國也輸了。秦國換將這一點可以從秦軍兵力數量上找到原因,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沒有換白起之前,秦軍損失慘重,這一點是有據可查的。所以我的看法是秦國用白起是迫不得已,並非出於計謀,然後趙括不知道秦軍換將,所以才會打敗原主將後全軍出擊。

參考資料:

《戰國策》《史記》

相關焦點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01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取得的唯一戰績,就是打敗了父親趙奢,但這是口水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會戰,也是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場會戰。自齊國衰落後,趙國便成為東方諸侯抗秦的唯一希望。從國力上說,趙國固然不及秦國,但是單就軍事而言,還是具備與秦軍抗衡的實力的。然而,長平之戰的失敗,把趙國從一流強國打回二流國家,再也沒有叫板秦國的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中國的趨勢就不可阻擋了。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必然性:SWOT分析法告訴你答案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很多人都把責任推到趙括身上,認為其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慘敗。但其實趙國的慘敗是多方面原因的。那麼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潰不成軍了呢?讓我們從SWOT分析法及孫子兵法中「五事七計」的角度出發,看一看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
  • 長平之戰趙國全軍覆沒,真是趙括責任嗎?諸葛亮來也是一個字:輸
    說到中國古代著名的戰役,很多人肯定會想到春秋戰國的長平之戰,公園前260年,白起坑殺45萬趙軍降卒,趙國主力全軍覆沒,這個昔日秦國在徵服途中最為強大的對手,也徹底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能力。因此在公元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大將王齕主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起了進攻,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而對敵之人正是被趙王派出的廉頗,秦國的軍隊,大約為60萬,而趙國派出的軍隊,大約為45萬。根據如今地圖來看,趙秦之地不過兩省,如何有這麼多軍隊呢?裡面自然還有負責運糧補給的數十萬民工,兩國的國力又如何呢?
  • 長平之戰註定趙國失敗,哪怕趙括不改變廉頗的策略,依然無法戰勝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而這場戰役的兩大主角也被後人津津樂道,歷史總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勝者白起最終名列戰國名將之首,萬古流芳。而被亂箭射死,連屍首都沒有找到的趙括卻成了千年笑柄,以至於後人竟將他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
  • 原解放軍戰術專家:趙國在長平慘遭亡國之戰,國人太愛經商了!
    ,是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戰,堪稱趙國的「亡國之戰」——趙國損失40萬兵力,從此一蹶不振。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企圖依靠趙國的力量保衛上黨,並挑撥秦趙關係。秦國辛辛苦苦打了很多年仗,才形成了分割韓國的局面,自然不甘心讓「煮熟的鴨子」落入趙國之手。更何況,這裡是秦國計劃內的攻趙基地,自然要全力爭奪。於是,秦國以左庶長王齕為將,率軍由鹹陽至侯馬,再東逾烏嶺進攻上黨,接戰之下馮亭不敵秦軍,連連敗北。
  • 長平之戰:趙國能實施趙武靈王的計劃嗎?
    2.長平之戰的趙戰國不可能施展這個計劃原因就是長平之戰打到最後就是一場拼國力的較量,秦國已經使出了吃奶的力量,就是好要殲滅趙國的有生力量,不僅要徹底佔領上黨郡而且要徹底打殘趙國,甚至直接滅國。在國內搶,可能從老百姓身上搶不出什麼東西來,而只能搶平原君趙勝這些趙國貴族,那還誰敢搶?3.長平之戰的趙國朝堂還在犯糊塗,根本沒有做好大戰的準備先是,佔據上黨十七郡後,廉頗猛烈出擊了三次,然後被秦軍給懟了回來。再是,廉頗學烏龜,就是不打了,跟你秦人拼消耗。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趙國還有勝算嗎?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那麼該派誰呢?趙國因為糧草告罄於是問廉頗可有退敵之法。廉頗無勝算。於是才有趙括的換將。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那是一場歷史之戰,一場兩國命運的決戰。於秦國而言那是一場完美的殲滅戰,於趙國而言則是一場深入骨髓的人間慘劇。40萬的降兵被無情的屠殺,殺降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發生。長平,這個神農氏的故裡成為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人間「絞肉機」。正是,歷史不忍細看,細看不敢正視,正視讓人嘆息。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不得不說趙國的頑強。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
  • 從地圖看《大秦賦》,趙國太行山防線因「長平之戰」而形同虛設
    《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秦趙「邯鄲之戰」,而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城長達三年。這場戰爭雖然以秦國最終戰敗結束,但戰爭之初卻有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那便是秦國出兵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便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城下,究其原因,便在於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戰敗。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趙國損失慘重;倘若李牧指揮,會怎麼樣
    長平戰場上,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是舉國之戰。趙國的將領開始是廉頗,幾次出擊都沒能撈到好處,只好被動防禦,打算打持久戰;趙國新君急於求成,派出了軍事理論極為豐富的趙括,由於指揮失誤,被秦國超級名將白起截斷了後勤供應,趙軍全軍覆沒,45萬精銳損失殆盡。
  • 長平之戰時趙國除了廉頗還有李牧田單樂毅等名將,為何偏用趙括?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讓趙括而不是讓其他優秀的將領來指揮的原因倒不是趙孝成王有多信任趙括。其原因有下。 首先,長平之戰開始時趙國的指揮者是廉頗而非趙括,趙括是後來才上去的。但後來趙王臨時換將換將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覺得廉頗表現的不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長平之戰的前期
    公園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民眾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於長平,以便扶上黨之民。隨後王齕進攻上黨,長平之戰正式開始。前期長平之戰將領分別為秦將左庶長王齕與趙國上將廉頗,雙方打的有來有回。但逐漸時間一長,秦兵戰力高的特點體現出來。廉頗決定堅壁清野,修築大量防禦工事,與秦軍開展拉鋸戰。廉頗深知長平是邯鄲的咽喉之地,不得不守。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假如長平之戰趙國贏了,有機會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嗎?
    趙國雖為軍事強國,但一統天下的條件還是不夠充分的,即便是在長平之戰中能夠僥倖贏了秦國,那也只是推遲了秦朝大一統的歷史進程,並不會改變歷史的大發展趨勢。第一,趙國的國力支撐不起其統一大業眾所周知,戰爭不僅憑藉的是龐大的軍隊和精良的裝備,更為重要的是後勤,也可以理解為經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連糧草、軍械、金銀都無法持續供應,那麼戰爭也是持續不了太久的。
  • 長平之敗不能全怪趙括,趙國廟堂的鼠目寸光才是失敗根源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則爆發了一場戰國時期參戰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即: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臨陣換將,從防守轉為進攻參戰的四位主要將領,分別是:秦國的主帥王齕,後來,換成了白起;趙國的老將廉頗,後來,換成了趙括。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長平之戰也是如此,在山東六國看來,長平之戰和此前的樂毅伐齊並無區別,只是秦國針對一個強國的軍事行動罷了。恰好在此時,趙國的實力又穩居山東六國之首,各國只希望著趙國衰弱,又怎麼會出兵支援呢?樂毅破齊和鄢郢之戰,齊、趙兩國想要出兵援助也是奢望在戰國時期,有四個強大的國家,分別是齊、楚、趙、秦,這四個國家因為地理優勢的緣故,崛起的十分迅速。反觀燕國和韓、魏。魏國和韓國位於各國的中心,四戰之地,位處平原,戰線太長,崛起太過艱難。
  • 評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得失
    趙國虎口奪食置秦國霸權於不顧,深深激怒了強秦。範雎勸昭襄王轉兵鋒大舉伐趙,還之以顏色,破三晉和縱之勢,以決韓魏兩國之後援。秦逐於當年(前261年)初,令全國男子書年,進行了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以掩護大軍側翼。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乾率領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上黨。由於實力懸殊,上黨陷落。趙長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