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球時代的到來,大批存在身高劣勢的球員,憑藉出色的投射能力在聯盟獲得一席之地,即便如此,對於大多數的球員來說,身高依然是進入NBA的硬性標準之一。
但縱觀NBA歷史,部分身高存在嚴重劣勢的球員,依然憑藉出眾的運動能力與敏捷性在聯盟中打出名堂,美媒《clutchpoints》近日也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評選出NBA史上最矮的前十五名球員,其中內特羅賓遜未入前十,榜首家喻戶曉。
第五檔:1米75(7人並列)
在身高1米75這一檔,共有7名球員並列,分別是「小刺客」以賽亞託馬斯、田臥勇太、凱-費爾德、「小土豆」內特羅賓遜、卡爾文-墨菲、克萊蒙斯、豪威爾-卡爾。
這七名球員中,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田臥勇太、凱-費爾德、克萊蒙斯和豪威爾-卡爾。
他們雖然成功進入NBA,但是沒能在NBA中站穩腳跟,整個職業生涯時間較短,即便部分球員生涯稍長,也是絕對的角色球員定位。
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其他聯賽取得成功,依然擁有不錯的職業生涯。
除此之外,以賽亞託馬斯、內特羅賓遜和墨菲不僅在聯盟中站穩腳跟,更是打出了大名堂,其中以賽亞託馬斯與墨菲是全明星級別的球員,墨菲更是已經入選名人堂。
而小託馬斯曾是聯盟中最耀眼的巨星,是近些年來最出彩的矮個子球員,他在進攻端的火力,以及強大的關鍵球能力,讓他獲得「末節之王」與「小刺客」等名號。
內特羅賓遜的表現同樣出色,但距離上文兩名球員還有一定的差距,只不過,他在扣籃大賽的傲人表現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第四檔:1米73(查理-克裡斯)
他是所處年代最矮的球員,也是那個時代最老的新秀,他進入聯盟時已經28歲,儘管如,他在首個賽季就交出了場均11.4分3.8助攻的數據,但此後他的數據出現下滑,並在輾轉幾支球隊後,逐漸淡出NBA。
但他完成了進入NBA的心願,並且留下那句極為出名的語句:「狗的尺寸不重要,打架的能力高低才是關鍵」
第三檔:1米68(5人並列)
這一檔共有五名球員,分別是斯伯特-韋伯、蒙塔-陶、三阪亙、基斯-詹寧斯和格雷格-格蘭特。
除去斯伯特-韋伯之外,其餘球員大都是絕對的角色球員,但在所處年代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中三阪亙是亞洲第一位登陸NBA的球員,格雷格-格蘭特則在聯盟中效力9年之久。
而斯伯特-韋伯的成功,更是激勵了包括內特羅賓遜在內的一眾身高處於劣勢的後輩球員追求夢想。
第二檔:1米65(厄爾-博伊金斯)
相比於榜單中的其他球員,博伊金斯擁有極為成功的職業生涯,儘管他沒能像伊塞亞託馬斯那樣殺入全明星,但他始終是穩定的角色球員,擁有穩定的出場時間與輪轉角色,在聯盟中效力16個賽季之久,先後為10支球隊效力。
第一檔:1米60(蒂尼-博格斯)
儘管身高只有1米6,但博格斯卻是家喻戶曉的球星,他也是黃蜂隊史最好的控衛球員之一,保持著黃蜂歷史助攻榜與搶斷榜第一名的位置。
同時,他也擁有較為成功的職業生涯,在聯盟中效力14年之久,他的成功激勵了無數熱愛籃球,但身高存在一定劣勢的球員繼續努力提升自我,因此,相比於球場上的成就,他在球場外對於籃球的推廣,以及年輕人的影響力更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