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位化中心)蔣鑫富組稿 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堅特稿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在江幹區幹部的陪同下,我走進了位於江幹區浙寶大廈的布料圖書館。我大學學的專業是紡織,對布料有特殊的感情,在這裡我還真的看到了不一樣的布料,一個把布料作為知識和藝術進行收藏、整理、展示,更是為設計師們提供獨到服務的布料圖書館。
我們一走進大廳,就看到正在舉辦一個展覽,標題是《一塊布的誕生》。展板上寫的是一段充滿詩意的介紹:「布料圖書館創立至今舉辦多場展覽,嘗試將布料魅力用更獨特的方式傳達給大眾。此次『一塊布的誕生』展覽,從纖維、織造、工藝、再創作等工序,還原一塊布誕生的過程,最終達到布料實際應用在服飾、家居等領域。以具象或抽象的解說視角來講述,嘗試讓觀眾通過閱讀的方式,體會生產工序裡的韻律,感受到機械生產的『工業之美』。希望觀看者能因展而受啟發,從布料——這個最初始的材料源頭,開始創作,而非只是將布料當作單一的供應。」
從這段美輪美奐的文字中,我想,主人決不是以商人的視野與目的來對待,而是懷著一種文化情懷做布料的,我經常講一句話:一件事做到了文化層面,這件事就做到最高層面了。在這裡,把一塊布做到了文化與情懷層面,也就做到了「布」的最高境界了。
我們首先走到作為布料圖書館的「心臟」——陳列室,裡面的活動式布料陳列架,陳設著數千卷布料,一卷卷,一排排,數也數不清,真的像一個圖書館的陳設。據布料圖書館創辦人馬黛霞介紹,這個陳列室內,從初建時的1800多種布料,發展到今天已有4000多種,這些布料是不定期進行更新的,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設計師與時俱進的要求。在這個圖書館,還以各種方式陳列著各種布料,布料上都編以獨特的二維碼,包含成分,規格,後處理方式等信息,便於設計師查詢與使用。
創辦人馬黛霞非常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我們邊走邊看,她邊走邊講,我們的人群中不時發出幾聲驚嘆。這個布料圖書館給我最大的印象則是布料的展示完全不同於我過去在布料市場中看到的,那種把各種布疊在一起,堆成小山般的商業布置,而是非常藝術化地展示每一塊布,仿佛每一塊布都是藝術品,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需要精心地、藝術化地展示給人們。布料圖書館展出的其實遠遠不僅是布,還有許多紡織製品,包括各種風衣、風雪衣、時裝、童裝、箱包、帽子等等,讓人十分容易地聯想到布只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最終她一定會變成一件精緻可用的物品,反之,也從這種變化中你可以容易地認識到這塊布的最終歸屬與用途。我也算是見過很多紡織品面料的人,但是這裡的布料的時尚、科技、變幻仍讓我目不暇接,一塊紅布,材料有點像毛料,初看就是一塊紅布,一噴水馬上顯出英文字母來,馬黛霞說,這種布料做風衣,一到下雨天,就會產生奇妙的變化,特別得到年輕人的喜愛。這個布料圖書館收集的布料特別多,現在有4000多種布料,而且有許多獨有的體現了創新精神的布料,讓許多設計師可以在這裡找到豁然開朗的創作靈感。
在這裡我們見識了一塊100%滌綸的布料,這種布料平常就是製成運動服、T恤衫等。但是,在布料圖書館看到的這塊布料,經過工藝演變,居然變化出20多種形態與用途。這塊滌綸布經過覆膜和印花後,變成了一塊具有極為時尚和太空時代氣息的布料,變得防水、保暖、美觀;它還可以經過不規則的壓褶處理,能夠勾勒出重巒疊嶂的意境和綠水青山的造影。如果經過高溫熱壓,摸起來有點像紙張的觸摸感。如果經過印花工藝、打磨和壓花後,這塊滌綸布又變得跟泥土一般,表面有斑駁、龜裂的立體感紋理。布料圖書館把這稱為「1—20布料計劃」,也就是一種布料的神奇變化之途。
在一個展廳,我們還看到一個夢幻般的展區,裡面陳列著各種布料,這些布料以各種形態展示出來,在精心布置的燈光下,這些布料仿佛具有生命力,輕輕地擺動一下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有變化無窮的形態。布都能產生型、影、聲,真的讓人感到有趣而奇妙。
我們問馬黛霞,為什麼會想到創辦這樣一個布料圖書館。她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浙江是紡織強省,但是許多設計師找不到合適的布料進行設計,同樣的,也有許多布料沒有合適的設計師能夠設計出精彩的作品,所以,很多設計師不得不去歐洲或日本採購,付出高昂代價,面料幾乎成了許多設計師最頭痛的難題,也制約著獨立設計行業的發展。2015年,一位設計師找到有著18年面料行業經驗的馬黛霞,希望她幫助解決面料困境。由於設計師的採購量一般不大,而對材質印花等又有很高的設計製作需求,所以很難尋到合適的供應商。馬黛霞花了不少的精力,終於幫助這位設計師在面料選擇、設計等方面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在國外需要300元一米的面料,僅30元就解決了,整季設計非常成功。之後,一批設計師找到馬黛霞,要求解決同樣的問題。通過與設計師的合作,馬黛霞發現了中國面料行業變革提升的契機,開始考慮建一個與眾不同的布料圖書館,幫助設計師們能夠便捷地接觸到這些布料,並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紡織作品。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她的努力下,這個國內首家集定製化研發、檔案化面料展示、跨界應用於一體的新概念面料創意中心——布料圖書館誕生了。
布料圖書館一建立,就以當代視角重塑面料角色,以領先科技創意功能材料,堅持探索布料的邊界與無限可能。成立以來,布料圖書館匯聚創意科技力量,為眾多國內外時裝設計師與成衣品牌商提供創新面料解決方案,並以面料為起點,策劃了許多創意大展。
作為讀過紡織專業的我,深知紡織在世界生活中的地位,人們的「衣食住行」,「衣」是放在第一位的。穿上服裝是人類走出愚昧的開始。中國又是一個紡織大國。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9436.45億元。中國紡織品產量佔全球一半以上,國際市場份額超過全球三分之一。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元。其中,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就達到1.35萬億元。所以,與紡織行業相聯繫的布料圖書館從一誕生起,就順應發展的要求,做出非同凡響的業績。2016年,布料圖書館策劃的「1—20布料計劃」,第一次走向公眾。把一塊尋常的100%滌綸布料,經過研發現代工藝技術的處理,發生20種蛻變。2018年,布料圖書館又攜手瑞士聖加侖紡織博物館開啟「LacetoMeetYou繡外慧中」大展,全面呈現百年來蕾絲的經典材質和當代工藝的再創造,從時裝、運動裝備、鞋履、配飾的全面運用,重新闡釋了古老的蕾絲的魅力。後來又舉辦了「親愛的,世界」軟體映像展,以更大的步伐跨出行業,與影像藝術交互。在展覽中首次出現新材料體驗館,售賣帽子、飾品、鞋包、家具等涉及生活各個層面的產品,這個體驗館更像是一家買手店或是集合商店。據馬黛霞介紹,「這場展覽是為了突破布料應用的無限性。」她還說,儘管布料圖書館並不是一個藝術機構,但其策劃的藝術展,近年來已經有七個之多。
在我們的參觀結束以前,馬黛霞給我們作了一個全面的講解。最後,她說:材料可以承載一切,也可以變成一切。一張茶几、一雙小白鞋、一件風衣、一隻手包,在我們這裡,它們將變得與我們日常所見之物不再一樣。它就在你的生活裡,就像布料貼近你的肌膚,親切而自然,重要的是,它還是不貴的,是大眾可以消費的。她還設想未來,讓布料圖書館帶著中國面料品牌前往倫敦、紐約、東京等時尚之都,逐步在那裡紮根,向世界人講好中國的布料故事。(本文作者胡堅系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原副部長、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位化中心)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