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夏日】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8月10日發布消息稱,預計11-16日,長江上遊嘉岷流域、漢江石泉以上將有持續性強降雨過程,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及三峽水庫將有一次較大漲水過程,有關單位和公眾注意防範。
換而言之,當前長江沿岸汛情相對而言有緩和之勢,但防汛工作依然不容鬆懈。
H鎮,是長江幹堤防汛的重要地段,沿江大道上大約每隔3裡路有一個防汛哨所。防汛哨所是幹群防汛抗旱的休息和活動場所,在1998年洪水以後由國家投資建設而成。目前每個防汛點都由一個村負責。
據估計,今年的防汛時長約一個月。在防汛現場,幹部們晝夜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絲毫不敢鬆懈。「白天一天沒有休息,晚上又怕檢查,不敢眯眼。」可以說,他們的工作為構築一套動態的汛情信息網絡,為上級採取新的指示與措施提供了基礎。
一、帶班幹部:四級聯防與上傳下達
在C村的防汛哨點上,從牆壁的動態顯示牆上可以看到,參與防汛的帶班人員由四級幹部組成,分別為村幹部、鄉鎮幹部、縣裡幹部、市裡幹部,他們構成整個現場的指揮與調度中心。
村幹部作為基層組織的末梢,根據村莊村民組長會議達成的共識,每天安排2個幹部到現場負責,村裡所有幹部日夜輪流值守。村幹部認為,汛情嚴峻,這是他們的責任,是實際的需要。根據現場觀察,儘管生活條件有限,夜間蚊子多,但是他們一直堅守,時刻關注汛情。
他們工作主要分成三個方面:
一是現場直接指揮。防汛的具體部署,需要他們參與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接班,他們要說明防汛情況和具體工作,安排群眾到指定地點巡邏,保證群眾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並督促他們不要懈怠,否則責任重大。
二是及時登記信息。按照要求,登記的信息主要有兩項:動態顯示牆的每日更新,涉及到帶班幹部以及成員;《哨所分組分段巡堤查險情況登記表》,時時登記。具體來講,交接班時防汛群眾、帶班幹部等登記與籤字;按照要求每隔兩個小時登記一次水位情況,重大險情登記與籤字。
三是親自巡查。為了進一步落實上級指示,按照要求,每天分上午、下午和夜間三個時間段,至少各巡查二次,親自到所負責的防汛段查看情況。這樣不僅可以監督防汛群眾,還能核查防汛信息的正確性。
鄉鎮幹部層面,每天至少有一名常駐幹部,日夜輪流駐守。他們來自鄉鎮相關部門,是現場實際的指揮者。其工作主要分兩個方面:
一是傳達匯報。一方面把指揮部的指示及時地傳達給村幹部,並做好緊急安排工作;另一方面把防汛段的突發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匯報。
二是發揮協調作用。作為實際的現場指揮者,按照指揮部的要求統一行動。他們不僅負責本地段的安全,一旦其他地方發生險情,他們也與其他防汛隊伍橫向協調。比如下午三點左右,鄉鎮某堤壩發生險情,接到上級的指示後,他們立即採取行動,動員防汛群眾,在附近的指定地域裝沙袋,並運到大型卡車上,前後花了三個多小時。
縣裡幹部一般安排1-2名,他們直接由縣級駐村扶貧工作隊轉化過來。自扶貧工作以來,他們已經駐守在村幾年了,與村幹部相處融洽。作為縣級的代表,他們積極參與到現場,不過他們的職責並不明確。根據現場的觀察,他們主要是輔助村幹部共同防汛,面對問題時共同決策應對。
至於市裡幹部,由於汛情的嚴峻,他們是近期由市裡派遣下來的督導組,也是輪流日夜值守。根據市裡的防汛要求,他們很快就到達現場駐守。根據現場觀察,他們首先向幹部傳達了上級的指示,並詢問人員布防情況。後期主要是負責現場的督促工作,針對防汛過程中的不足進行督察,並及時建議整改,從而使得各項工作部署到位。
二、巡查幹部:馬不停蹄與督促建議
據筆者簡單統計,在三四個小時內,不少於6個巡查人員陸續過來慰問與核查,他們通常停留15分鐘左右。帶班幹部同筆者聊道,「巡查幹部很操心,一直都在忙,跑來跑去,基本不能閒著。出問題了,誰都擔當不起。」
巡查幹部主要分兩類,一是以鄉鎮為基礎的幹部,二是專門核查人員。
以鄉鎮為基礎的幹部,主要是鄉鎮各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比如鄉鎮書記、財政所長、派出所長等。有書記表示,「上級指示必須落實到位,自己不到現場還是不放心。」
這些幹部對現場情況比較清楚。對於現場防汛安排與布局情況,他們既了解上級的指示與要求,也熟悉基層的實際情況,知曉大概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合不合理等。此外,他們也明白幹部與群眾防汛的不容易。畢竟在村莊人口大量外出的情況下,組織大量群眾參與防汛是有一定難度的。
為保證萬無一失,最大程度落實上級的指示,這些幹部會不定時沿著江堤來回查看情況;在此基礎上,綜合上級要求與村莊實際,判斷防汛力度與程度;同時通過私人化關係與上下級指導關係,強化上級的防汛指示與要求,提出一些問題與建議,比如堤壩斜坡面的雜草要收割等。
另一類巡查幹部是是專門核查人員。縣市非常重視汛情,但依然不放,因此派專門核查人員到現場查看情況。據筆者現場觀察,這些人員一天大概來哨所三次。
他們並不會說明自己來自哪一級,而是直接找到帶班幹部,最直接的就是村幹部。主要工作是查看分組分段巡堤查險情況登記表,以此表為基礎,仔細詢問汛情,如水位高低、管湧情況、人員數量、具體堤壩布防情況、籤字情況、責任人是否明確等等。
一旦發現其中存在問題,他們會立即要求整改更正。比如原來的登記表只有巡堤時間段、巡堤人員籤字、險情情況、處置情況、帶班幹部籤字和備註幾項,信息不是很詳細,他們就給村幹部幾點建議,要求立即更正。
對此村幹部覺得無奈,畢竟本來就是按照要求來做的。不過當天下午,鄉鎮帶班幹部就按照建議帶來新的登記表,主要新增以下幾項:組別、巡堤起始點、當班鎮/機關幹部、當班村幹部、巡堤責任人等。這樣確實使得信息更加詳細,責任落實更為明確。
三、總結與反思:以幹部為核心的汛情信息網絡建構
汛情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甚至是不可預測的。汛情信息滯後或不準確是非常危險的。提前掌握汛情信息,就能夠未雨綢繆,避免問題擴大而影響全局。
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汛情信息,依賴於一套以兩類幹部為核心的動態信息網絡:一是以帶班幹部為核心,形成「發現問題-匯報問題-傳達新指示」的縱向信息渠道;二是以巡查幹部為輔助,形成「監督落實—完善信息」橫向信息渠道。
這套動態信息網絡已證實能有效落實防汛工作,可在各地複製應用。不過也有一點稍顯不足,這是一種人海戰術,在運行過程中明顯會出現人力重疊使用的情況。等汛情過後,組織或需進一步總結反思,並改進相關人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