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歷史上第一大陽謀,完全無解,卻造成了漢朝最後的滅亡

2020-12-14 騰訊網

所謂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完全光明正大的實施計策,卻讓對手毫無辦法。推恩令,便是中國歷史上的頂級陽謀。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吸取了秦朝朝廷孤立無援、二世而亡的下場,分封了一批諸侯王,保衛國家的穩定。

▲劉邦雕像

後來劉邦也意識到諸侯王權力過大,通過各種途徑除掉了韓信、英布等大部分的異姓王,但仍有九個同姓諸侯王做為朝廷之援。

但是,諸侯王在分擔皇帝壓力的同時,把皇帝的權利也分擔了。

所以他們實力逐漸強大,有獨立的軍事權、官員任免權,而且很多諸侯王的封地跨越數郡,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

▲西漢疆域圖

當時天下各郡,有三分之二都在諸侯王的統治之下,皇帝可以直接支配的還不到二十個。

而且這些諸侯王還可以傳給自己的嫡長子。作為開國皇帝的劉邦,還可以震懾住他們。但是劉邦的後代,就未必能震懾住這些諸侯王的後代了。

等到文、景兩帝時,諸侯國過於強大,已經成為漢帝國的首要問題。於是,皇帝開始嘗試削藩。

▲七國之亂

不過,因為漢景帝的做法過於直接,他直接褫奪了幾個諸侯國的封地,收歸朝廷。諸侯國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便爆發了差點斷送大漢王朝的"七國之亂"。

儘管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平定了這場亂局,對諸侯進行重新分封,剝奪諸侯王任命官員的權利。但是,這一招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皇帝任命的官員到了封地,還是要聽命於諸侯。

漢景帝駕崩,他的兒子漢武帝繼位後,實行了極為高明的削藩政策: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擴大皇帝恩澤"的意思。這個政策極為高明,堪稱教科書級別。以前諸侯的封地爵位只能傳給嫡長子,現在皇帝開恩,允許諸侯王傳給所有的兒子。

▲漢朝權貴階層才可持有的金餅

看似與原來區別不大,但是原來諸侯王傳給長子時,是把所有的土地和資源一股腦的全部傳過去。現在諸侯王去世後,要按照兒子的數量,將封地分成幾塊,每個兒子都成為新的諸侯王。這些新的諸侯王去世後,又要按照同樣的辦法,將封地再分給他們的兒子。

封地越來越小,權力也越來越小,幾代下來,就沒有任何一個諸侯王,有實力和皇帝叫板了。

▲絲綢之路

這個計策的絕妙之處,就是在於諸侯國明知道皇帝在削弱他們,但是他們無力反抗,完全沒有對策。

如果同意,那麼幾代人下來,他們的封地很可能小到只有幾個村子;如果不同意,那麼諸侯王的庶子們,很可能會直接造反。

而且,推恩令對於現任諸侯王,並沒有實質性上的損失。所以也不會像被褫奪封地那樣,而奮起反擊。

▲漢皇宮

在執行推恩令之後,漢朝再也沒發生過類似於"七王之亂"的情況。

因為等到東漢末年時,這些諸侯王已經和平民無異,甚至活的還不如平民。比如劉備,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卻只能以賣鞋為生。

但是,諸侯王實力的削弱,助長了外戚和宦官的氣焰。東漢末年,外戚當道,最終走向了滅亡。

可以說,漢武帝雄才大略,解決了他自己時代的問題。但是他的子孫,卻沒有解決他們時代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之所以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就是因為此計謀無人能解,這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朝建立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之後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開始挑戰中央,發生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依靠一招「推恩令」就輕鬆解決問題。
  • 從群體衝突理論看千古陽謀推恩令的無解之處
    此時,推恩令的頒布竟完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達到了分化、削弱封地勢力的作用,甚至有人稱其為千年歷史中最大的陽謀。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推恩令的出現到底是漢武帝的壯舉還是歷史的必然?今天我們從衝突理論角度出發來看看真正的推恩令的無解之處。
  • 推恩令: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陽謀」
    劉邦是花費了好大的精力,剷除了盧綰,英布,彭樂這些異姓王,同時又規定異姓不能封王,周就是姬姓限制外姓。漢朝的天下,這才安定下來,但是國中之國,是個大問題,諸侯弱小了起不了作用,做大了,同是高祖後代,為何我不能做皇帝?漢景帝時期,牛人晁錯主張,採取強硬措施削藩。漢景帝擔心會引起諸侯反叛。
  • 無解的陽謀都是直指人心的,從推恩令說起
    陽謀是指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即使對方看穿了自己的目的,也咩有辦法應對。相較於陰謀,陽謀光明正大,卻也無法解決。因為陽謀都是直指人心最深處,隨人性而生,伴人性而終。提起漢武帝,推恩令的頒布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 千古第一陽謀:漢武帝的推恩令是怎麼回事,為何無人可解?
    計謀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它源於上古時代的「道家」,主要被分為「陰謀」、「陽謀」兩類。如何區分這兩類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劉邦帳下有兩大謀士,其中張良善用陽謀,陳平善用陰謀。且陽謀的「施法難度」更大,畢竟等於直接安排好了別人將來的命運,若沒有遠超世人的智慧和謀略是很難成功的。漢武帝就有一個很厲害的陽謀,是歷史上很有名的推恩令,他讓那些手握重兵、桀驁不馴的諸侯王們,都心甘情願且很主動地自掘墳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皇權獨尊。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並不是什麼最強陽謀
    歷史上關於漢武帝的推恩令,一直有許多人推崇,甚至於被譽為史上最強陽謀。 不得不說,推恩令這一手釜底抽薪,正好擊中了諸侯們的要害,使他們無法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然而,推恩令成功的關鍵其實不在這裡,而是漢朝強大的軍事實力。
  • 漢武帝的推恩令,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為何會被稱為史上最強陽謀?
    推恩令應該是漢武帝政治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成績單了,幾乎是兵不血刃便徹底解決西漢初年以來尾大不掉的諸侯問題。眾所周知,西漢王朝初期採取的是一個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行政區劃。漢武帝吸取先帝削藩失敗的教訓,接受大臣主父偃的意見,推出了一個史上最厲害的陽謀,所謂的陽謀就是你明知這是個陷阱,你還非得往裡跳。這個史上最強陽謀便是——推恩令。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說實話,清朝及其以前的封建王朝中,最讓我佩服的政策,那就是推恩令。這玩兒絕對是史上最出色的陽謀,你明知道是陷阱,卻還偏偏不得不往裡面跳。你看看歷史上其他政策,如果大家都知道是坑的話,大家會願意主動去執行嗎?
  • 「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漢朝!一個非常有趣的朝代!一個能人輩出的朝代!一個強大無比的朝代!如果說始皇帝滅六國而統天下,那麼大漢的天子們則是將秦的餘暉發揮到極致。昔年,曾是一個多國並立的國度,從這個國到那個國可能僅幾步之遙,卻要涉獵多個領域的研究,例如最主要的語言文字風俗等!
  • 歷史上比陰謀還陰險百倍的3大著名陽謀,堪稱無解
    我們經常說別人的陰謀多厲害,但是我們卻不明白其實陽謀才是真正的厲害,可是比陰謀厲害多了。而且陽謀一開始就將自己的計劃公眾與眾,讓對方迫於無奈,不得不中招,陽謀是完全可以見光的。二桃殺三士。齊景公召來三人,賞賜他們兩個大桃子,但桃子只有兩個,齊景公就讓三位將軍根據自己的功勞來分配。公孫接和田開疆都拿了一個桃子,古冶子說論戰功他是第一,但是他們兩人卻搶了桃子,他拔劍罵兩人無恥。古冶子難以接受,自刎而死,看著古冶子的屍體,兩人十分愧疚,於是兩人紛紛拔出寶劍自殺,齊景公靠著兩顆桃子,殺了三人。圍魏救趙。
  • 史上第一的陽謀「推恩令」,利用了哪些人性的弱點?
    【解析】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大陽謀:推恩令。 早在漢文帝時期,賈誼就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以此來削弱劉姓諸侯王勢力。 而在七國之亂後,幫漢景帝打贏這一仗的同胞弟弟梁王劉武勢力膨脹,有兵又有錢,儼然成為劉姓諸侯王之首,立馬成了漢景帝的心頭大患。
  • 「推恩令」為何能被稱為中國古代史上的最強陽謀?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的特色產物,是皇帝為了避免諸侯王權力過大威脅朝廷,防止出現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它名義上是皇帝允許諸侯王「推私恩」將所轄土地分給子弟,實則是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想出的一個餿主意。
  • 最強陽謀:推恩令!精準的引導人性的欲望,讓諸侯無可抵擋!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漢朝立國之初劉邦不可能直接實行全面的打造大一統帝國,而是在長安及周邊的核心區域實施國家直轄,而在周邊依舊沿襲諸侯分封的制度。那麼這樣做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諸侯王勢力長期存在,給國家的穩定統治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而正是在這個時候,漢武帝麾下的大臣主父偃就給漢武帝出了一個主意:推恩令!
  • 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兩大陽謀,究竟強到何種地步?至今無人能解
    至於陽謀的特點也是十分鮮明,簡單來說相較於不可告人的陰謀而言,陽謀則明顯要光明正大得多,它會將全盤的布局擺在你面前,然後讓你自己跳入這個陷阱。而且,其最厲害的一個特點就是誰都知道這是一個巨坑,可當事人卻只能硬著頭皮往下跳。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兩個歷史話題,便是我國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兩大陽謀。至於這兩大陽謀到底有多毒?或者說這兩大謀略究竟強到了何種地步呢?
  • 解讀史上最高明的陽謀之一「推恩令」
    漢武帝像大家好,在說推恩令的故事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陽謀。通俗的說陽謀是跟陰謀相對的,陰謀的意思就是暗地裡做壞事,陽謀就高明多了,陽謀就是明著給你挖坑,你也看見我挖的坑了,但是你還得往裡跳。陰謀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而陽謀是隨著當前的形勢隨勢而發,無跡可尋,比起陰謀來就高明多了,也更加難以實施。就比如說「生意」就是應用最普遍的陽謀。
  • 推恩令為何成為諸侯王們的噩夢?號稱最強陽謀,你根本無法拒絕
    主父偃的推恩令,絕對諸侯王們的噩夢。堪稱史上最成功的陽謀一點也不為過。耍陰謀詭計的手段有很多,可是耍陽謀還讓人家有種啞巴吃黃連的感覺,那水平就高了去了。大漢朝建立之初,諸侯王雄霸一方的局面也就開始了。劉邦雖然消滅了絕大多數異姓王,可是老劉家的孩子依舊可以在地方上為王,這給中央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不過沒辦法,秦朝正是因為沒有給宗室封王,所以15年就滅亡了。劉邦這麼做也是權宜之計,他認為,就算將來有人造反,那也還是老劉家的天下。
  • 推恩令為何會成為陽謀?因為它只是皇上坐山觀虎鬥的藉口
    這時候就要用到陽謀了,陽謀直接可以解決問題,比如說漢朝時期的推恩令。當年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建立了漢朝,開始進行論功行賞,將許多的開國功臣都封為諸侯王。劉邦認為諸侯王威脅到了皇權,就把部分諸侯王以各種名義給消滅了。劉邦又開始封藩王,讓自己的親戚建立自己的諸侯國,實行郡國並行制,這樣並沒有把權力很好地集中起來。
  • 推恩令真的是最強陽謀?想多了,諸侯國比漢武帝還願意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並沒有多少陽謀的色彩,它不過是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妥協的最佳方案。從當時漢武帝時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國經過前幾任漢朝皇帝的封賞、恩賜後,發展得很快,但是並不強大。於是,推恩令就應運而生。漢武帝的想法出來了,那麼諸侯國是怎麼想的呢?他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子孫繁衍,享受富貴,世代貴族,並且在自己的封地內具有絕對的權威,當領地的土皇帝即可。當然,要確保這些得以實現,必須要注意頭頂懸的那柄「奪爵除國」的利劍。
  • 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諸侯王明知是陽謀,為何卻不反抗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除了重新啟用秦朝的郡縣制以外,還建立了分封制。所謂分封制指的是:土地分封給宗室子弟跟帝王后裔,這些被分封的宗室子弟,又被稱為諸侯王。為了解決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決定採用主父偃上書提出的「推恩令」,原先的分封制是:想要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嫡長子,至於其他庶子都沒資格繼承。
  •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何被稱為最強陽謀
    推恩令被稱為最強陽謀,無解。漢武帝用的得心應手,最終將強大的諸侯國拆的稀巴爛。所以,推恩不過是個幌子,最終讓諸侯國「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是真。為了能隨心所欲的在封國逍遙快活,漢武帝繼位,以中山靖王劉勝、長沙定王劉發等為代表的幾位宗室諸侯便到京城大吐苦水,一把鼻涕一把淚。漢武帝初登大統,需要宗室支持穩定大局,於是做了順水人情,將他們頭上的「緊箍咒」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