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臺灣剪紙藝術家楊士毅 把歡喜的事剪給社會看

2021-02-24 U臺說

如何走進有恩於己的社會?楊士毅的答案是 「多為別人想」。圖/楊士毅提供


去年蘋果在101的直營店開幕,長達75公尺的「有閒來坐」剪紙裝置藝術,綿延的大樹輕柔環抱往來行人,這件作品出自年輕的剪紙藝術家楊士毅之手。

 楊士毅為蘋果直營店創作的「有閒來坐」。圖/楊士毅提供

 

「我是很爛的小孩,功課什麼都爛到爆炸,永遠只能跟其他兩位同學一起霸佔倒數一、二、三名。」楊士毅講起童年,一臉雲淡風輕,彷彿不過是在訴說另一個故事,聽者卻感到糾心。楊士毅出生在雲林,鄉下的孩子,父母在臺北打拚寄錢回家,被奶奶拉拔長大的他直到6歲,為了念書,父母決定帶他上臺北。但年幼的楊士毅只哭著喊不想離開阿嬤,「小時候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脫離貧窮之前,要先跟我愛的人分開?


寄人籬下 憤怒自卑

 

在臺北寄人籬下的生活,讓楊士毅長成充滿憤怒與自卑的孩子,「被打被罵,被人看不起,在別人家裡被打當然要找爸媽,可是媽媽可能會再打一次,因為我們住在別人家,沒有打就代表人家打錯了嘛。其實當孩子的需要就是呵護、理解跟陪伴,這麼根本的需求沒有得到,一口氣過不去就變得憤怒,所以我每天醒來都希望自己不要醒。」

 

一直被歸類在壞小孩的楊士毅,直到遇到好老師,人生才出現轉機,「好老師不會常常有,可是我很幸運遇到一個、兩個。一個老師把我帶在身邊創作、拍照,在黑暗之中鼓勵我。我從小被打、不被喜歡,怎麼有一個老師願意帶在身邊?」另一位讓他人生轉變的,是舞蹈家林懷民。

 

2007年,楊士毅參加了雲門的流浪者計畫,從沒出過國的楊士毅,第一次踏上了西藏、陝西,「一開始只是因為看到怎麼有人的藝術創作是充滿幸福、喜悅跟溫暖的?而我的作品都是黑暗、苦悶跟憤怒。都做同種工作的人,為何做出來的東西差那麼多?我很好奇那邊的人是怎麼生活的。」

 

陝西大娘 打開心結

陝西剪紙大娘的人生,讓楊士毅飽受衝擊。3歲即被大人決定婚姻,十多歲便嫁人生子,一生辛勞,「去了之後才發現,其實她們在想的都不是創作,她們在想的是生活那麼辛苦,怎麼在匱乏之中,用自己的雙手為孩子帶來一點好生活。我才發現原來我跟那個大娘的差別,只是來自於動手做事的時候,大娘有把別人放在心裡,但我沒有,我就想到自己。」

陝西大娘的剪紙,讓楊士毅放下競爭的心。圖/楊士毅提供

去了一趟陝西,楊士毅卻直到7年後才拿起剪刀,剪了第一個作品,「我們家沒有錢,我必須要靠獎金過生活,所以動手的時候都是在競爭,想要去學東西是想要多一個配備,也是為了競爭。可是去到那邊之後,我就跟自己說,沒有那顆心就不要做了。」7年後,女友搬家向他要了剪紙作品,看到對方收到剪紙開心的模樣,讓他體會到不是出於競爭,而是祝福所帶來的感動,「同一雙手,因為心裡有一點點祝福、感謝,就能造就不同的風景。它可以是破壞也可以是創造,來自於是什麼樣的心意。」

 

「我的創意總監是社會。眼睛閉上,身邊人需要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就是一架印表機,把我看到的畫面再列印出來而已。」楊士毅作品裡的人物,各個都有著圓滾滾身體與燦爛笑容,「如果作品我自己看了不會笑,我也不太會把它拿出去。有時候我為了找到一個笑容,我剪了十幾個笑容,就是要找到最恰當的微笑。」


 

蘋果邀約 一頭霧水

為蘋果直營店創作的「有閒來坐」,長75公尺,高4空尺,創下世界紀錄。橫亙大紅紙張上的大樹上、樹下,布滿圓滾滾的人與動物,彷彿被樹木守護,「有閒來坐代表的是善意、相聚,因為有閒來坐是代表你願意被別人麻煩。我感覺我們社會好像很無力、很疲憊,很需要被呵護,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過的幸福呵護,就是媽媽曾經抱著我們在懷裡,我希望有人經過的時候看到,他會記得,你就是那個曾經被擁抱的人,你再疲累再挫敗,會記得你擁有過幸福,會有力量再往前走。」

 

「有閒來坐」 ,找回曾被呵護的自己,獲得再出發的力量。圖/楊士毅提供

大品牌找上初出茅廬的藝術家,連楊士毅自己都一頭霧水,促成雙方合作的原因,是懷著一份為人著想的心,「蘋果總部裡面有一句話,希望自己在離開世界之前,世界有比他們發現的時候還要美麗。他知道我創作不是為了追求藝術,而是想帶給別人一點幸福,我們理念一樣。所以為人設想是可以賺錢、生活的,為人設想應該是我們最好的經濟體系跟生活系統,不只賺到錢還賺到幸福,這不就是良心的開始嗎?如果我們讓大家都相信為人設想可以生活,社會就會很不一樣,大家不會覺得一定要昧著良心才能生活。我很想要讓大家相信這件事情,而它真的發生在我身上。」

 

楊士毅的年獸 用剪紙跟生活溝通


「年獸」談溝通、理解的重要。圖/記者陳立凱攝影


剪紙是這麼有年味的工藝,沒有以年獸為主題的作品說不過去。但楊士毅的年獸卻跟大家耳熟能詳的版本不太一樣。

 

楊士毅的年獸每一年會用最柔軟的心,扮演最兇猛的角色,把每個忘了回家的孩子趕回家,所以當牠聽到鞭炮聲響起,就知道那是大人在跟牠說:「年獸,謝謝你,我們的孩子回來了。」所以當年獸聽到鞭炮聲響起,就會開心回家過新年。

 

「這個作品想要獻給那些在我們生活之中,被誤會、誤解,都願意繼續去愛的人。我覺得如果社會多一點理解,其實大家不用愛得那麼挫敗跟辛苦,我們都知道理解、被理解有多重要,如果它很重要,我們就從溝通開始。」

 

減法創作 擺脫焦慮的加法生活

「剪紙就是減法,一個無法回頭的創作,每一步都要很小心,可是在這個小心的過程中,你變得冷靜、可以沉澱。生活是加法,囤積跟累積,它沒有上限,所以你一直很焦慮。我覺得加法是吸納涵養,減法是消化沉澱,這兩個東西放進來,你可以很精採又很明白,不會不曉得自己要什麼。」

 

楊士毅的「明白」,整整花了十年。阿嬤過世讓他驚覺,那些來不及為阿嬤做事的遺憾,不該在父母身上重演。童年時對父母的憤怒持續了十年,卻沒有讓他變得幸福快樂,於是楊士毅停下來「算計」自己,毅然放棄怨恨的人生,「這個實驗結束了,我選擇另外一個方式,叫做面對、感謝,叫做去理解、去聆聽、去擁抱,然後就變幸福了啊。」

 

學會謙卑 為家付出

母親對楊士毅影響甚大,他以母親為主題的剪紙作品,巨大的母親懷抱著孩子,惟有一雙腳小得不符比例,象徵著母親在有了孩子後,放棄自己最珍貴的行動能力,一心只為孩子,「我問媽媽怎麼放得下?她說,我的力量來自於你們,就應該回到你們身上。在媽媽身上會明白方向很重要,你會知道自己心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母親」,人們常因燦爛世界迷失自我,回想母親的懷抱,找回方向。圖/記者陳立凱攝影

 

有次楊士毅接受專訪,拿著雜誌向媽媽問高不高興,媽媽卻回他:「媽媽歡喜嘸重要,社會歡喜卡重要。」讓楊士毅慚愧不已,「媽媽的意思是說,你又不是只靠媽媽長大的,怎麼能只想到媽媽?」母親更常對他耳提面命「甘苦的代誌莫講給社會聽,回家媽媽聽你講」,都讓他更謙卑地學會為他人著想。

 臺北燈節「家」,人人都是家中最重要的風景。圖/楊士毅提供


家庭對於楊士毅的重要性,在臺北燈會雞年作品中也可窺一二。楊士毅製作十公尺的大型燈籠「家」,讓觀者可以走進「家」中,感受到家裡的燈火一直為自己點亮,「其實我們照顧好家庭,也是在為社會努力。當你記得家,你就不會那麼無力,因為社會太大、太抽象,你很難下手,可是家庭是一個具體不太變動的單位,只要願意出力,始終有施力的地方。」

 

點滴感動 散播幸福

大自然是楊士毅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元素,來自於身邊花花草草帶給他的點滴感動。參與「流浪者計畫」時,楊士毅在香格裡拉的山谷裡,一片蕭瑟冬季大地之中,惟有一朵花獨自盛開燦爛,楊士毅坐到花旁邊,「我問它,為什麼沒有人教導你,你就知道自己該長成一朵什麼樣的花?我也謝謝它,給了我一點力量跟幫助。可是那朵花其實沒有要幫我,它只是努力成為自己,所以我就更明白,每一個人好好的去成為你生命該有的樣子,可能就是對社會的一種幫忙了。」

藝術家楊士毅作品希望帶給人幸福。圖/記者陳立凱攝影

 

與多數藝術家不同,楊士毅對於藝術創作並不執著,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剪紙讓大眾感受到幸福,「我知道我做的工作不是社會必需品,隨時可以不被需要,所以我覺得沒有做藝術創作也沒關係,人要堅持的不是事業,而是自己跟身邊人的幸福,有能力一點,再把更多人想進來。」

  

偏鄉傳藝 咒語自勉

抱著這樣的心情,楊士毅受邀到偏鄉小學,教孩子們剪紙。他認為如今的孩子們都承受太多課業壓力,「學剪紙」不該是另一種壓力,3個小時的課程,不是讓孩子學技巧,而是花時間想想自己所愛的人、想感謝的人,動手剪一份祝福給對方,「我們是為了什麼動手做事?又為了什麼每天出門工作?其實初衷大家都知道,為了身邊的人跟自己幸福,可是疲累跟挫敗會讓我們忘記當初出發的原因。找回自己那份初心,我覺得那好重要啊。」

 

那麼,楊士毅的初心是什麼呢?「我覺得人的初心,就是每個人心中最先亮起的光,它亮著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自己既定的方向,所以記得初心,其實是為了自己可以繼續明白地往前走,而我的初心其實就是希望自己以後不管做什麼,都還是能記得要帶給別人幸福。」

 

帶給別人幸福,或許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楊士毅不諱言,自己也常常受到情緒左右,忍不住與女友爭執,每當此時,他便會用「咒語」提醒自己,「你來到她面前是要相愛的,不是為了傷害,你要記得你為什麼來到她面前。記得這個初衷就會讓人靜下來,其實有時候我們就只是沒有想後果,想了後果就真的會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剪紙藝術展
    -剪紙藝術展》將於8月26日下午4-7點隆重登場        剪紙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提起剪紙,「民間、傳統、古老」等刻板印象總會浮現出來。「筆墨當隨時代」,任何藝術形式都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學藝術者,更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
  • 臺灣把我弄哭了
    「緣分真奇妙啊我們又見面了」身邊的好朋友們 但凡去過臺灣的都無比想再去幾次會在某一時刻想起那裡發生的溫暖事
  • 話題│臺灣未來年表
    臺灣人口雖然還未負成長,以過去廿年來的趨勢觀之,不僅步日本後塵,更將超越日本,因為臺灣生育率明顯低於日本,且看不到有回升的跡象!二○一六年筆者曾預言,那年將是臺灣生廿萬嬰兒的最後一年,果然去年生了十九點三萬,生育率降至一點一人,今年恐怕只會生十八點五萬人!這些嬰兒,一年後進入幼兒園、五年後進入小學…。
  • 話題│臺灣公廁 讓我們看到城市文明的樣子
    圖/新北環保局提供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廁所是個藏汙納垢的地方,上不得檯面的話題,更談不上有什麼學問。多年來,在臺灣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下,臺灣公廁建設與管理水準不斷提升,民眾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得到扭轉,對如廁環境的要求逐步提高。
  • 紐約時代廣場上空的臺灣當代藝術家——曾英棟
    紐約時間2017年9月28日至10月4日,中國當代雕塑家申紅飆的作品《海溜馬》與他的東方藝術家面孔出現在納斯達克大屏幕上。屏幕上的當代藝術為期一周的展覽,將每天20餘次從清晨到夜幕高頻率向曼哈頓的遊人展示。
  • 罐 專訪|{推手}紀嘉華:除了做一位藝術家 我還能為臺灣做些什麼?
    第一,是我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親很善良與熱心助人,在中部地區,我父親主要以贊助的角色去幫助地方藝術家,例如有藝術家要出國深造,他就會買作品捧場。第二,我於羅德島設計學院學建築時期所被訓練的思維,建築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因為思考很全面,強調Problem Solving,一件事怎麼從無到有?怎麼去解決問題?綜合這兩點,我就想,除了做一位藝術家,我還能為臺灣做些什麼?
  • 臺灣2016年年度大事件!總覽臺灣社會大議題!你關心的又有幾個呢?
    很快地,二零一六也走到了歲末年終,本年度在國際上發生了不少重要大事,裡約奧運、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等,今年可說是個風風雨雨的一年,除了國際大事,臺灣今年也發生了不少社會大事,而這些議題橫跨勞工、政治、人權等各方面。無論是生活在臺灣的你,還是不生活在臺灣的你,我們都來給大家總結和回顧,十大社會議題!No.10 黃安舉報周子瑜
  • 如果要捐款,我建議這家超棒的NGO - TFT|Teach For Taiwan為臺灣而教
    臺灣面臨嚴重教育不平等的問題,孩子的教育成就與社經環境高度相關。社經條件較弱勢的孩子,相較同齡環境較優勢的孩子,學習表現甚至落後七年之多。教育不平等的原因錯綜複雜,包含家庭背景的差異、以及社會整體資源分配不均等等,可是,因教師的缺乏,使孩子課堂中的受教品質,也存在著明顯的落差。
  • 短評│臺灣低薪「自己害的」
    一位藝術家在臉書貼文,談自己的畫作被年曆業者相中,打算印製三萬份,但權利金只付每幅一千五百元。
  • 評論│虐童頻傳,迴映社會人倫的崩壞
    這些虐童案經揭露後,引發網友肉搜圍毆當事人的「私法正義」,可見社會大眾之義憤。朝野政黨也罕見地採取同一步驟,希望修法提高對虐童者的懲處,排入優先法案。立法及行政雙管齊下的防制手段確屬必要,但從深層看,這些不同樣態的虐童事件也映照了社會及人倫的崩壞,是不容忽略的徵兆。 臺灣已進入少子化社會,兒童可謂臺灣最寶貴的人力資源。
  • ​【 羅芙奧2020春拍|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 】時代永恆的經典,臺灣前輩藝術家
    【羅芙奧2020春季拍賣會】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時代永恆的經典臺灣前輩藝術家月19日 | 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 |7月19日 | 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 |7月16日-7月19日 | 手袋及精品鑑賞會 |預展地點7月4日-5日 臺中豐藝館 | 臺中市五權西路一段110號B1 |7月16日-19日 臺北萬豪酒店 | 臺北中山區樂群二路199號3樓博覽廳 |臺灣前輩藝術家於在地美術發展歷史中
  • ​話題│笨蛋,問題不在錢
    有名嘴評論,「這些人要搞清楚,政府不是一定要給你們錢捏!」他真是沒搞清楚,問題不在錢。 當年九二一大地震,李登輝搭直升機抵達南投勘災,大小官員都到現場迎接,他步下直升機,對操場上的災區民眾說:「不要怕,我們很有錢。」災民一頭霧水,有錢就不怕地震了嗎?
  • 話題│臺灣人在陸開戶大不易
    臺灣人向大陸銀行開戶存錢愈來愈難。
  • 評論│寧可「商人無祖國」,切勿「祖國無商人」
    相對而言,郭臺銘對投資臺灣相對卻步,問題不在他的主觀意願,而在臺灣整體客觀環境的不友善。諸如,最嚴重且存在已久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加上政府、環評的無效率,乃至社會對投資者的不信任,在在皆讓國內外投資人望而卻步。最明顯的例子是,郭臺銘捐款兩百億元給臺大醫院興建癌症醫療中心,結果拖了十年才完工。當時他即慨嘆,很想建設臺灣,但行政效率太差,沒必要的話,不再回臺投資。
  • 評論│韌性臺灣:九二一震殤廿年
    近日聯合報推出「九二一震殤廿年」專題,在「寫一封信給九二一」徵文中,讀者「二哥」說,「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有座老宅,生活在老宅的人與物,都化為塵土滋養大地。」忙於選舉火併的政府,自無暇省思九二一的歷史意義。但明年第一次有投票權的孩子,當年尚在襁褓或未出生,對這場百年大震並無太多印象;活過巨變的世代有責任對孩子訴說,當年臺灣是如何由巨災中浴火重生。
  • 240期 | 由鄉莊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土地所有制度演進重看臺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革
    將清代中葉的華南農業區放置在世界體系下來看,根據Frank(1998:283)指出,在當時的世界貿易互動中,中國仍是全球經濟的中心,也是墨西哥白銀的最終歸宿。以此思維要求清代土地關係「一田一主」、「清晰明確」,實忽略了人類社會有不同生產與分配方式之可能。若以此重看臺灣業佃關係的歷史,早年大租權人面對一大片荒地,又因為取得許可而必須交租,有了交租壓力,就必須招募佃人進行開墾。
  • 關注│超高齡高速列車 臺灣步履蹣跚
    內政部今年三月才公布臺灣成為高齡社會,沒有喘息的空間,臺灣人口高齡化正以領先全球的速度飛奔,越來越快!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現象,也代表臺灣走在進步的軌道上,只是這前所未見的人口結構轉變所帶來的挑戰,沉重到無法只用華麗詞藻應對,歷史上未曾有人走過的道路上,高速列車步履蹣跚。
  • 話題│你造嗎 臺灣信用卡也能開通微信支付
    很多在大陸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朋友,回到臺灣最不習慣的一件事就是沒法用手機支付,小編就深感此苦,回臺灣常常忘記要去提款機取款
  • 鄭崇華:飲水思源 用正向力量重拾臺灣競爭力
    臺達電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 臺達電/提供九月十八日洪蘭教授給我來信,談到星雲大師鑒於天災人禍不斷,社會風氣敗壞,想從教化人心著手,在報章雜誌上刊登改善社會風氣,啟發善念,使臺灣變得更好的文章。我到美國時遇到Virginia Polytech電力電子中心的李澤元博士,與他合作成立實驗室,強化臺達電源供應器的技術能力。臺達子公司乾坤科技的成立,則獲得Susumu公司的Miwa先生協助,雙方合作非常愉快。每每想到這些事,都讓我心中充滿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