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社會中,德國和日本一直是比較受到關注的兩個國家。
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和日本都接受了強國的「指導」,各自踏上了新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日本已經是全世界第二發達的國家,其軍事實力也是穩居世界前列。而反觀德國,除了工業同樣發達之外,似乎並沒有展現出什麼軍事實力。
那麼,同為戰敗國,為什麼日本軍事實力強大,而德國卻默默無聞呢?
二戰之後,麥克阿瑟以徵服者的姿態入駐日本,開始了長達7年的幕後執政。在這七年之中,麥克阿瑟對日本法律進行了重建。在保證國民的基本權利,男女平等原則的前提下,麥克阿瑟起草了一份《麥克阿瑟草案》作為日本憲法樣本。
除開對人權的保障外,麥克阿瑟還頒布了《勞動基準法》《教育基本法》等一系列國家基本法。而這些法律也直接保障了日本勞動人民的權益,改變了日本之前的軍國主義教育理念。
與此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對日本長期的經濟援助計劃。日本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隨後便開始一路騰飛。
當然,美國也不是慈善家。他們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扶持日本,其實是看重了日本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戰略意義。
二戰之後,冷戰時代到來,美國想要能在亞太地區同蘇聯對抗,日本就是非常重要的夥伴。所以美國讓麥克阿瑟在日本廣施恩惠,並且大力支持日本的經濟、工業發展,其目的就是要將日本拉入到自己的陣營中來。
要知道,日本的海軍實力絕對是不可小覷的。美國想要在海洋上對蘇聯進行U字型包圍,就必須要幫助日本恢復工業和經濟,發展海軍力量。
到今天,蘇聯早已經不復存在,而日本又成為了美國同俄羅斯、中國的博弈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這樣看來,美國當初的選擇是相當聰明的。而日本也抓住了機會大力發展,如今其軍事實力基本穩居世界前八。
那麼,德國在戰後同樣曾被美國管理過,為什麼它的軍事實力就顯得比較一般呢?
二戰之後,德國被戰勝國瓜分為了兩個國家。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是聯邦德國,又叫做西德。而由蘇聯控制的是民主德國,也就是我們說的東德。
1947年,美國正式通過了「馬歇爾計劃」,對戰爭中被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協助重建。作為遭到破壞最嚴重的國家,德國其實也受到了大力扶持。但能夠享受扶持的卻只是西德,東德在蘇聯的控制下,仍然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
因此在此後幾十年中,西德的經濟和工業發展幾乎完全碾壓東德。這就使得東德人擠破了頭都想要偷跑去西德,所以就有了柏林圍牆的出現。
1989年,東德統一社會黨領導人變更,新上臺的克侖茲宣布進行「徹底改革」,正式與西德政府接觸。隨後東西兩德境內爆發了大遊行,統一的聲音越來越響。
不久後,德國總理科爾在聯邦議會上提出了解決兩德問題的《十點計劃》。對此,美英法都採取了默許的態度,唯有蘇聯一直不同意。最後,科爾向戈巴契夫許諾,一次性為蘇聯提供了200億馬克的無息貸款,這才使得戈巴契夫讓步。
統一之後,東德地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德國整體漸漸恢復到了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中。在如今的工業和經濟等各種領域,德國幾乎都是排名前列,但唯有軍事上一直默默無聞。
事實上,默默無聞並不代表德國的軍事實力就不行。在近幾年國際各大軍事雜誌對軍事大國的評選中,德國長期處於第十到十五之間。全球最頂尖的潛艇和坦克,仍然是只有德國才能造得出來。
那麼,為什麼德國的軍事實力總會給人一種不強的感覺呢?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在一戰和二戰中,德國都是主動發起侵略的一方。尤其在二戰前期,德國陸軍更是在歐洲大陸上縱橫馳騁。這就讓全世界都有了一種德國軍事非常強的印象。而到了今天,當德國的軍事實力無法再鶴立雞群的時候,人們就會主觀地判斷為,德國軍事不行。
其二,德國的軍事被政治因素壓制,無法快速發展。以德國如今的工業和軍事實力,想要快速發展軍事也不是不行。但作為鄰居,曾經多次吃過其苦頭的英、法等國顯然不會同意,並且美國也不會坐視不管。因為無論是哪個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德國軍事強大後,可能造成的後果。
(參考資料:《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