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裡回鄉創業的金鳳凰

2020-12-16 瀟湘晨報

賀可雲

位於美麗的沂蒙山腳下的山東沂南縣銅井鎮兩泉坡村,最近又增添了一件喜事,該村返鄉創業農民工賀可雲,獲得了首屆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榮譽稱號,全省僅10人,她是臨沂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返鄉農民工,村民奔走相告。

她一手創辦的葡萄園被評選為種植技術示範,成為新型農民培訓「田間課堂」,先後承擔了省市縣農廣校系統工5000多人次的現場培訓,她還積極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被人們親切的稱為「葡萄媽媽」。

賀可雲在查看黃瓜生長情況

不安於現狀

一個敢於挑戰的女巾幗

賀可雲從小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幹練利落,完成學業後,她敢於吃螃蟹,身無分文到縣城發展自己的事業。

在縣城她幹過許多行業,在鞋廠當過技術員,從事過食品批發,搞過產品代理,可以說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

2010年她選擇了市場前景很好的礦泉水和啤酒代理生意,她有很強的市場洞察力和把控力,經過摔打和鍛鍊,對市場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經營方式與銷售模式,加之誠實守信,深受客戶信賴,好的時候,一年能賺到100多萬元,一般情況下每年都有幾十萬的收入,可以說她的事業是順風順水。在縣城買了房子、車子,並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人在縣城過的非常舒心。

賀可雲是一個「不安分」,喜歡挑戰的人,正當生意做的風風火火時,她認為自己應該尋找更大的機會,幹更大的事業,實現人生價值,挑戰人生極限。

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丈夫回老家兩泉坡村,通過與村民閒聊,得知村裡實施舊村改造復耕了一部分土地,現在正在尋找承包人。丈夫無意間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她,她一聽,「這是個好機會,我們可以把它承包下來,去做一些事。」丈夫一聽,「我們好不容易從農村出來,離開了土地,你怎麼還想回去種地呀,多少人想出都出不來。」

母親和舅舅等親人聽說她要承包村裡的土地種地時,極力反對,現在種莊稼,基本不賺錢,說她在城裡賺了些錢「燒包」,還是在城裡好好做自己的生意吧。

已經鐵了心的賀可雲,力排群議,毅然搭上了回鄉創業的徵程。

賀可雲在農場管理葡萄

探索「生態農業+鄉村旅遊」

一年虧損了幾十萬

每年初夏五月,當人家的葡萄還處於緩緩成長期時,博雲農場的葡萄園已進入採摘旺季了,走進一個個溫室大棚,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紅的像寶石,紫的像水晶,綠的像翡翠,空氣中瀰漫著縷縷葡萄清香,令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大棚外過道上車輛如雲,遊客如織。

當初,賀可雲拿到村來流轉的198畝土地時,頓時犯了愁,當初的一片雄心,被現實打的找不到方向,這些土地幹什麼好呢?搞一般的種植,由於農產品價格低,除去租金、種植成本和工人工資,只能虧本;搞高端的特色種植,成本投入高,加之缺乏專家人才,病蟲害管理跟不上,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方向決定發展。只有尋找到198畝土地使用正確的方向,才可能有好的發展。

賀可雲到許多成功農場學習,在網上搜索成功案例,請專家支招,經過多次論證,她決定走「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的路子,建設博雲家庭農場。

經過多方考察,決定採取高溫大棚種植葡萄,一期建設高標準大棚11個,引進了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品種有陽光玫瑰、寒香蜜、巨峰1號、金手指、碧香、聖誕玫瑰等早、中、晚熟近二十餘種,建葡萄長廊1000米,冷藏恆溫庫200噸。

一天父親問她:「你用高溫大棚種葡萄成本這麼高,你準備賣多少錢一斤。」「準備賣30多元一斤。」「你做夢吧,旺季時集市上的葡萄,3元一斤是好行情,有時1元一斤。」父親氣的頭也不抬就走了。

2016年,種植的葡萄得了雙黴病和白粉病,從背面開始生病,如果發現及時,還可以治療,如果發現不及時,正面看到有病情了,這時就不可治,由於管理經驗不足,所種植的葡萄全部得了病,一年虧損了幾十萬。

賀可雲在指導貧困人員管理農場

風雨見彩虹

堅辛創業路碩果豐登

賀可雲看著初見規模的農場,落淚了,全家人在城裡打拼多年的積蓄,已經被她的農場夢打的稀碎,她不知道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還能不能走。世上沒有事情是一帆風順的,性格倔強,喜歡挑戰的賀可雲,沒有被暫時的失敗擊垮,反而激發了不成、不達目的不收手的意志,擦掉眼淚,梳理思緒,重整旗鼓,她又行走在農場創業茫茫路上。

為了提高農場管理能力,2016年11月她參加了縣裡組織的新型農業技師培訓,她抓住學習的機會,向老師請教現代化的農場管理經驗,並請老師把室外教學點安排在她的農場,經過系統學習,她掌握了農場管理、葡萄種植等專業知識,可以說給處於黑暗中的她帶來了曙光和希望。

縣人社局了解到她創辦農場的情況後,派出創業導師,對她的創業進行指導,同時安排人員,給她提供創業貸款,解決資金問題,幫助她掃除創業道路上的障礙,助力創業。

為了提高葡萄質量,她採用了限根栽培、避雨栽培、生草覆蓋等栽培管理技術;利用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管理技,提升大棚內部自動化管理水平,生產出的果品口感好、色澤鮮亮。綠色葡萄生產過程實現了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管理畝控產3000斤保質保品;實施品種和經營的差異化,早中晚熟打時間差,達到四季都能採摘,延長產業鏈品種豐富,有鮮果採摘和烘焙葡萄乾、葡萄酒釀造,更有精緻禮品包裝、定製包裝、棚內親子項目,實現了葡萄每斤38元,自銷售以來每年的第一批果供不應求。她申報了國家「綠色認證」,註冊了「兩泉坡」和「沂蒙博雲」商標。

為了讓遊客過了春節就開始惦記著博雲農場的鮮葡萄,從五一開始採摘一直吃到春節,她與多個旅遊公司合作,建立電商銷售平臺,擴展客源發展訂單農業,並與中小學科普教學建立密切合作,實現葡萄種植、加工釀造、休閒採摘旅遊一二三產業融合。現在農場一年接待遊客3萬人左右,營業額300萬元。

農場還先後承擔了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和市農業科院葡萄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特別是設施葡萄種植技術示範,成為新型農民培訓「田間課堂」,先後承擔了省市縣農廣校系統工5000多人次的現場培訓。

致富不忘鄉親

她成了大夥心中的「葡萄媽媽」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富了不是富,帶動鄉親致富才是真富。賀可雲雖然事業初成,但她一直不忘帶動父老鄉親致富,回報社會,針對周邊村有勞動能力、年齡較大、無法外出的村民聘用到農場務工;積極開展幫扶活動,為殘疾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對貧困弱勢群體,給予免費服務並拿出一定資金給予慰問。

為發揮產業扶貧作用,實現農場效益和貧困戶收入同步穩定增長,變「輸血」 為「造血」,通過產業帶動提高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動力,農場主動承擔產業扶貧責任,與本村和鄰村的貧困戶籤訂幫扶協議,引導貧困戶入場務工等方式,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在農場務工,每人每年最低可增收5000元,其中36名貧困人員實現脫貧增收。

貧困戶鄒西良,70多歲,老伴患有血壓高等疾病,還有90多歲老母親要照顧;貧困戶葛其全,也70多歲了,有三個兒子,老大精神不好,兩家生活非常困難,由於他們年齡大了,到哪裡打工,都怕擔責任,不要他們,賀可雲了解到他們的情況後,把他們安排到農場,從來不規定他們具體上班時間,只有家裡事都處理完,再到農場拔拔草,澆澆水,一年給他6000多元的工資,幫助他脫貧。她通過與銀行合作,幫助與銀行有關係的10戶貧困人口,每人每年發放3609元的補助;給20戶與農場有幫扶關係的貧困人口,每年現金幫扶3000多元。

美麗的沂蒙山,人才輩出;博雲農場的葡萄,越來越甜。賀可雲這位美麗善良的「葡萄媽媽」的事業也越來越好……(記者 陳曦 通訊員 王金川)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千年蘭陵郡 多彩山裡王
    據了解,山裡王田園綜合體是蘭陵縣新興鎮本土人才、退役軍人匡連營回鄉創業建設的。今年46周歲的匡連營,1997年從部隊退伍,三年的軍旅生涯鑄就了匡連營堅韌不拔、擔當負責任的品質,回到家鄉,匡連營就想著能為父老鄉親們做點事。
  • 桑樹引來「金鳳凰」 四川樂至5名大學生放棄萬元月薪回鄉養蠶
    ……2018年,肖勇、吳樂意、陸佳、吳成茂、張耀這5個90後理工科大學生剛回鄉養蠶時,包括父母在內的很多人都說他們「瘋了」。如今,在「瘋」了兩年之後,這5個90後「養蠶哥」究竟瘋出了什麼名堂?他們的經歷背後,又折射出了怎樣的山鄉變化?
  • 四川樂至5個90後大學生 放棄萬元月薪回鄉當「養蠶哥」
    桑樹引來「金鳳凰」四川樂至5個90後大學生 放棄萬元月薪回鄉當「養蠶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陳遠揚8月26日,四川樂至縣東山鎮,綠油油的桑田一眼望不到邊。……2018年,肖勇、吳樂意、陸佳、吳成茂、張耀5個90後理工科大學生剛回鄉養蠶時,包括父母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他們「瘋了」。如今,在「瘋」了兩年之後,這5個90後「養蠶哥」究竟瘋出了什麼名堂?他們的經歷背後,又折射出了怎樣的山鄉變化?
  • 山東沂南:首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影視劇《沂蒙老兵》在紅嫂家鄉開拍
    9月18日,弘揚「沂蒙精神」,謳歌最美退役軍人的鄉村振興題材電影《沂蒙老兵》,在位於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的紅嫂家鄉旅遊區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開拍,預計拍攝時間一個月。這是沂南縣首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影視劇。
  • 「役家簡訊」役家團隊赴山東臨沂參與「2020沂蒙老兵金秋就業創業...
    「2020沂蒙老兵金秋就業創業推介會」活動現場由臨沂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河東區人民政府主辦;河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中共河東區委黨校、沂蒙紅嫂文化博物館、山東中科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臨沂啟航軍創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承辦的「2020沂蒙老兵金秋就業創業推介會
  • 貴港市港南區:青年回鄉創業 助力鄉村振興
    原標題:貴港市港南區:青年回鄉創業 助力鄉村振興   貴港市港南區瓦塘鎮針對目前農村青年
  • 「沂蒙紅哥」宋連勝 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沂蒙精神
    新時代沂蒙精神的企業擔當②  「沂蒙紅哥」宋連勝 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沂蒙精神  編者按: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視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 九峰村:家門口的「桃花源」,年輕人回鄉創業的「聚寶盆」
    「九峰模式」喚醒了村民的鄉愁,掀起了返鄉創業潮。 32歲的方淼淼原本是一位喜娘。2018年,方淼淼的大哥方東回到村裡修繕祖宅,開辦了「小築田園」民宿,方淼淼也因此回到九峰村。 ▲▲▲方淼淼正在給入住自家民宿「小築田園」的單位團體,用福州特色的喜娘式喝彩熱場助興
  • 萊西小夥回鄉創業做個性花餑餑
    萊西小夥回鄉創業做個性花餑餑 萊西小夥回鄉創業做個性花餑餑
  • 訥南鎮東興村在外人才回鄉創業實現三贏
    訥南鎮東興村在外人才回鄉創業實現三贏 2020-12-21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繼續打工還是創業?回鄉創業,是目前還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你的最好...
    到底是打工強還是創業易呢?請讓既打過工,又創過業的我來為您分析一二吧!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是中國創業進入高潮的時期,那時候大學畢業的同學們,很多都選擇了下海經商,有的人後來還混出了不小的名堂。
  • 打工妹回鄉創業 村餐廳吃出「順德味」
    越來越多外出謀生的村民也開始回鄉創業。  俄底洛則是土生土長的丙乙底村人,以前一直在外地酒店打工。最近幾年,每次回家探親時,她都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去年5月,她決定回鄉創業開餐飲店。提到「粵菜師傅」培訓,俄底洛則讚不絕口:「順德孔老師教會了我們20道菜,就連這裡最常見的苦蕎,他都改良研發出了好幾道小吃。我們餐廳現在的特色是彝族餐結合順德廚藝。」
  • 「金鳳凰」竟出現在山西?六旬老漢餵養4年,如今憑此發家致富
    放羊老漢意外發現「金鳳凰」在山西一個貧窮的村子裡,有一名叫郭存鎖的六旬老漢,生活貧苦,自幼就在當地的深山中長大,以種地、採藥、放羊為生,但是他卻並不覺得貧苦寂寞。據他所說,4年前的某一日,他如平常一般在山裡放羊,突然聽到旁邊的草叢裡傳來異樣的聲響,他感到很是奇怪,便躲在一旁偷偷觀察。
  • 羅雷:回鄉創業夢 民生大情懷
    2011年他做出一個別樣的決定,辭掉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回鄉創業。返鄉後,羅雷毅然決然承包了六枝特區馬甲巖砂石廠,本著利民便民的原則,以村民用砂收取成本價,公益事業全免的舉措,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再經過多次的企業內部調整,生產經營年年攀升。吃水不忘挖井人。
  • 花漾新津·返鄉創業女帶頭人 | 張娜——緣來·南山裡
    新津是一個有情懷的地方,張娜是一個新津走出去的創業青年,身在遠方、心卻始終繫著新津,看了大千世界的繁華,聽著家人訴說新津的日新月異,了解到五津廊橋將於2020年通行,張娜與小夥伴們預測,廊橋通行後必將成為新津網紅打卡地甚至城市地標,同時帶動周邊的夜間經濟。
  • 安丘大學生回鄉創業,從孔雀身上尋寶,如今發展到3700隻
    安丘大學生回鄉創業,從孔雀身上尋寶,如今發展到3700隻在安丘市官莊鎮馬家寨莊村,交通便利、草長鶯飛,環境優美,讓人流連忘返。青山綠水懷抱中,山東鳳舞山孔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金一帶領大家經過近十年奮鬥,3700隻藍孔雀在這裡繁衍生息,成為我市南部山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 東平:兄弟回鄉創業養孔雀,同心協力開啟「致富屏」
    ▌東平:兄弟回鄉創業養孔雀 同心協力開啟「致富屏」說到孔雀,並不稀奇,動物園裡經常能見到,但是您吃過孔雀肉、孔雀蛋嗎?東平鎮連塘村的劉小軍、劉海濱兄弟倆養殖的孔雀,不僅好看,還好吃。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看看他們的養殖「致富經」。劉小軍、劉海濱兄弟倆是土生土長的東平鎮連塘村人,早年兄弟倆外出創業,皆小有成就。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家鄉的青山綠水,想到部分村民生活還比較困難,兄弟倆總覺得應該為家鄉做點什麼。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在他們腦海: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 東石鎮赴泉州招商推介動員在外鄉親回鄉創業
    晉江新聞網7月27日訊  「請在外鄉親常回家看看,為家鄉建設代言,為家鄉發展搭橋引資……」25日下午,晉江東石鎮黨委、政府組織招商推介工作組,赴泉州市晉東經濟促進會開展招商推介,動員在外東石鄉親回鄉創業,共謀發展新機,攜手同繪東石未來美好圖景。
  • 臨沂:「沂蒙扶貧六姐妹」帶群眾脫貧致富
    70多年前,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沂蒙人民毀家紓難,勠力支前,孕育了偉大的沂蒙精神,湧現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一大批優秀婦女群像。70多年後,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以牛慶花、曹淑雲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人民「寧願苦戰,不願苦熬」,堅決打贏這場新時代的「孟良崮戰役」。  「盯緊黃河灘、聚焦沂蒙山」,臨沂是全省脫貧攻堅兩個主戰場之一。
  • 大廚從全國各地回鄉創業,河源這個「廚師專業村」,真香!
    從全國各地回到村裡廚師技能讓回鄉創業有底氣在外幹廚師20多年的下屯村人阮少平回村裡了,正在下屯村一家民宿任大廚。談到目前狀態,他信心滿滿地說:「雖然收入相比大城市稍微差了點,但現在每天能回家陪伴家人,又能做自己專業的事,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