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可雲
位於美麗的沂蒙山腳下的山東沂南縣銅井鎮兩泉坡村,最近又增添了一件喜事,該村返鄉創業農民工賀可雲,獲得了首屆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榮譽稱號,全省僅10人,她是臨沂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返鄉農民工,村民奔走相告。
她一手創辦的葡萄園被評選為種植技術示範,成為新型農民培訓「田間課堂」,先後承擔了省市縣農廣校系統工5000多人次的現場培訓,她還積極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被人們親切的稱為「葡萄媽媽」。
賀可雲在查看黃瓜生長情況
不安於現狀
一個敢於挑戰的女巾幗
賀可雲從小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幹練利落,完成學業後,她敢於吃螃蟹,身無分文到縣城發展自己的事業。
在縣城她幹過許多行業,在鞋廠當過技術員,從事過食品批發,搞過產品代理,可以說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
2010年她選擇了市場前景很好的礦泉水和啤酒代理生意,她有很強的市場洞察力和把控力,經過摔打和鍛鍊,對市場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經營方式與銷售模式,加之誠實守信,深受客戶信賴,好的時候,一年能賺到100多萬元,一般情況下每年都有幾十萬的收入,可以說她的事業是順風順水。在縣城買了房子、車子,並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人在縣城過的非常舒心。
賀可雲是一個「不安分」,喜歡挑戰的人,正當生意做的風風火火時,她認為自己應該尋找更大的機會,幹更大的事業,實現人生價值,挑戰人生極限。
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丈夫回老家兩泉坡村,通過與村民閒聊,得知村裡實施舊村改造復耕了一部分土地,現在正在尋找承包人。丈夫無意間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她,她一聽,「這是個好機會,我們可以把它承包下來,去做一些事。」丈夫一聽,「我們好不容易從農村出來,離開了土地,你怎麼還想回去種地呀,多少人想出都出不來。」
母親和舅舅等親人聽說她要承包村裡的土地種地時,極力反對,現在種莊稼,基本不賺錢,說她在城裡賺了些錢「燒包」,還是在城裡好好做自己的生意吧。
已經鐵了心的賀可雲,力排群議,毅然搭上了回鄉創業的徵程。
賀可雲在農場管理葡萄
探索「生態農業+鄉村旅遊」
一年虧損了幾十萬
每年初夏五月,當人家的葡萄還處於緩緩成長期時,博雲農場的葡萄園已進入採摘旺季了,走進一個個溫室大棚,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紅的像寶石,紫的像水晶,綠的像翡翠,空氣中瀰漫著縷縷葡萄清香,令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大棚外過道上車輛如雲,遊客如織。
當初,賀可雲拿到村來流轉的198畝土地時,頓時犯了愁,當初的一片雄心,被現實打的找不到方向,這些土地幹什麼好呢?搞一般的種植,由於農產品價格低,除去租金、種植成本和工人工資,只能虧本;搞高端的特色種植,成本投入高,加之缺乏專家人才,病蟲害管理跟不上,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方向決定發展。只有尋找到198畝土地使用正確的方向,才可能有好的發展。
賀可雲到許多成功農場學習,在網上搜索成功案例,請專家支招,經過多次論證,她決定走「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的路子,建設博雲家庭農場。
經過多方考察,決定採取高溫大棚種植葡萄,一期建設高標準大棚11個,引進了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品種有陽光玫瑰、寒香蜜、巨峰1號、金手指、碧香、聖誕玫瑰等早、中、晚熟近二十餘種,建葡萄長廊1000米,冷藏恆溫庫200噸。
一天父親問她:「你用高溫大棚種葡萄成本這麼高,你準備賣多少錢一斤。」「準備賣30多元一斤。」「你做夢吧,旺季時集市上的葡萄,3元一斤是好行情,有時1元一斤。」父親氣的頭也不抬就走了。
2016年,種植的葡萄得了雙黴病和白粉病,從背面開始生病,如果發現及時,還可以治療,如果發現不及時,正面看到有病情了,這時就不可治,由於管理經驗不足,所種植的葡萄全部得了病,一年虧損了幾十萬。
賀可雲在指導貧困人員管理農場
風雨見彩虹
堅辛創業路碩果豐登
賀可雲看著初見規模的農場,落淚了,全家人在城裡打拼多年的積蓄,已經被她的農場夢打的稀碎,她不知道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還能不能走。世上沒有事情是一帆風順的,性格倔強,喜歡挑戰的賀可雲,沒有被暫時的失敗擊垮,反而激發了不成、不達目的不收手的意志,擦掉眼淚,梳理思緒,重整旗鼓,她又行走在農場創業茫茫路上。
為了提高農場管理能力,2016年11月她參加了縣裡組織的新型農業技師培訓,她抓住學習的機會,向老師請教現代化的農場管理經驗,並請老師把室外教學點安排在她的農場,經過系統學習,她掌握了農場管理、葡萄種植等專業知識,可以說給處於黑暗中的她帶來了曙光和希望。
縣人社局了解到她創辦農場的情況後,派出創業導師,對她的創業進行指導,同時安排人員,給她提供創業貸款,解決資金問題,幫助她掃除創業道路上的障礙,助力創業。
為了提高葡萄質量,她採用了限根栽培、避雨栽培、生草覆蓋等栽培管理技術;利用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管理技,提升大棚內部自動化管理水平,生產出的果品口感好、色澤鮮亮。綠色葡萄生產過程實現了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管理畝控產3000斤保質保品;實施品種和經營的差異化,早中晚熟打時間差,達到四季都能採摘,延長產業鏈品種豐富,有鮮果採摘和烘焙葡萄乾、葡萄酒釀造,更有精緻禮品包裝、定製包裝、棚內親子項目,實現了葡萄每斤38元,自銷售以來每年的第一批果供不應求。她申報了國家「綠色認證」,註冊了「兩泉坡」和「沂蒙博雲」商標。
為了讓遊客過了春節就開始惦記著博雲農場的鮮葡萄,從五一開始採摘一直吃到春節,她與多個旅遊公司合作,建立電商銷售平臺,擴展客源發展訂單農業,並與中小學科普教學建立密切合作,實現葡萄種植、加工釀造、休閒採摘旅遊一二三產業融合。現在農場一年接待遊客3萬人左右,營業額300萬元。
農場還先後承擔了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和市農業科院葡萄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特別是設施葡萄種植技術示範,成為新型農民培訓「田間課堂」,先後承擔了省市縣農廣校系統工5000多人次的現場培訓。
致富不忘鄉親
她成了大夥心中的「葡萄媽媽」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富了不是富,帶動鄉親致富才是真富。賀可雲雖然事業初成,但她一直不忘帶動父老鄉親致富,回報社會,針對周邊村有勞動能力、年齡較大、無法外出的村民聘用到農場務工;積極開展幫扶活動,為殘疾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對貧困弱勢群體,給予免費服務並拿出一定資金給予慰問。
為發揮產業扶貧作用,實現農場效益和貧困戶收入同步穩定增長,變「輸血」 為「造血」,通過產業帶動提高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動力,農場主動承擔產業扶貧責任,與本村和鄰村的貧困戶籤訂幫扶協議,引導貧困戶入場務工等方式,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在農場務工,每人每年最低可增收5000元,其中36名貧困人員實現脫貧增收。
貧困戶鄒西良,70多歲,老伴患有血壓高等疾病,還有90多歲老母親要照顧;貧困戶葛其全,也70多歲了,有三個兒子,老大精神不好,兩家生活非常困難,由於他們年齡大了,到哪裡打工,都怕擔責任,不要他們,賀可雲了解到他們的情況後,把他們安排到農場,從來不規定他們具體上班時間,只有家裡事都處理完,再到農場拔拔草,澆澆水,一年給他6000多元的工資,幫助他脫貧。她通過與銀行合作,幫助與銀行有關係的10戶貧困人口,每人每年發放3609元的補助;給20戶與農場有幫扶關係的貧困人口,每年現金幫扶3000多元。
美麗的沂蒙山,人才輩出;博雲農場的葡萄,越來越甜。賀可雲這位美麗善良的「葡萄媽媽」的事業也越來越好……(記者 陳曦 通訊員 王金川)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