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朱自清先生在名文《匆匆》裡這樣寫道:「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
我不認同於朱自清先生的說法,凡是經歷過的一切,都不會被遺忘,只不過是被埋藏,等待著某一天突然被喚醒、被激活。例如,我們三歲以前的記憶到哪裡去了?三歲以前的人生印刻,已進入到了我們的潛意識深處。為什麼我們會記不起那些早期人生,或者只有模糊的影痕,因為意識沒有辦法觸及到無意識,那曾發生過的一切,都潛藏在深不可測的心靈深淵了。和動物不一樣,人類是帶著一個極不成熟的大腦來到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這使得嬰兒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藉助於外部環境的刺激,促使嬰兒大腦裡的神經元發育,所以人生的頭三年是在「組裝」大腦。也可以說人生頭三年是「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樣,在大腦產生了痕跡。雖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大腦褶皺的形狀基本一致,但大腦褶皺在更精妙的細節上對你是什麼樣的人做了個性化的獨特反映。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改變了大腦的生理結構,從基因的表達到分子的位置,再到神經元的架構。生命之初的每一顆指痕都塑造了我們的內心模型,並在人生發展中慢慢呈現出遠期效應。
往事並不如煙,一個人的「前意識」,甚至是深藏的「潛意識」,在一定條件下是會部分暴露的。中國人說「酒後吐真言」,「夢話言心聲」,就是一種深層次內心活動的暴露方式。另外到了某種特定的氣候,進入了一種特定的環境,或碰到了某件偶發事件,深層的「潛意識」就會突然爆發出來,我們會對某些人、某些場景,產生似曾相識之感,那是依稀往昔的浮出水面、剎那重現。
相由心生也是這個道理。有實驗證明,人長期的一種表情出現20000次以上,就會在臉上留下痕跡;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內分泌紊亂,臉色就會暗淡。如果說表情可以偽裝,但表情背後的心理狀態和內心世界是真實的,在不需要偽裝表情的時候,真實的內心,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會更加強烈的釋放出來,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容貌。我們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過的每一部電影、進行的每一場談話,這些全都在神經系統裡留下了痕跡。這些不可磨滅的、微小的印象積累起來,造就了你是什麼人,也限定了你能夠成為什麼人。我們都是歲月一刀刀刻出來的。那刀痕,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我們自己。
記得在學社會學調查方法的時候,書上有句話:任何行為都會留下痕跡。為什麼人不可做壞事?因為,只要把時間線拉得足夠長,就沒有破不了的案。沒有時間機器送我們回去偷窺,也沒有日記史書供我們考據。但是時間終歸是連續的,任何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都不可能輕易消失,都會在某個地方被記載下來。在無數次觀察、學習和研究之後,或許我們終究能夠讀懂每一道花紋,通曉每一縷痕跡,從蛛絲馬跡一步步逆推出事件完整的發生過程。
從過去的某個隧道走到今天,所有那些在過去發生的事情,都會在這個人身上留下痕跡,在他的生命中留下印跡,接著或明或暗的規劃他的未來道路。每個土地的斷層都凝結著歷史傳承,每個莊稼的根莖中都隱藏著數年前的精靈,每個人的生老病死的背後都有經歷的痕跡和落塵。
日子從我們頭上划過,悲慘的和溫和的,
誰說食物穿過我們的身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誰說童年穿過我們的身體沒有留下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