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飽覽了武松打虎的驚險場面和勇武搏鬥後,讀者已經在欣賞的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優秀的小說家在處理故事結尾時,常常採用一種高潮之後拖上一條尾巴,使情節發展餘波蕩漾的方法。
金聖歎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將這種方法稱之為「獺尾法」,他說:「有『獺尾法』。謂一段大文字後,不好寂然便住,更作餘波演漾之。如梁中書東郭演武歸去後,知縣時文彬升堂;武松打虎下岡來,遇著兩個獵戶;血濺鴛鴦樓後,寫城壕邊月色等是也。」這種結尾就好象是樂章高潮後的尾聲,大浪後的漣漪。
毛宗崗說:「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聲,文後必有餘勢。」就是這個意思。《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後,又有劉琦三請孔明為餘勢;諸葛亮出師後,又有姜維伐魏為餘勢;《紅樓夢》中寶玉挨打後,又有寶黛等人探視,黛玉舊帕題詩,寶釵勸薛蟠等「餘波演漾」。
《水滸傳》中的這種「獺尾法」更是出色。金聖歎列舉的三件事都是如此。第十三回梁中書東郭城校場比武后,作者筆鋒一轉,寫了一小段鄆城縣知縣時文彬升堂的場面。金聖歎認為這就是「獺尾法」,因為「雖是知縣衙門,亦必要敘,然亦特地寫此一番小小景象,與前教場中大鋪排作映耀也。」在火暴熱烈的高潮之後,如若戛然而止,突然進入平緩之境,讀者心裡會感到陡然跌落的不適,影響審美效果。第三十一回寫武松血濺鴛鴦樓後,路過城壕邊的月色描寫,也是這種效果(參見《為〈水滸傳〉「不善寫花月」一辨》一篇)。當然,書中「獺尾法」處理較好的還是武松打虎後的一段。
在飽覽了武松打虎的驚險場面和勇武搏鬥後,讀者已經在欣賞的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可是作者好比是一位服務周到的餐廳主人,在客人酒足飯飽之後,再給你遞上一顆牙籤,斟上一杯好茶,讓你享受一下全方位服務的滋味。書中這樣寫道:「(武松)尋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隻大蟲來時,卻怎地鬥得他過?且掙紮下岡子去,明早卻來理會。』一步步挨下岡子來。」故事到此本來就可以結束,但作者又以突兀之筆忽作餘波,在武松下岡途中,「只見枯草中,又鑽出兩隻大蟲來」。這一轉折不僅與前面第一次大蟲出現形成呼應和對比,使小說中的武松「啊呀」大吃一驚,就是讀者也會跟著嚇出一身冷汗,給讀者的心理造成一個巨大的懸念。只見武鬆手腳已經「蘇軟了」,又如何對付得這兩隻大蟲?況且這兩隻大蟲又與其他大蟲不同,竟然「在黑影裡直立起來」。這情景,簡直令人毛骨悚然!但作者好比一個嫻熟的鬥牛士,在使盡了全身解數之後,又從容不迫地把讀者引入一個平靜的天地,「武松定睛看時,卻是兩個人把虎皮縫作衣裳,緊緊繃在身上」。這才使讀者長長地籲出一口氣,把緊張的心鬆弛下來。金聖歎稱這段文字為「奇文」,奇就奇在高潮之後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再振餘波,如「曲終一划」,使人感到餘音嫋嫋,回味無窮。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