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志鵬
「真香」,網友如是評價喜馬拉雅的「買1得13」會員。
818購物節「一聲炮響」,給用戶送來了「買1得13」會員的重磅優惠,安卓用戶只需218元,就能打包獲得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騰訊視頻和屈臣氏等十餘家平臺和線下店的會員權益。
喜馬拉雅「買1得13」會員
超值「羊毛」誰不想薅?
會員大促銷售火爆,喜馬拉雅也在本月度過了八周歲生日。過去8年,喜馬拉雅在音頻賽道上一路飛馳,站上知識付費的風口浪尖,一舉躍升為行業領跑者。
但高牆之下依然危機四伏,偏於東南一隅的荔枝先聲上市,網易、騰訊等巨頭環伺著音頻賽道,短視頻又在不斷分食有限的用戶時長;於喜馬拉雅而言,外部環境可謂是四面楚歌。
所以,8年之後,喜馬拉雅能否再次翻越險峰?
會員「買1得13」,喜馬拉雅以實打實的價格優惠點燃了消費熱情。
官方數據顯示,「買1得13」會員開售1小時,即賣出超過10萬份,若以安卓端218元的總售價計算,喜馬拉雅1小時就淨賺超過2180萬元。
不過,會員銷售盛況的背後,則是接連不斷的消費者投訴。自8月15日起,大量用戶就在貼吧、新浪黑貓投訴上,講述著購買過程中的不愉快經歷。
「我15號花268元開了買1得13的會員,17號還沒到帳,最開始聯繫客服說24小時內肯定到帳……一天之後還沒有到帳,客服也沒有反饋,在購買訂單頁面上卻顯示我還未付款」,一位匿名投訴者講述了購買會員後的遭遇。
「坑中之坑」,這位消費者直接寫到。
和該消費者有相同經歷的人不在少數,例如購買後其它會員權益無法使用、平臺沒有提前告知蘋果端售價(268元)比安卓端高50元、下單購買後又被強制退款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據地歌網不完全統計,僅在新浪黑貓投訴一家平臺,就有接近40條消費者投訴與喜馬拉雅「買1得13」會員相關,有部分投訴已經得到處理,但大部分的進度都是「處理中」。
喜馬拉雅在新浪黑貓投訴上收到的投訴
當然,「購買後不能及時到帳」的投訴頻出,並不代表喜馬拉雅在欺詐消費者,但卻考驗著喜馬拉雅的售後能力,以及在海量訂單和用戶反饋湧入後,平臺能否抵住壓力。
以此觀之,「買1得13」是喜馬拉雅在付費業務上一次真刀真槍的比武,但實質上,所謂會員捆綁銷售就是營銷行為,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者的衝動購買慾,拉昇平臺的流量增長曲線。
喜馬拉雅自然也需要用戶快速增長。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截止今年5月,喜馬拉雅的MAU為9937萬,全面領跑行業,但短視頻、遊戲等娛樂形態還在分食著有限的用戶時長,喜馬拉雅不能等閒視之。
以簡單粗暴的「價格屠夫」營銷來拉新自然無可厚非,但音頻平臺是「內容為王」,用戶被吸引來能否長期留存,核心在於平臺有無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能力。
現階段,喜馬拉雅的內容主要包括有聲書、UGC(播客節目、音頻直播)、PGC(IP和正版音頻),其中僅「有聲書」一個頻道,在喜馬拉雅的累計播放量就超過500億次,位居全站第一。
能實現用戶規模的領跑,核心自然是喜馬拉雅夯實了內容地基,但對用戶而言,其核心指向是為收聽優質內容,在知識IP大行其道的當下,平臺標籤往往會被弱化,這也就引發了音頻平臺的版權爭奪戰。
喜馬拉雅對獨家內容的布局又是幾斤幾兩?
先看UGC內容,目前日談公園、黑水公園等頭部播客已經常駐喜馬拉雅,但對播客主而言,錄製音頻後形成的RSS連結基本都是全平臺分發。
同時,根據扶持政策和平臺氛圍的不同,播客團隊也會「掂量掂量」,例如2016年成立的播客節目「黑水公園」,他們的免費內容全網分發,但付費內容卻在荔枝FM獨播。
主打音頻直播的荔枝,在播客界也佔有一席之地,二季度財報顯示,荔枝上的播客節目數量累計超過2.15億,而由即刻團隊開發的「小宇宙」App,也被用戶稱之為「國內最好的播客產品」。
在國內,播客雖是小眾文化,但由於精神氣質上的獨立性和反主流,粉絲圈層往往更為緊密,這對平臺而言意味著更長時間的用戶停留。
不過,喜馬拉雅對播客似乎並不友好。
今年5月,喜馬拉雅面向原創播客啟動「中國有播客」比賽,意在激勵優質播客,但最初活動規則卻強調「主播需與喜馬拉雅籤約才可獲取獎金」,這也招致了獨立播客們的質疑,最終官方也修改了規則:籤約獨家後獎金可翻倍。
播客內容本就是以全網分發為主,在播客節目尚未出現爆款時,平臺也很難獨佔播客節目,而喜馬拉雅又以PGC和付費內容為主,播客主們也會「用腳投票」。
UGC播客外,有聲書內容也有類似問題。
有聲書在喜馬拉雅播放量領先的背後,是平臺手握國內70%暢銷書和85%網文的有聲版權,以及與閱文集團、中信出版社達成了長期合作關係。
不過,王座之下,裂痕已經出現。閱文集團在2018年就推出自有品牌「閱文聽書」;與喜馬拉雅有合作的中文在線,在日前和蜻蜓FM達成戰略合作。另外,自2018年開始,喜馬拉雅累計收到600多起侵權訴訟,其中也不乏大量作家的訴狀。
本質上,有聲書是書籍內容與聲音主播相輔相成的產物,但書籍版權是根,而與之伴隨的卻是喜馬拉雅層出不窮的版權爭議,以及更多上遊版權商圍繞有聲書市場做文章。
這都給喜馬拉雅帶來不小的壓力。
簡言之,喜馬拉雅想獨佔播客或有聲書內容並不容易,但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優質獨家內容的「圈地」作用更為顯著。因此,自2016年以來,喜馬拉雅就迅速聚攏起大批獨家優質IP,包括郭德綱《郭論》、米未傳媒《好好說話》和廣播劇《三體》等。
藉助會員付費模式,優質獨家IP為喜馬拉雅帶來了用戶和營收的雙增長,但背後的版權價格也是一路水漲船高,喜馬拉雅的營收結構,又能否支撐購買版權的大手筆投入?
這是對喜馬拉雅商業模式的拷問。
類比視頻行業,喜馬拉雅可謂音頻界的「優愛騰」。
在內容分布上,喜馬拉雅力推PGC與IP內容,這和優愛騰的內容方向類似,而營收結構上,喜馬拉雅也高度接近於視頻網站。
營收,喜馬拉雅主要通過廣告、會員付費和主播分成收入(有聲書、直播)獲利,成本則包括寬帶成本、內容成本和分成成本。這種通過製作和採買的內容,來向B/C兩端分被收取廣告費、會員費的模式,和優愛騰幾乎一致。
以IP內容為核心,喜馬拉雅贏得了規模優勢,在用戶規模上領跑音頻賽道,但硬幣的反面,就是喜馬拉雅也會遇到和優愛騰類似的問題。
內容貴、盈利難,這些視頻網站的老大難問題,似乎也在喜馬拉雅身上重演。
2017年有數據顯示,喜馬拉雅41%的收入來自廣告,50%來自付費業務,接近9%來自於智能硬體的銷售;可見,線上付費一直是喜馬拉雅的營收基石。
所謂線上付費業務,就包含喜馬拉雅的付費會員和有聲書。截止到2019年10月,喜馬拉雅的付費會員超過400萬,月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為58元;以此測算,喜馬拉雅單月的會員收入就達到約2.32億元。
另外,在有聲書業務上,一本有聲書被售出後,平臺還要向出版商和主播進行分成,比例分別為30%和10%,平臺最終賺取到有聲書淨收益的60%。
以喜馬拉雅主播「有聲的紫襟」 錄製的《採珠勿驚龍》為例,去除前10集的免費試聽後,該書在平臺的累計付費播放量約為57萬,剩餘21集的價格為0.3元/集;照此估算,本書截至目前的純收入應為360萬元。
扣除出版商分潤後,主播能賺到的分成收入約為36萬元,再加上每集80元的保底錄製費,目前《採珠勿驚龍》一本書能給紫襟帶來的收入不到40萬元。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將從這本書裡賺到216萬元。
當然,主播不僅能錄製有聲書,還能通過音頻直播賺取打賞收入。喜馬拉雅最新的政策顯示,平臺直播的基礎分成比例為50%,開播時長的限制也從1小時降為30分鐘,而根據開播天數和月流水的不同,主播還可獲得額外獎勵,最高分成比可達80%。
喜馬拉雅的直播分成政策
以喜馬拉雅主播「萌囧小露醬」為例,其以單場21萬元的打賞收入創下平臺記錄,而不考慮開播天數,「小露醬」就能獲得10萬元的基礎分成,以及4萬元的流水獎勵。而最終,喜馬拉雅也能從中賺取近7萬元收益。
C端付費之外,向B端收費的廣告也是喜馬拉雅一大收入源泉。據一位服務商向地歌網介紹,喜馬拉雅目前廣告開戶要預充值5000元,投放採取CPC(按點擊付費)競價模式,最低價0.3元/次。
除前述的直投廣告外,喜馬拉雅官方還推出了「蜜聲」平臺,這類似抖音的星圖,廣告主可通過蜜聲平臺直接聯繫播客主進行定製投放。
廣告、會員付費和分成收入,無論之於平臺還是主播,喜馬拉雅都開闢了多條變現通路。截至目前,喜馬拉雅的主播數超過1000萬,在2019年給主播的分成收入達到16.34億元。
這背後,喜馬拉雅的成本支出也一路走高。
對音頻平臺而言,核心成本主要包括分成成本、寬帶成本和內容成本,其中尤以內容成本為重,這包括音頻平臺採買版權和內容製作的費用。
有業內人士透露,類似郭德綱《郭論》這樣的頭部IP,獨家版權成本預計在2000萬元左右,而喜馬拉雅在去年123狂歡節推出的《三體》廣播劇,製作成本也達到了千萬級。
內容成本持續走高,付費率難有爆發式增長,喜馬拉雅似乎和優愛騰陷入了類似的商業困境。目前喜馬拉雅的註冊用戶達到6億,若以400萬的付費會員數計算,平臺的付費會員比例還不到1%。
優質獨家IP帶動了喜馬拉雅的規模增長,但也讓平臺陷入了模式陷阱,即為保持規模增長,喜馬拉雅要源源不斷輸入優質內容,最終拉大虧損曲線。2017年就有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的淨虧損達到1.04億元。
當然,為紓解盈利難題,喜馬拉雅也做出了多種嘗試。今年5月,喜馬拉雅就推出了播客主廣告接單要向平臺報備的政策,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舉動不僅招致大量播客的反對,甚至有播客公開表示要在喜馬拉雅停更。
盈利緊迫性的苗頭顯現,這是喜馬拉雅商業模式的隱痛。
走上了「優愛騰」道路,站上了行業第一的王座,喜馬拉雅自然要付出代價,這本質上是喜馬拉雅商業模式所留下的疑難雜症,而在八周歲之後,喜馬拉雅又該如何破局?
再次透視喜馬拉雅,其模式依然面臨兩大挑戰。
第一,喜馬拉雅發力PGC內容無可厚非,但久而久之,其會面臨「管道化」或「播放器化」的問題,用戶追逐好內容而不是平臺,這就需要喜馬拉雅持續不斷產出優質聲音內容。
第二,音頻收聽場景本身是碎片化的,例如開車、通勤和睡前等。艾媒諮詢調研數據顯示,車載場景中,音頻的使用比例高達62.5%,遠高於視頻和圖文的3.8%和5.1%。
不過,無論開車還是睡前,碎片化場景本質就是不消耗用戶過多精力,收聽音頻時也可以做飯、洗澡,但在這狹小的使用場景中,音頻還要和在線音樂爭奪用戶時間,況且從普及度上來看,音頻遠不及遊戲、短視頻等娛樂形式。
因此,在線音頻是在「窄門」裡做生意。
「管道化」問題源於喜馬拉雅的商業模式,「碎片化」則是由音頻行業屬性所決定的,對用戶而言,音頻內容滿足了人們的陪伴訴求,這也為在線音頻的下半場開出一條通路。
目前,各類音頻平臺都在布局兒童早教市場。相比於動畫,音頻化的少兒故事更利於兒童護眼,而智能音箱下的語音交互也更適合少兒用戶,小小的智能音箱能為孩子帶來比玩具更強的陪伴感。
因此,喜馬拉雅在2018年就成立了親子事務部,蜻蜓FM則是將兒童音頻升格為強考核的獨立業務線,而專注兒童故事的內容平臺「凱叔講故事」,在成立第二年就已經實現盈利。
兒童早教本身就是「離錢最近」的市場,而且能充分發揮在線音頻的陪伴屬性;當然,相比於正規的學校教育,音頻內容更多是伴隨式,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延伸學習範圍。
因此,音頻是對兒童學校教育的補充。
其次,目前各大巨頭也在發力AI語音交互、智能音箱等技術或產品,例如百度的小度音箱、小米的小愛同學、微軟小冰,以及喜馬拉雅的小雅音箱等。
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90%的智能音箱都接入了喜馬拉雅的有聲內容,在智能硬體的骨架中,喜馬拉雅的聲音內容就是血肉,二者相輔相成。
但對巨頭而言,發力語音技術的根本在於場景連接,因為語音本身是技術工具,並且應用場景廣泛,巨頭企業要實現的,就是用戶未來可以直接通過聲音,來和車內、客廳內硬體進行交互,這是企業要打造的IoT生態。
在如此構想之下,喜馬拉雅等內容平臺可以起到補強作用,而智能音箱產品不僅會接入喜馬拉雅,還會接入蜻蜓FM、網易雲音樂等各類聲音平臺。
巨頭的語音生態之中,「喜馬拉雅們」扮演的還是配角。
因此,在線音頻平臺在「窄門」裡做生意並不容易,陪伴式與互補性的產品屬性;而對喜馬拉雅而言,在用戶規模、市場份額上一騎絕塵並不代表著已經成功上岸,自身模式困局和行業天花板的挑戰並未消解,前路險丘依然等待著喜馬拉雅去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