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聖伊尹」、「酒聖杜康」、「商聖範蠡」、「醫聖張仲景」、「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土生土長的河南人。
在以前的胡說中醫系列中,我們也聊過伊尹以及張仲景,這兩位中醫界的泰鬥級人物也算得上「吃貨」一枚,廚聖伊尹就更不在話下了。
說起豫菜,你可能會想到「鯉魚焙面」、「開封三鮮鐵鍋蛋」、「洛陽牡丹燕菜」、「安陽紅薯泥三不粘」、「信陽紅燒甲魚」、「鶴壁蒸釀三鮮淇鯽」、「盧氏燒猴頭」、「道口燒雞」、「開封馬豫興桶子雞」、「周口豆沫」、「豫東磨糊」、「逍遙鎮胡辣湯」、「武陟油茶」、「沈丘顧家饃」、「博望鍋盔」等,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欲滴,而作為中原地區的代表,豫菜又有哪些門道呢?
豫菜源於春秋,盛於唐宋,被稱為百菜之源、「國菜之母」。「中」與「和」便是豫菜的一個特點,當然,這跟河南的地理位置有關。
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遊。再來看看河南的氣候,屬暖溫帶至亞熱帶、溼潤至半溼潤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的特點。
豫菜沒有川菜辛辣,不似杭幫菜甜膩,也沒有魯菜鹹腥,秉承伊尹的烹飪理論,講究五味調和。說到這裡,我們就得回顧一下伊尹的五味調和之道: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了伊尹與湯關於「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對話,伊尹認為:「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這正是豫菜之魂。豫菜不東、不西、不南、不北,居東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鹹、不偏辣、不偏酸,於甜鹹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此為「中」。融東西南北為一體,融甜鹹酸辣為一鼎,此為「和」。「中」與「和」兼備,則最為養生。
豫菜盛於北宋,也有其原因,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略知一二。《清明上河圖》把當時最繁華的都市描繪於筆端,讓汴梁開封成為永遠被歷史和世人銘記的城市記憶。也從側面反映了北宋人民「不差錢」的生活狀態,自然,滿足了溫飽就要對食物有所追求。
上文我們說到河南地處中原,四季分明,而早在以前,在什麼樣的季節吃什麼樣的食物,也已約定俗成:元日的元陽繭,上元的油畫明珠,人日的六上菜,二月十五的涅兜,上巳的手裡行廚,寒食的冬凌,四月八日的指天餕餡,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二社的辣雞鸞,七夕的羅餱羅飯,中秋的玩月羹,中元的盂蘭餅餡,重九的米錦,冬至的宜盤,臘月的萱草面,臘八的法玉科斗……光聽著,都想穿越回去過過節氣了。
倘若要將豫菜的精髓細細道來,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就以宋朝汴京(即今開封)為代表,講述繁華一時的京都美食都有哪些代表。
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園中一景
又名東京烤鴨,製作原料主要有填鴨、蜂蜜、京冬菜等,是開封特色傳統名菜,豫菜十大名菜之一,北宋延續至今歷史悠久。烤鴨皮酥脆,肉嫩香,色澤柿紅,豐腴醇香,肥而不膩,對於體內有熱及素體虛寒的人均可食用。
中醫認為,鴨肉具有滋陰清熱、養胃生津、健脾的作用,可以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體內有熱、上火的人更應該多吃些鴨肉。《食物本草備考》就說它「補虛乏,除客熱,和臟腑,利水道」,《本草求真》則認為吃老鴨「陰虛亦不見燥,陽虛亦不見冷」,說的是老鴨可以補虛除熱,同時不燥熱還能滋陰。
【材料】
淨鴨,麻辣醬,五香鹽,麻辣油。
【製作方法】
(1)鴨子宰殺後開腹去淨內臟,用鐵籤在腹部、大腿等肉厚處扎五六個孔,用流動水衝漂去血水,放入盆中,用五香鹽塗抹均勻,靜置30分鐘後,洗去五香鹽,目的是用鹽醃出血水,並給鴨略上底味。
(2)將麻辣醬均勻抹遍鴨身,放在盆中醃12小時,取出鴨將其身上醬料用手刮去(刮下的醬料可以留到下次繼續用)。
(3)用淨水清洗一下鴨身(以免烤後顏色發黑)掛在鐵鉤上晾在通風口,用小電扇吹乾表面水分(約2小時)。
(4)取不鏽鋼平託盤,將鴨子腹部向下平鋪開整齊擺放好,烤箱調為上火150度、下火80度,烤時每隔10分鐘翻一下,中途刷4次麻辣油,烤約3小時即可。
套四寶是用鴨、雞、鴿子、鵪鶉四樣家禽剔骨之後層層套疊而成,口感醇香濃厚,綿長回味,巧妙之處在於烹飪手法,考驗的更是掌勺者的刀工。
且不說這道菜齊集了鴨、雞、鴿子、鵪鶉滋補之物,層層撥開,裡面更佐有海參丁、香菇絲和玉蘭片,營養價值之豐富不在話下。
【材料】
鴨子、雞、鴿子、鵪鶉各一隻,另外備好乾貝、蝦米、海參、火腿等食材。
【製作方法】
(1)將四種禽鳥去毛去骨,製作成「肉囊布袋」。
(2)禽鳥全都去完骨後,將備好的海鮮蘑菇等切丁,加進熟糯米、鹽等拌好塞進鵪鶉肚裡,籤紮好口子,焯水去除血水。
(3)接著將鵪鶉塞進鴿子的肚子中,焯水,又將鴿子塞進雞的肚子中,焯水,最後將雞塞進鴨肚子中做出「套四寶」。將套四寶焯完水後,浸泡進湯中。
(4)等套四寶在湯裡浸透後,撈出來置入瓷盤中,澆上湯和其他作料,放進蒸籠裡蒸上兩三個小時完成。
開封灌湯包
說起灌湯包,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去開封的人都會去「第一樓」或者「黃家老店」一品這道開封名吃。史籍記載:北宋時期有享名「汴梁第一的玉樓山洞梅花包子」,形制風味,被譽為「琅繯妙品」深受當時百姓喜愛。
「先開窗、後喝湯,吃一口滿嘴香。」這就是吃灌湯包的規矩。所謂「開窗」即咬開包子皮,再吸一口湯汁,滿滿的營養流入口中,湯汁鮮香夾雜著薑絲香氣,在口腔中氤氳,那滋味美妙極了。
當然,包子餡料選擇多樣,有素有葷,冬天來一籠羊肉灌湯包,更有「補虛勞,益氣力,壯陽道,開胃健力」的作用。
【材料】
麵粉1000克、溫水600克、豬五花肉700克、肉皮凍280克、蟹肉160克、蟹黃、醬油各40克、豬油100克。
【製作方法】
(1)將豬後腿肉絞成餡,放入盆內,加上醬油、料酒、薑末、味精、鹽、白糖。冬季用溫水4升,夏季改用涼水3.5升,分5~6次加入餡內,攪成不稀不稠的餡,最後放入小磨油攪勻。
(2)將面倒入盆內,兌入2.5升水(冬季用熱水,春秋季用溫水,夏季用涼水),把面和勻。和面時不要將水一次倒入,先下少許水,抄成面穗,再逐步把水下足和成面塊揉勻。反覆墊面三次,將面由軟和硬。再用手沾水扎面,和成不軟不硬的面塊。
(3)將和好的面從盆裡抄在案板上,反覆揉,根據面的軟硬情況適當墊入乾麵,反覆多盤幾次,搓條,下成15克重的面劑,擀成邊薄中間-厚的薄片包入20克重的餡,捏18~21個褶。
(4)將包子生坯放入直徑32~35釐米的小籠裡,用旺火蒸熟,就籠上桌。食用時配香醋、蒜瓣。
宮廷杏仁茶是由宮廷傳入民間的一種風味小吃。選用精製杏仁粉為主料,用龍鳳銅製大壺燒制的沸水衝制,配以杏仁,花生,玫瑰,桂花,枸杞子,櫻桃等十餘種佐料。
杏仁早在春秋時代就被宮廷用作美容佳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更是善用杏仁來做「美容面膜」。清朝時滿漢全席的點心中,也常見杏仁茶的蹤跡。《紅樓夢》中出身四大家庭的史太君是賈府中最高齡的長者,在熬夜時選擇了易於消化,爽口嫩白又美容養身的杏仁茶。
而在杏仁茶中加以數種佐料,不僅豐富了口感,也讓味蕾有了多重享受,其中,玫瑰、枸杞等更是女性的養顏恩物,這道小點又怎能不俘獲後宮嬪妃的心呢?
說了這麼多,也僅僅是豫菜的冰山一角,想要解鎖更多的豫菜美食,不妨親身到河南來一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