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

2020-12-17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根據《公報》,會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何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光明日報》曾於2003年刊發一篇題為《怎樣界定「中等發達國家」》的文章,其中出現三種方案:

一是採用世界銀行所列的「中收入」國家水平作為中等發達國家。此概念偏向於以收入水平作為衡量的標準,與「現代化」內涵有相當的距離,「中收入」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不屬於同一意義下的規定範疇;

二是列出世界公認的發達國家名單,依照其發達程度進行自高到低的排序。在排序中,去掉序列中的前5名和後5名(此做法帶有較大的「人為」成分),將剩下國家的綜合狀況進行平均,然後用各項平均值代表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三是列出當代全部發達國家的名錄,依照8個指標大類(即人口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生活質量指標、教育水平指標、創新能力指標、信息化程度指標、生態化程度指標),將所列名錄中每個發達國家逐項指標的平均值填入,再應用特別設計的算法求出這些國家的「總平均集合」,來代表「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其中,第三種定義在專家看來「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比前述兩種具有更多的優點,而且避免了人為的、主觀的諸多弊病,相對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儘管也有專家指出,從嚴格的統計意義上分析,它也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但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還是建議採取此種界定。

而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而是動態的逐年有所變化。即我國要達到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是指未來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參照過去或最近某一年的標準。

根據全球一些機構的認定,發達國家也是有差別的。按照標準來看,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算是步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但這個標準僅僅是「最低標準」。

而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人均GDP要達到4萬至6萬美元左右;高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需達到8萬美元左右。如今,全球有約30個國家的人均GDP超2萬美元。

雖然我國目前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但由於人口眾多,我國人均GDP也因此會被拉低。和很多發達國家人均GDP相比,我國還存在一些差距,不過近年來這種差距正不斷被縮小。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17日對外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

此外,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不計港澳臺)有14座城市跨過了人均GDP2萬美元這一門檻,覆蓋超1.4億人口。

今年1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分析認為,人均GDP增加,代表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收入決定消費,這就意味著中國消費規模還將持續整體擴大,消費升級也可以持續推進。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評論:應如何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兩個時間節點的發展目標及相關討論《建議》提出了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議》的說明稿中提出,「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兩個目標,是《建議》及說明稿中兩項有較為明確數量涵義的目標,引起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
  • 發達國家人均GDP標準?中國有幾個城市達到發達國家標準
    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一萬美元,中國經濟又重新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比最早三步走制定的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前了15年。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魔都上海按照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標準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就是初級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超過三萬美元就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超過四萬美元就是發達國家水平。
  • 江浙滬和珠江三角地區,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了嗎?
    需要首先明白什麼才算中等發達國家?主要是指達到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國家之間的過渡階段水平的國家。如今的中等發達國家包括希臘、葡萄牙、斯洛維尼亞、阿根廷、烏拉圭、捷克、匈牙利、沙烏地阿拉伯等這些國家。最近,我國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1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明確中等發達的標準是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
  • 曹遠徵: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完全可以實現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聚焦「十四五」構建新格局重塑新優勢。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出席並演講。曹遠徵表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儘管進展很快,已經達到了60.6%。但是如果要在15年後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的話,發達國家的平均城市化率都在75%—80%之上,中國距此還有相當差距,至少差15個點。
  • 2020年,深圳人均GDP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那臺灣省何時能達到?
    而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在內地有一個城市人均GDP早已反超臺灣省,這個城市就是深圳市。根據去年的數據,深圳市人均GDP為20.3萬元人民幣,約合29426美元,距離三萬美元大關僅一步之遙。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深圳市將順利突破三萬美元大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臺灣省目前是什麼水平?何時才能達到公認的發達經濟體標準?
  • 朱光耀: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
    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我國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朱光耀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的成果令人鼓舞,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催人奮進。全會公報明確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將比2019年的水平翻一倍,要升至2萬美元。
  • 長三角和珠三角有沒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英法德日就是中等發達國家,很明顯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水平,長三角和珠三角只有少數城市跨過了發達國家的門檻,整體還差一大截。對於發達國家的分級問題,並無權威標準,一般認為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門檻,2-4萬美元為初等發達國家,4-6萬美元為中等發達國家,超過6萬美元為高等發達國家。也有人認為3-5萬是中等發達國家,甚至還有人認為2萬就是中等。
  • 劉世錦: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有可能 但也有前提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12月10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經濟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樣才能實現十四五的目標。這是劉世錦在「2020中國經濟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闡述的。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熀松等,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我國以及「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會產生什麼影響等話題展開研討。
  • 按人均GDP算,中國的「北上廣深」是否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呢?
    目前對發達國家的定義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不過一般是指高度發達的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稱為發達國家了,這裡指的不是總量,因為按總量來看,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了好幾倍,但是人均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目前我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
  • 朱光耀: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未來15年中國GDP需保持年均4.73%...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朱光耀認為,2萬美金是非常重要的參照指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中國人均GDP從2019年的1萬美元增長到2035   在此基礎上,他指出,未來5年乃至15年的增長備受關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為中國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
  • 朱光耀: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未來15年中國GDP需保持年均4.73%...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朱光耀認為,2萬美金是非常重要的參照指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中國人均GDP從2019年的1萬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2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也需要隨之翻一番,這需要未來15年間,中國GDP保持著年均4.73%以上的增長率才能實現。
  • 韓國19年實現人均GDP為3.175萬美元,在亞洲發達國家處於什麼水平
    韓國,全稱「大韓民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儘管國土面積約僅有10萬平方公裡,但卻與中國、日本和印度均屬於亞洲最主要經濟體,同時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對應人均GDP也突破3萬美元,工業、製造業、服務業和對外貿易等為韓國最主要經濟支柱,拉動國內經濟逐年穩定增長。
  • 美國和英國19年人均GDP均超4萬美元,那在發達國家中屬於什麼水平
    當然,儘管人均GDP不能說明一切問題,但卻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另外,一般人均GDP較高的地區與國家居民生活相對富裕,對應經濟水平也較高,比如盧森堡、愛爾蘭等發達國家。然而,按照19年美國、英國實現經濟數據可知,兩國人均GDP均超4萬美元,經濟總值在上年基礎上平穩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佔全球經濟比重分別排名為第一和第六,在發達國家中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前列,儘管經濟處於下行期,不過總體經濟形勢趨於穩定、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既然美國和英國19年人均GDP均超4萬美元,那在發達國家中屬於什麼水平?
  • 我國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15年後就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有可能嗎
    2035年人均GDP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本月29號舉行的某會議上面,我國對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些預測,除了我國在今年的GDP總量將突破100萬億人民幣以外,也給出了我國人均GDP增長目標。在該會議上指出,到了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人均GDP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從歷史數據上面來看,有沒有這個可能呢?在2019年,我國人均GDP剛剛突破1萬美元,而當前發達經濟體的人均GDP最低要求為2萬美元,就以這個數據來看都還存在1萬美元的差距。
  • 從全世界來看,臺灣經濟達到了什麼水平?
    編輯:簡易財經從全世界來看,臺灣經濟達到了什麼水平?我國臺灣省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在上世紀60年代之後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歐洲、日本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亞洲四小龍」由此出現,經濟實現迅猛發展,順利跨入發達經濟體門檻。
  • 李軍鵬|邁向中等發達國家需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對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和黨治國理政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李軍鵬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深入分析了邁向中等發達國家需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
  • 日本、加拿大、英法德的人均GDP都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說明了...
    2019年,發達國家人均GDP高達4.84萬美元 按照IMF公開的信息,2019年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達到了4.84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只有5490美元——即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發展中國家人均的約9倍,差距非常之大。
  • 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2019年中國GDP總量世界排名
    不過,雖然我國人均GDP與高收入國家差距在縮小,但仍處在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人均GDP過萬美元,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人均GDP是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從2001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2019年躍上1萬美元,不到20年時間。
  • 為何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的人均GDP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而人口不到全球15%的發達國家,所擁有的GDP卻高達51.74萬億美元。即發達國家人均GDP高達4.825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只有約5380美元——發達國家人均GDP是發展中國家人均的近9倍。
  • 臺灣人均GDP多達17.88萬元,放在歐洲是什麼水平?
    來源:九哥財經根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省2019年GDP總量達到4.21萬億元,經濟增速高達2.73%,在「亞洲四小龍」中,增速最快。其人均GDP更加亮眼,截止2019年臺灣省常住人口為2360萬人,人均GDP達到17.88萬元(約2.59萬美元),與上海人均GDP的2.28萬美元、北京的2.38萬美元都還要高。經濟實力如此強勁的臺灣,放在歐洲會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