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4 月 26 日晚,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籍華裔信息學家,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分校)Beckman 研究院圖像實驗室主任黃煦濤教授(Thomas S. Huang)於 2020 年 4 月 25 日夜(美國東部時間)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逝世,享年 84 歲。
一代宗師隕落,學界一片唏噓。
但如果翻出各家 AI 公司各個創始人的履歷,你會發現,如今在一家公司創業的,和當年在一間實驗室裡、一個導師下面做研究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而好幾家不同公司創始人背後,又往往站著同一位導師。
而在李飛飛、張亞勤、馬毅這些華人 CV 界響亮的名字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黃煦濤,他們都曾受 黃煦濤影響,並視他為一生良師摯友。
所以,無論如何,黃煦濤先生在中國計算機視覺領域都是不可划去的一筆。
在我國計算機視覺歷史上,起到關鍵作用的有兩位重要人物,分別是:傅京孫(1930-1985)和黃煦濤(Tomas S.Huang)(1936-2020)。
其中,黃煦濤被業界稱為中國計算機視覺的「關鍵先生」。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可以說 CV 領域幾乎每一位有所成就的華人學者與黃煦濤或多或少都有聯繫,黃煦濤被認為是華人視覺領域的一座燈塔。
1936 年 黃煦濤出生於上海,1956 年從臺灣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在 MIT 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在 MIT 留美任教,同時也是繼傅京孫之後, 在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多媒體等領域最資深的華人科學家。
1980 年,黃煦濤從普渡大學轉到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
1996 年,黃煦濤成為 UIUC 第一位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的 William L. Everitt 傑出教授。
2012 年起,他被任命為 Swanlund 主席,這是 UIUC 的最高頭銜。
他的研究在早期傾向於信息處理,發明了預測差分量化(PDQ)的兩維傳真(文檔)壓縮方法,該方法目前已發展為國際 G3/G4FAX 壓縮標準;此外,在多維數位訊號處理領域中,他提出了關於遞歸濾波器的穩定性的理論。
八十年代中後期,黃煦濤的研究偏向了運動視覺,代表性工作是在 80 年代後期建立的從二維圖象序列中估計三維運動的公式,這為圖像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開啟了新領域。
此外,他的研究小組還實現了基於語音識別和可視手語分析以控制顯示的原型系統。在 IEEE 慶祝 50 周年之際,黃煦濤教授被 IEEE 信號處理學會評選為這一領域的創始人(Pioneer)之一。
2014 年,黃煦濤從伊利諾伊大學退休,但仍活躍於研究者行列,開展了多項與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慧有關的研究。其中包括:代替鍵盤滑鼠的人機互動界面開發(基於語音、手勢識別等),人臉、手部等身體部位的 3D 建模、發送及重新生成動畫(適用於可視電話、電子遊戲等),無人機和自主車輛技術,醫學影像等。直至 2019 年,黃煦濤仍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身為計算機領域最資深的華人科學家之一,黃煦濤堪稱「桃李滿園」。其中,曾在 UIUC 任教的馬毅特別指出,他一生培養了「成百功成名就的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如今,這些弟子不僅躋身學界,還遍布於業界。
在學術界,翁巨揚和吳郢可以稱得上是黃煦濤先生的兩位得意門生。翁巨揚是黃煦濤在國內最早招收的博士生之一,曾在 1992 年 Cresceptron 項目中提出的「數據增強」和「最大化池」被廣泛應用至今,也促進了 CNN 的演化。吳郢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來到 UIUC 在黃煦濤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隨後在西北大學任教,培養出了包括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華剛在內的多名學生。
在產業界,黃煦濤先生門下弟子也各路開花,包括華為諾亞方舟計算機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聯想集團 CTO 芮勇、文遠知行 CEO 韓旭、原 360 集團首席科學家、依圖科技首席技術官顏水成、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等。由此可見,黃煦濤先生在華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UIUC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梁志培 (Zhi-Pei Liang) 曾對於這位桃李滿天下的教授做出這樣的評價:
黃煦濤先生通過一生對科學的成就與貢獻,以及對於工作的激情、能量與創造性激勵了一代代學子。他是我們很多人的榜樣,他的工作已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了顯著影響,遠遠超出了論文、書籍和許多享有盛譽的獎項所表明的範圍。
UC 伯克利教授、計算機視覺大牛馬毅教授這樣寫道:
黃老先生不僅開創了現代三維視覺,而且從他開始,慧眼識英,一手建立了 UIUC 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鼎盛。並且,他的桃李門生們,現在也已成為華人 CV 界的中堅力量。
所以,在一生中最需要啟迪的時刻,被一位有知識、有見地的老師引導,可能時間不多,可能只有一位。但是或許只需要一位,就足夠引領他們邁入學術的殿堂,甚至幫助他們打開商業世界的黑匣子。而那裡等待著他們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也正是如此,後浪才能洶湧。
如今,一代宗師遠去,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緬懷,留給後輩的依舊是其豐富的精神土壤——黃煦濤不僅為華人 CV 領域留下豐厚的學術遺產,其大家風範和師道儒雅也為後輩仰望垂念。在剛剛過去的 CVPR 大會上就特別開設了「首個華人獎項」——Thomas S. Huang 紀念獎,以此來緬懷獲譽華人 AI 視覺鼻祖、一代宗師,Thomas S. Huang(黃煦濤)。
同樣,在即將到來的第五屆 CCF-GAIR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上,為了紀念 Thomas S. Huang 教授對華人計算機視覺領域無與倫比的貢獻,雷鋒網也特地為黃煦濤先生開設了紀念專場。
8 月 7 日下午,雷鋒網將設置《中國計算機視覺的 40 年傳承》圓桌論壇。
關於中國計算機視覺的學術傳承,就不得不提起2006年秋天,幾位計算機視覺專家的一次聚會。當時在權龍的邀請下,黃煦濤、馬頌德、高文、沈向洋等幾位計算機視覺專家來到香港科大舉行小範圍的專家討論。晚餐期間大家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年齡現象,當年黃煦濤是七十歲,馬頌德是六十歲、高文是五十歲、沈向洋是四十歲,剛好都間隔十歲。於是大家當時約好兩件事:一是十年後再相聚,二是請沈向洋找到一位比他小十歲的計算機視覺傑出學者。第二件事沈向洋很快就辦到了,找到的人是孫劍;遺憾的是因為身體原因2014年之後黃煦濤夫婦再也沒有離開美國,在2016年黃煦濤八十歲生日的時候,UIUC為黃煦濤舉辦了一次特別的學術紀念活動,高文、沈向洋均作為嘉賓受邀參加了紀念活動,也算是彌補了無法在香港再聚首的缺憾。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計算機視覺的起步始於黃煦濤教授的引路,後續則有十年一代成長起來的計算機視覺研究者的前僕後繼,才有了今日的蓬勃發展。對中國計算機視覺的 40 年傳承的回顧,正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屆時,將由陳長汶教授組織,邀請黃教授的學生以及深受黃教授學術影響的傑出計算機視覺科學家,如高文(確認出席)、張正友、孫劍等人,參與交流。
其中,陳長汶教授是黃煦濤先生眾多學子中的一個。陳長汶教授長期從事圖像視頻信號處理、分析與通信,無線通信與網絡中高效、安全和穩健的多媒體數據傳輸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對學術界和工業界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而這些背後都離不開黃老的指導和影響。
因此,在黃老仙逝後,陳長汶教授還與其校友以黃煦濤夫婦的名義創建了研究基金,以支持母校研究生開展人機智能交互的研究。黃煦濤的子女也已向該基金捐款,並將捐資在 ECE 新設一個「黃煦濤夫婦捐贈講席教授」的職位。
同樣的,作為中國計算機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高文教授也深受黃煦濤先生影響。公開資料顯示,高文教授研究的領域為人工智慧、模式識別與多媒體計算。近幾年主要研究集中在視頻編碼與分析、計算機視覺等,黃老作為華人計算機視覺宗師自然也對高文教授產生了間接的影響。
可以說,國內的大咖都或少或多的受到了黃老的影響,所以,雷鋒網希望通過此次專題圓桌,進一步了解 Tom 的學術生涯和學術理念,希望 Thomas S. Huang 教授的學術成就和精神,能夠照耀每一個志在 AI 和 CV 大航海時代夢想在心、願有作為的後來者,同時也邀請業界人士共同見證中國計算機視覺每十年的傳承。
先生之風,當以傳承,敬請期待!
雷鋒網按:
2020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承辦的 2020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簡稱 CCF-GAIR 2020)將正式召開。
自 2016 年創辦以來,CCF-GAIR 已先後邀請到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20 餘位中美英法加等國院士、百餘位 IEEE / ACM / IAPR Fellow、數百位在各自專業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以及 AI 領域的知名企業家、投資者和創新者共襄大會,做主題報告、主題演講以及精彩圓桌分享,成為目前本土人工智慧領域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峰會。
詳情參見活動連結: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2020。
雷鋒網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相關文章:
新基建摁下「蓄力鍵」 ,新型智慧城市該將如何建設?| CCF-GAIR 2020
今年,來一場醫療科技的「諾曼第登陸」 | CCF-GAIR 2020
萬億新基建,AI「芯」機遇在哪?| CCF-GAIR 2020
疫情見短板,城市「新基建」如何再開馬力? | CCF-GAIR 2020
高文、周志華親臨!CCF-GAIR 2020 震撼來襲:16 大專場,論道 AI 新基建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