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落定,2020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辦了。
相信在各方利益的權衡下,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原定今年7月24日開幕的第32屆奧運會將延期到2021年舉行,「最晚不會超過 2021 年夏天」,當然還是在東京,並將保留今年的名字,也就是2021年將舉行「東京奧運會 2020」和「東京帕運會 2020」(Tokyo 2020)。
2020東京奧運會和帕運會 logo
按國際奧委會和2020年東京奧組委的聯合聲明中的說法,沿用「2020」這個名字為的是「在這個動蕩的時期,東京奧運會會成為希望的燈塔,為這個世界點亮新的曙光」。
日本人PK掉了扎哈等一眾大師的設計,選擇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來設計承載這場盛事的建築,在現在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了。
隈研吾
隈研吾,風格鮮明,擅於使用自然木材、石塊、竹子等元素,把日本禪意美學的「侘寂」融入現代主義建築體當中。他採用一種與20世紀當代主義截然相反的方式,擯棄工業化的材質,從抽象、極簡裡脫身,讓空間蘊含著過去,又定義著未來。
「當所有的一切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那麼脆弱和枉然時,那些標榜藝術的建築是不合適宜的。」
——隈研吾
「生命之樹」
以「生命之樹」為概念的2020奧運會主場,以木材為主,傳承了日本的建築風格和用材習慣,更貼近日本風格的質感。
他在場館周圍種植了很多樹,「站在附近,你甚至都能感受到杉樹的香氣。」同時他還種下許多蘆葦,這種東京常見的植物讓周遭充滿了地域感的人情味,他希望進來的人能在他的作品中感覺到幸福。
2020 東京奧運主場館
他在外牆選擇使用杉木,而屋頂的支撐結構使用了日本落葉松這兩種日本當地木材,不但容易取得,也避免從外國運送木材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建造場館所需要的木材,發動了日本全縣的木材廠調配資源,而且加工也將由當地的小型加工廠處理,以表示全日本對奧運的參與。
隈研吾表示,他對場館設計最驕傲的兩件事,一是場館沒有加裝任何空調,另外就是擁有讓民眾可以親近的空間與散步的步道。
他認為,建築不只是鋼筋水泥,更希望能夠凸顯自然之美。
因此,不用空調是為了照顧環境,而步道就是讓東京市民在奧運結束後,仍能有效使用空間,享受大自然。
新國立競技體育場內部 | 圖源:人民日報,攝影:鄭軼
場館雖然位於鬧市,但距離明治神宮外苑只有200多米,明治神宮以傳統建築為主,加之周邊銀杏森林遍布的城市自然風光。現代化的體育場館要與之相輔相成,體現「負建築」的理念,不顯突兀,才是最合適的設計。
「負建築」
所謂「負建築」,是隈研吾一直提倡的建築哲學。日語中的「負」在這裡不是指「勝負」,而是「屈服和順從」,意思是建築應該「服從」周邊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進而融合成為一體。
為此,隈研吾將原先設計總高度75米下降至49米,這樣和明治神宮外苑周邊建築高度大體一致,不再顯得那麼突兀。
其次是建材:一種能排除鋼筋混凝土疏離感,增進人與場館、人與人之間親近感的材料。在隈研吾看來,那就是非「木材」莫屬——唯有木材,才能讓人們走進心中的那片「神聖綠蔭」。
如果走進新國立體育場,隈研吾希望人們立刻被屋頂和頂棚那大量的、巨大的橫梁所吸引,「體育場的頂部決定了人們走進場館的第一印象,人們會被木材的溫潤所感動,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讓新國立成為一座完全不一樣的體育場」。
「我總是試圖捕捉建築物周邊的環境氛圍。設計前,我們首先會發掘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使用的材料。
當我們體會到當地的環境氛圍,就會思考如何讓建築與環境相互融合。」
——隈研吾
隈研吾在《我為什麼要建造新國立競技體育場》一書中講了一個小故事:日本熊本地區有一家叫濱田的小型醬油釀造工廠,他們堅持使用很小、很古老的小木桶釀造醬油,藉此「工匠精神」與許多大型醬油公司競爭。
這件事給了隈研吾很大觸動,木材是將人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的最佳載體:「在不斷搖擺的大地上,日本社會曾以木材這樣小小的、清靈的、柔和的、溫潤的素材為核心,溫良地運轉。以木材為媒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所以,「一定要使用很多、很多的木材」。
新國立競技場 | 圖源:日本2020奧運會官網
此次新國立體育場木材使用總量達到2000立方米,材料來源從北到南遍及全部47個都道府縣,尤其是「3·11」東日本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東北地區的木材採用最多。
隈研吾希望,新國立體育場能帶給所有人溫暖和感動,21世紀全人類終究還是要在「木造建築」下尋求「共生」。
所謂「負建築」,在隈研吾看來,是人類真正需要的建築。「負建築」不僅是一種設計方式,也是一種批判精神,甚至是一種哲學理念。為此隈研吾寫了一本名叫《負建築》的書。
他在提出,「建築物最終的歸宿必定是大地」,「如果建築的外層如皮膚般脆弱,有呼吸的可能,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容易。」
Zuisho-ji寺廟(東京都港區)是禪宗分支 Obaku Sect在東京的第一座寺廟,隈研吾團隊重建了寺廟內僧人的住所。
隈研吾在書中所談甚廣,絕不僅僅局限於建築領域,它更像是一本具有哲學意味的批判性作品。20世紀是混凝土的世紀,他從經濟學家凱恩斯說到現代主義和形式主義,說到20世紀哲學思潮對社會和建築的影響,以及建築反過來對經濟社會的改變。
如今再看這本書,他那不張揚的、溫和的甚至讓人放棄和遺忘的美學理念,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使他的建築作品散發著隈研吾式的光芒。
GC口腔科學博物館
蘇格蘭鄧迪市&設計博物館
中國美術學院民族藝術博物館
「放棄」和「遺忘」
隈研吾在1986年開了自己第一家建築事務所,那時每個人都是爭分奪秒趕進度。蓋的樓越多,內心卻越空虛。
19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碎後,整整十年裡他都無法在東京找到項目,只能在周邊地區承接各種小型項目,和當地的匠人一起討論如何建造房屋,也在這10年間,摸索領悟出了自己的風格,物盡其用本地材料,感受自然本身所傳遞的哲理。
隈研吾走訪日本鄉下的十年
這10年,也讓他堅定了一種信心,不要懼怕崩塌,危機也能轉化為巨大的機會,「能量存在於具有獨特性的創造中,傳統的傳承很重要。」
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自然與技藝的碰撞下,隈研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築思維,即建築應重構與環境的平衡與和諧,而非用人類意志扭曲自然。他稱之為「負建築」。
隈研吾寫道:「我們的欲望讓我們把建築物從周圍環境中分割出來」,「一味地將建築當成『物』,在其身上畫滿了各種符號,直至將我們自身淹沒。」
「我想讓建築與自然更曖昧、更親近,也就是說,讓建築物消失於自然中。」
於是開始了自己的「放棄」和「遺忘」之路。
隈研吾為輕井澤新藝術美術館建造的一座小教堂
「放棄」和「遺忘」在隈研吾身上並沒有消極的意味,反而蘊含獨有的東方文化智慧。日本多地震等災害,傳統房屋總在不斷更替,他覺得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正是從中滋養出一種「放棄」的美學。
他說:「東方文化裡有很多人會教你放棄的美學,而這正是人們能夠得到救贖的原因。」
而往上追溯,他覺得這是中國宋代審美的一種延續。
宋 趙佶《瑞鶴圖》 | 圖源:9610.com
宋代是一個開創了「詩意生活」的時代,文人雅士在淺斟低酌中尋求心靈的安慰,認為生命比權力和財富有更高的價值,因此有了極簡的宋代建築,有了極盡優美的器物、雅集,以及對「生活的細小的、具體的揣測和描摹」。
隈研吾也從他們那裡更深地領會到「放棄」和「隱匿」中的大智慧。
隈研吾也說到,「在宋代,人們想的並不是要把國家的疆土如何擴大、要使國家如何強大之類的問題,而總想著在某些場合需要用到放棄的智慧。」
宋 範寬 《雪景寒林圖》
20世紀,許多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是在做加法,而負建築是在做減法,是內斂的,不強勢的,盡人情的、適當遺忘的、令人心安的、對自然沒有敵意的,直至消失的。
隈研吾的作品往往用「自然」為主色調。他不喜歡混凝土,更偏愛竹子和木材,天然生長帶來的不規則感讓它們更具有個性。它們與陽光、陰影,當地的土和風相得益彰,互相成就。木材就是生老病死,它們本身就具有生命,有呼吸,有盛衰,會走向消逝的終點。他們自身的「放棄」和「遺忘」的宿命,又意味著在時間限期內的珍惜和精益求精。
檮原木橋博物館
根津美術館| 圖源:sohu
竹屋 | 圖源:mwmw.cn
安藤廣重博物館 | 圖源:gooood.cn
蓮屋 | 圖源:i4.3conline.com
他在自己的書裡多次提到:
「混凝土是沒有生命的材料,在它澆築成型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被改變的可能性,石材會不斷風化、木材也會不斷變色,但混凝土卻幾乎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
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終究沒有逃離混凝土與鋼材的本質。而實際上是,隈研吾通過材料、環境與人的感官所建立起來的聯繫,才是真正的本質所在,所有的答案都在人們走進空間的剎那出現,啟發著人們對於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雲南騰衝石頭紀酒店 | 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官網
「2020年東京奧運會時,想必有很多來到這裡,人群中也一定有10歲的孩子,然後說『我也想成為建築師』。我幻想這樣的一幕場景的出現。」
——隈研吾
以生命為中心的設計
全球設計諮詢公司Fjord近期發布了一份有關商業、科技和設計趨勢的最新報告,其中第七條趨勢是:「以生命為中心的設計」。
Fjord認為,「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這一概念,已經開始顯得太狹隘太自私。報告指出,設計師單純迎合某個消費者的口味已不足夠,趨勢是,設計師需要為所有的人設計,而不是為某一個人——「把人當成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中心」。
隈研吾解說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主競技場 | 圖源:IDEAT理想家
經歷了充滿天災人禍的2020,必然也是人類對自己與世界關係進行反思的一年。2021年夏天在東京、在這樣一位設計師建造的場館裡開啟的奧運會,應會給人帶來更多的思考。
在疫情發生前,關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留下什麼遺產?隈研吾希望,那是一條小溪、是一片綠蔭。
期待這樣的遺產變為現實,期待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成為真正的」生命之樹「。